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门太极真功-“川字步”

(2014-08-17 15:07:18)
标签:

川字

太极拳

练法

太极

真功

分类: 太极练法

 

杨门太极真功-“川字步” 

太极网

 

http://www.taiji.net.cn/image/lilun/UploadFiles_6069/200905/2009052408254578.jpg

 在以前的帖子中我曾发过关于川字步的来历的评论,杨家太极拳在杨露禅及子杨健侯时都是以川字步作为拳架的步法基础。吧里有不少朋友提出质疑,也有朋友 追问其练法,以下发上一些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的拳照(吴鉴泉(1870-1942 ),又名爱绅,满族,河北大兴人。他的父亲全佑是太极拳的高手。全佑先跟杨 露禅学习太极拳,后又拜杨露禅第二个儿子杨班候为师,学习杨式小架太极拳。 ) 由图片中可见,其拳架中多为川字步行拳。但杨澄甫宗师鉴于川字步难学难练 ,不易推广,改成了现在的步子,但步子改变的同时,太极行拳的劲力也有所改变。 现在,除了吴式太极拳还保留川字步练法外,杨氏门中倒已很少采用此练法。 
 
 另外,川字步讲究“实腿转身”,对腿部力量和柔韧性要求较高,吾师曾言,拳练得好不好,练完后看看地面便知,练得好地面的脚印是一个个的圆点,是由于实腿转身脚跟碾转形成的,练得不好,地面有如乱涂乱花,是因为习练者川字步不到位,或习练时间短无法做到位造成的。而现在武式太极拳十分强调脚跟的碾转发力,看来,与杨氏早期拳有一定渊源。 
  
 
 至于“川字步”的好处何在,我想有以下几点:

1.“川字步”功架摆好后,双手前棚或前按,对手从我正面平推,则无论对方有多大力气也推不动,因为川字步摆好后我方自然形成一个“支架”,但如果改成丁不丁,八不八的步子或身形轻微改变角度则会轻易被推动。可见这种步法是推手以至于散手立于不败的前提之一。

2.“川字步”的实腿碾转使练拳时周身完整的形成了一个圆,太极劲连绵不断。我们常看到现今丁八步的太极拳在转身,换劲,左顾,右盼等转换处要先把脚掌摆正再发劲,劲力也就不完整了,有断续了。

3.“川字步”对腿部的锻炼甚是明显,腿部碾转造成对腿部肌肉,筋腱,骨骼的螺旋拉拔,记得我刚学此拳时,单鞭一式做了几遍,双腿就已经酸痛难忍(当时我已经练了几年的陈氏拳,本以为腿上功夫已经不错了)。太极拳需要松到脚下才算入门,要想如此,需把全身骨架练开,其中下肢胯部,膝盖部,踝部用现在的太极拳练法都很难练开但“川字步”就是很好的“捷径”,或者说是“正传”。

另外,这种练法的确不适合老年人,老年人腿部力量和柔韧性差,“川字步”练法容易使其扭伤,崴脚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