小年夜祭灶的习俗

标签:
区宇俊星座名博小年夜祭灶习俗星座 |
分类: 杂谈 |
传说灶王爷姓张名单,字子郭。他原来是一个富家子,娶得一个贤慧的女子为妻,后来贪新厌旧,遂弃妻续娶。第二任的妻子名叫李海棠,虽然长得貌美如花,但是好吃懒做、挥霍无度。
李氏嫁入张家之后,不久就把张家的财产挥霍一空。她眼看张单的家境败落,不想跟着受苦,于是改嫁他人。俗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再遇顶头风”,张家有一天不幸遭逢祝融光顾,只见风助火势,火借风威,张家的大宅院顷刻之间烧成了灰烬。张单自此无家可归,每天露宿街头,伤心过度的他终日以泪洗面,以致双目失明,沦为乞丐。
有一天,大约是午饭时分,他乞讨到一户人家,女主人布施给他好饭好菜。他听口音似曾相识,便开言询问,原来施饭者正是多年前被他抛弃的前妻。张单顿觉一股血液朝头上涌,自感羞愧难当、无地自容。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咚”的一声闷响,张单倾刻两眼翻白,撞死在炉灶面前。
有关灶王的传说,早期先是有炎帝、祝融的故事,后来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版本。例如道教的《经说》一书,就把灶王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说她“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
在我国不同的地区,灶王夫妇是由不同的人选来做,民间流行着各种各样的传说,称谓也有诸多不同,如灶神,灶君,灶王爷、灶神菩萨等。
现在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夜,是民间祭祀灶王爷的日子。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秦朝以前。例如《论语》中记载“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之前,祭灶是五祀之一。是哪五祀?即祀灶、祀门、祀井、祀户和祀雷。祭灶要设灶王牌位,古代用丰盛的酒菜作为祭品,比如陈列上鼎俎,设置笾豆之类。
可是祭灶的日子,历来有着不同的说法。如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和十二月都有,各个地区多有不同。我国是诸教并存的国度,神祗众多,不胜枚举,民间一概敬之,只恐有所遗漏。后来经过历代的演变,不知道到了哪朝哪代,为了方便易记起见,遂把灶王每月上天庭禀报的说法,确定为每年上天庭禀报一次,把时间定在腊月的二十三日。
从此,这一天成了传统的祭灶日,即俗称小年夜。除了有个别地区是腊月的二十四日之外,大多地区都是按此日来举行祭灶活动。这一天各家各户大搞卫生,扫房擦窗,清洗衣物。
至于灶王爷的神位,各地略有差异,一般多是贴在炉灶旁边靠烟窗的墙上。两边贴上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回宫降吉祥”。灶王爷神位的旁边,有的家庭会贴一匹马供他作坐骑,现在有的家庭与时俱进改作小车了。
此外,不少地区灶王爷的神位是摆放一个牌子,牌子的左右两边印着“有德能司火,正气可达天”的对联 ,上头印着“火德”二字,中心部位印着 “定福灶君”四字。总之,不同地区灶王爷的神祗牌略有不同,并不统一。
灶王爷每年上天庭向玉帝禀报宅主一年的功过,宅主若是有罪,罪大的要减寿三百天,罪小的也要减寿一百天。行善积德的人也是按这个标准增寿。据道教书籍《太上感应篇》的记载:“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这个“司命”是指灶王,“纪算”是指人的寿元,“算”计作一百天,“纪”计作十二年。惩罚是非常重的,绝不可等闲视之。
读者知道了灶王爷的主要使命,是为玉帝来到凡间做“卧底”,察看凡间功罪,平时就应该慎独,宜多行善积德,“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须知“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然的话,灶王爷每年到天庭参您一本,寿命今年减一点,明年减一点,寿命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都被减去了。虽然说民间有以糖果封口的绝招,可以击中灶王爷的死穴,但终究不及行善积德来得稳妥。我想,时下假的东西这么多,万一糖果是假的,或者已经过了期,再或者灶王爷是清官,贿赂亦养不熟,封不住他那张嘴,那么岂不糟糕?诗曰:
玉帝重英豪,金言教尔曹;万般皆下策,唯有积德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