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居士拳学札记》之起势

标签:
身躯二水涌泉脚掌无极 |
分类: 大师论拳 |
《二水居士拳学札记》之起势
太极网 http://www.taiji.net.cn/image/lilun/UploadFiles_6069/200903/2009031816473993.jpg 1971年,金老师在帮叶大密老师编订《太极辅助行功式》时,简约的记述过无极、纯阴、纯阳的动作要求。三式均属于“静步(定步)——静中动”的范畴: 跟金老师学过拳的,第一节课或许就是无极式。金老师讲无极式的身形要求大凡与杨澄甫老师的《太极拳使用法》中的起势预备一样:“站定时,头宜正直,内含顶劲,眼向前平视,胸微内含,脊背拔起,不可前俯后仰。两肩下沉,两肘微坐,两手下垂,指尖向前,掌心向下,腰胯稍松,两足距离与两肩相齐。在此时,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造作。守我之静,以待敌人之动”。郑曼青先生在帮杨澄甫老师执笔《太极拳体用全书》时,只是在“腰胯稍松,两足距离与两肩相齐”改作“松腰胯,两足直蹈,平行分开,距离与肩相齐”,“守我之静,以待敌人之动”后只加“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八字。李雅轩眉批《太极拳体用全书》所引发的杨式太极拳“含胸”公案,金老师曾有专文阐述的。后来在编订《金仁霖太极拳论文选》时,将这几篇论争文字全剔除了。二水曾建议老师保留文稿,只是隐去论争一方的名号,因为这几篇文字,直指杨家太极拳技术精髓的,技术含量相当高。老师坦然一笑说:是涉及太极拳技术层面的讨论,不为意气之争的。但既然出集子,就不想去谴别人头皮了。“头宜正直,内含顶劲”在陈微明先生《太极拳术》之《太极拳术十要》(杨澄甫口授,陈微明笔述)中,改作“虚灵顶劲”,“胸微内含,脊背拔起,不可前俯后仰”改为“含胸拔背”,“腰胯稍松”改作“松腰”。 [page]
作为辅助行功式的“无极式”,属于“静步(定步)——静中动”的范畴,身形的前移后荡,幅度极其微小,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脚踝骨渐渐的松灵,另一方面能让大脑调控身躯随时的找到“涌泉”。一旦找到“涌泉”之后,不妨用意念将“百会---丹田---两涌泉连线的中心点”三点串成一线。这一线,其实只是心中一线,这“静中动”或许也是禅语公案中的“心动”了。而这些穴位,在拳学上的意义,其实只是大脑调控身躯时所构建的坐标系。未必象是针灸学意义上的丝毫无爽。金老师讲拳,也只是要求初学者大致了解在某个位置。不求精确。再者,中国文化中很多元素,都是模糊概念。也无法求得精确的。将头颅画个头顶截面图,百会的位置,大概在头顶截面后三分之一的中点上,将肚脐下画个腹部截面图,丹田位置,大概在这一截面图前三分之一的中点上,而涌泉的位置,大概是在脚掌(去掉脚趾)的前三分之一的中点。要做好这三点一线,身躯自然是略微有些前倾的。孙禄堂先生曾说,身形的站直,不是笔笔直的那种直,而是象屋檐水那样的直。或许讲的就是这一概念了。
[page] 作为拳架起势中的“无极式”,身形前移后荡至“涌泉”后,稍稍凝神,可用呼吸导引,来引动地心的反馈。近年来,金老师讲拳,要求学员在站定后,配合三组呼吸。他说的组,是以一组前移后荡为单位的。“前脚掌---后脚跟---前脚掌---涌泉”为一组前移后荡。他常常边前移后荡,边嘴里唠叨着:“吸到前脚掌,呼到后脚跟,再吸到前脚掌,呼到涌泉”,甚至在吸时,有意发出“呬”声,便于学员更为直观的记住要领。而实际上,这“呬”声是以自己听不到为宜。一组前移后荡中,实际内含两次呼吸,配合着身形,“长吸长呼,长吸短呼”。而在无极式站定后,身躯中轴则是寄放在涌泉连线上的,外形上不再“前移后荡”了,而在配合三组呼吸时,意念上仍然需要有前移后荡的意思。此所谓“有其意无其形”者。而此时的呼吸,则须细、长、深、匀、绵。吸时,从小腿内侧肌肉开始一直到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胸口,犹如一个气球贴壁上升,这些阴侧肌肉有内敛之意,各各为之开道让路。二水在训练时,则是喜欢幻想着身躯像是一根硕大的喝珍珠奶茶的吸管,两脚底处尚有一点珍珠奶茶和一颗大的“珍珠”,吸时,将这颗“珍珠”连同剩下的奶茶一起吸到胸口 “璇玑”处,随之放松口鼻,一抬头,自然呼气,珍珠与茶水一齐落下,了无挂碍。而一些初学者,往往在这三组呼吸上犯难了,练了没几天,胸口不适,原因是憋气所致。其实,这里的呼吸,只是起着导引的功效。遇到有人憋气,金老师就希望他们随意一些,甚至先不去刻意追求呼吸。勉强不得的。他讲:“这呼气,像是老式马达的引动带子。这带子一旦引动了马达,就应该将带子扔掉,不要再去缠着马达了。”张锋记录的《金仁霖老师讲拳记录》中“球到下颌的时候,头一抬,再一 ‘透’,就打人了”,确实如此。与金老师玩劲,他双手随意一提,一声略带夸张的“呬”声,就把近两百斤的人腾空提起。他随手一扔,一呼便把人扔下,那人便噔噔噔噔像是皮球在地上弹跳。人问其故,金老师会随口将李亦畲《五字诀》中:“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盖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句,一一向学员解释。二水曾特地向金老师求证过这“透”字,此字属吴越方言。似在“蜕”、“脫”、“兑”之间。金老师说:“裤子‘透沓’了”,这‘透’,应该是“蜕皮”的“蜕”了。在这里,有“骨碌沉”的意思。沉到脚底了,就有透的意思了。所以用“透”也无妨的。究其实,这一“透”字,蕴含着杨家老辈拳家“吸提呼放 ”的精髓。 纯阴式的动作要领,在《柔克斋太极传心录》里有一段简约的描述:“平行步高站式,随身躯前荡后移势,两臂覆掌前平举,曲臂回收,两肩后开,两肘后合,两掌左右分,再前合下按,配合呼吸,拔背顶劲和拳架相同”。金老师在讲拳架时,“平行步高站式”,要求两脚平行站立,两脚外沿的宽度,不超过两肩内沿的。初学架子,想到练拳,总喜欢摆出个大马步来,以为步子大,就稳健了。一旦改用“平行步高站式”,似乎有些缩手缩脚。荀子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拳也是一样的,纵有千招百式,也离不开跬步之间的规矩法度。当真正能在不超过两肩内沿的平行步中找到自在了,“
妄动”的习惯就有可能得以改正。拳至艺境,一如武当对剑的行功步,貌似随意如常人走路,但j规矩与法度依然紧凑慎密,可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前一动,身躯轴线在涌泉连线时,双手平举,人的身躯轴线虽然没有改变,但是人的重心却已经到了前脚掌。这时,意念在后脑勺处须有上领的意思,否则有前俯之虞。随着中轴领起的意思,身躯轴线须后撤到后脚跟,曲臂坠肘,手臂呈回收势。这时两肩有后开意,两肘有后合意。金老师讲拳,常在这时,会让我们用双手去按住他舒展的两臂,或者你用力抓住他手臂也行。只见他身躯稍一后撤,肘部略微有开合之意,我们会顺着他前跌,而且有如临深渊的恐惧感。更令人惊奇的是,我们的手一旦触碰到他的手,就不由自主,不听使唤了。问其故,他说,叶老师的太极拳就比别人多了两只手。二水理解,当自己的两肘灵活了,肘能接劲了,也自然能沾粘对手,那么自己的两只手就空闲自主了。 [page]
纯粹身躯的移荡以及手势的变换,还不足以说明纯阴式的涵义。金老师在学员逐渐熟悉并能协调身躯与手势之关系后,开始要求我们用呼吸去配合协调身躯与手势的变化。而这里的呼吸训练,正是在无极式里所提到的吸呼提放的导引训练。呼吸采用逆腹式呼吸,吸时身躯前荡到涌泉连线,双手随之覆掌前平举,人的重心便移到了前脚掌,通常老师会边唠叨着“吸到前脚掌,双手覆掌前平举”。当双手快平举与肩齐平时,呼气并引导身躯后荡,两手曲臂回收,两肩后开,此时人的重心移到后脚跟,老师这时也一样喜欢唠叨着“呼到后脚跟,曲臂回收,两肩后开”。这时,再吸息以导形,将身躯前荡到前脚掌,顺着刚才两肩的后开,两肘后合,两掌左右分开,十指相对,虎口撑圆,此时头略微低下,随着大圈套中圈套小圈的意念,人的重心又后荡到了涌泉连线。双手手形的运动轨迹,正好形成类似定胜糕的边缘双曲线。当三圈套着涌泉附近的小圈时,作呼。老师口中念念有词的:“再吸到前脚掌,呼到涌泉,手型呈炮弹形,成就一个纯阴式”。金老师说的炮弹形,就是大圈套中圈套小圈的概念。 纯阳式的动作要领,在《柔克斋太极传心录》里简约描述如下:“平行步高站式,随身躯前荡后移势,两臂覆掌前平举,曲臂回收,两肩后开,两肘下合,竖掌前按,配合呼吸,拔背顶劲,坐腕舒指”。对照前一段的纯阴式,“平行步高站式,随身躯前荡后移势,两臂覆掌前平举,曲臂回收,两肩后开”这一节中,无论文字描述还是实际操作中的动作要领,都是一样的。意思是说,在“前脚掌(吸)---后脚跟(呼)---前脚掌(吸)---涌泉(呼)”为一组前移后荡中,纯阴式与纯阳式,在“前脚掌(吸)---后脚跟(呼)”这半个节拍的动作要求是完全一样的。吸时,身躯前荡到涌泉连线,双手随之覆掌前平举,人的重心便移到了前脚掌,当双手快平举与肩齐平时,呼气,并引导身躯后荡,两手曲臂回收,两肩后开,此时人的重心移到后脚跟。这时,手势之端毫,在身躯之笔管的带动下,正好完成了定胜糕的双曲线。之后,在纯阴式里,手势呈上下向的大圈套中圈套小圈的格局,而在纯阳式里,手势则呈前后向的大圈套中圈套小圈的格局。接着前半个节拍的“前脚掌(吸)---后脚跟(呼)”,金老师在讲纯阳式的后半节拍时,他会稍作停顿,他说“喏,来了”,意思是接下来的动作是与前一动有区别的,目的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接着,吸息以导形,将身躯前荡到前脚掌,顺着刚才两肩的后开,两肘下合,有坠肘之意,两肘内侧似有向前顶出之意(有其意无其形),将两掌略微竖起,手心朝前,虎口撑圆,此时松颈竖项,呼气以带动身躯后荡,两肩与背与两手小指外延联成一个大圈向两虎口撑成的中圈套去,意念直透对面假想对手背部的一小圈。身躯后移到涌泉连线,稳住。金老师说手势也是一个炮弹形。他边说边会让我们去听听他的劲。金老师将两手掌轻抚在二水的胸口,因为是身躯后荡之后所反弹出来的劲路,二水每次都想去觉察金老师的动意,而没等反应过来,二水的胸部背部都会有被穿孔刺透的意思,两脚已噔噔噔的跳起,而胸前确是丝毫没有感觉着的。老师说,孙家有摸蚊帐的训练,就是要求手轻。反过来,金老师总是要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在他身上试劲。而不管我们怎么做,都很难做到两手掌不着力而能将老师两脚打得跳起的。金老师不厌其烦的纠正我们的缺陷,他甚至用双手固定住我们的锁骨,当我们的双手不再妄动时,身躯后荡,手掌丝毫没有感觉用力时,老师噔噔噔的跳出去了。他开心的说:“喏,这样不就会了吗?”他说,孙家干脆说卸肩。二水能理解,卸肩是锁骨左右向拉开,肩呈下塌之意, 相反,两肩耸起,就叫寒肩。人们往往急于求成,肩一着力,肩就耸起,手上就会被对手觉察动意。可见,一卸一寒,仅只一字之差,判若天壤。 [page] 八百三十余年前,江西上饶的鹅湖寺,有一群读书人围绕着“太极”与“无极”
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会。反方是以陆九渊为首的陆氏兄弟,首先发难的是陆子美。他说:“今於上又加无极二字,是头上安头,过於虚无好高之论也。”、“无极二字出老子,非周子之言”。而正方的朱熹则认为,太极而无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倘若不言无极,人多误认太极同于一物,“不足为万化之本”,另外,倘若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为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之根。”争吵了三天三夜,这群斯文的读书人终究不欢而散。八百年后的某一天,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书《周易》,人们发现,那群读书人苦苦争论的“太極”这一概念,原本只是“大恆”
两字的误植。由此演绎出来的“无极”,也成了无稽之谈。历史,常常会开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以讹传讹或者误打误撞,也能成为经典,并由此对后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力。周子的《太极图说》如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复如是,武禹襄借用王宗岳的“太极拳”三字,用称呼他从杨露禅身上学得的“绵拳”,并以此借壳上市,亦复如是。而今,全球上亿的太极拳爱好者,其实没有必要去理会八百三十余年前的孰是孰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