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卡尔斯库加诺贝尔杂谈 |
分类: 北欧【冰、瑞、芬、丹、挪】 |

【溪边小城_卡尔斯库加】
在瑞典中南部地区,山地的皱褶里分布着众多美丽宁静的小城镇
这些小镇人人口稀少,要么建在河道的入湖口,要么建在大湖湾的开阔地上,卡尔斯库加便坐落其间
这一地区多山、多河、多湖,一路水流湍急,入湖方息。也使得这一带水运极为便利
......
400多年,住在湖口溪边的人们开始上山采矿,通过溪流运到湖边冶炼,制造钢铁
久而久之,河口湖边历练出一批百年老店,都以自家出产优质钢材著称
此时瑞典的模具钢、不锈钢、枪炮钢等等大都产自这座小镇
......
诺贝尔诞生在首都斯德哥尔摩,从斯德哥尔摩到卡尔斯库加,要200多公里路程
之所以选择200公里以外的卡尔斯库加,置地购屋、大兴土木,正是被这里出产的好钢所吸引
1894年,诺贝尔以130万瑞克朗买下当地的“博福斯钢铁公司”
他将制造枪管钢与制作炸药的技术相结合,使“博福斯”至今在全球军需市场,仍占据一席之地

【诺贝尔传奇人生】
一生游历、求学、旅居多国,离世后遗产被多国争抢
一生未婚,与“一抹蚊子血”相守,与“床前明月光”相忘(望)
一生发明无数、财富无数,有意造福于人类,却为此伤害过人类,最终将遗产救赎人类-诺奖
参观游客进入故居,首先被带入二楼会客厅,有讲解员介绍诺贝尔一生传奇
必须承认,女解说员风趣幽默的讲解,把大家深深吸引。倘若您也感兴趣,且听我慢慢赘述
【博览群书】
诺贝尔不仅是发明家和成功的商人,同时也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一位人文学家
他被形容具有骄傲、敏感,善于思考的性格,他甚至尝试写诗
那个时代的名人显贵,喜欢出席各种宴会或官方组织的各种聚会
但他厌恶引人注目,非常低调,这些从他日常点滴中不难发现端倪
【爱的旁骛】
诺贝尔生前先后与三个女人有过感情生活
一个早逝,一个无缘,一个无知而负心,曲折而哀叹
如何评价这3位女士呢?个人感觉套用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的语句,再贴切不过了
......
早逝的应该是他“胸口的一颗朱砂痣”
无缘的定是那“床前明月光”
无知的当属“一抹蚊子血”
【贝尔塔·金斯基】Bertha Kinsky_“床前明月光”
在诺贝尔家过道的醒目位置,悬挂着Bertha Kinsky的照片,茶几上摆放着盛开的鲜花
她是奥地利女作家,贵族出身,曾是诺贝尔的私人秘书兼管家
也是一位激进的和平主义者,一位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战士
1905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她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女性
......
贝尔塔出生在布拉格的一个波希米亚贵族之家,父亲是一位陆军元帅,在她出生前就去世了
在奥匈帝国贵族环境中长大的Bertha,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去过很多地方,擅长社交,不仅会多门外语,且极具音乐才能
此外,家族的军人背景,又直接影响到她后半生对战争的思考
......
虽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孩子,毕竟生活在单亲家庭,怎奈母亲挥霍无度,家产被逐渐耗尽
于是,30岁的Bertha很快便成为了维也纳富豪苏特纳家族4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不觉中,却与苏特纳的4公子相恋并私定终身,然却遭到苏家的强烈反对并阻挠
4公子的母亲为了拆散Bertha与自己儿子的恋情,将她推荐给了当时正招人的诺贝尔
或许是小情侣的权宜之计,Bertha暂时成为了诺贝尔在巴黎住宅的私人秘书兼管家
在诺贝尔眼中,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爱情是碰到了贝尔塔,一个跟他一样聪慧的女子
曾经一度,他甚至认为,他们是为对方而生的
......
虽然她只工作了短短一周,却凭借不凡的气质和干练作风,给诺贝尔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然而,诺贝尔哪里知道Bertha早已心有所属
正当诺贝尔对Bertha小姐单相思时,她竟不辞而别,并匆匆从巴黎返回维也纳与4公子完婚
事实上,诺贝尔跟贝尔塔的私人接触只是短短的一周
但他们之间的书信交往却持续很长时间
贝尔塔后来以教授音乐和外语为业,从事写作,倡导和平
......
诺贝尔在他的遗嘱中明确要加入“和平奖”到诺贝尔奖当中
人们大都认为,主要还是受到贝尔塔小姐的影响
在诺贝尔去世9年后,贝尔塔·冯·苏特纳(4公子夫姓),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苏菲·赫丝】(Sofie Hess)_“一抹蚊子血”
诺贝尔的红颜知己贝尔塔离开巴黎后,个人生活的空间逐渐被苏菲·赫丝替代
1876年,43岁的诺贝尔前往奥地利,途经一座小城,被艳丽多姿的卖花女苏菲深深吸引
不久这次艳遇便转化为忘年之恋,并持续了18年,可却难言爱情
......
诺贝尔性情过于严肃,苏菲过于轻佻,但他却仍然几次动过迎娶苏菲的念头
然而,他们之间的更大距离是两人的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和文化教养的差异
来自各方的强烈反对,令他踌躇再三
两人终于走到了尽头,这段感情,直到最后她跟另外一个男人有了孩子而彻底结束
【“一抹蚊子血”苏菲】
最终,苏菲带着诺贝尔的真诚祝福和丰厚馈赠,嫁给了一位匈牙利军官
【诺贝尔离世】
诺贝尔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忍受着疾病的折磨
晚年,当亲属得知其病重时,并未来看望他,也没有朋友前来慰问,只有仆人在病榻前服侍
他生前有句名言:“我更关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纪念碑的形式对死者的缅怀”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与世长辞,终年63岁
......
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
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诺贝尔奖)
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诺贝尔为人类留下了一份慷慨的礼物,但关于诺贝尔的遗产继承问题,在他去世后却颇费周折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因心脏病孤独地死于意大利的圣热曼,留下了巨额遗产
诺贝尔一生未婚,也无子嗣,没人继承他巨额的财富。手写的遗书甚至只有一页
然而,其生前遗嘱只是说将全部资产创立一个【基金会】,却未提及由谁管理并使用
.....
诺贝尔遗嘱中涉及到很现实的问题,便是因其一生在许多国家生活过,且在不同的国家都有财产
遗嘱中并未说明遗产以及【基金会】,究竟应当由哪个国家来处置
而诺贝尔本人,生前四海为家,居然没有实际的户籍
......
于是从前不曾来往的亲属,纷纷打破头上门讨要遗产
不仅如此,其生前曾游历、游学、旅居的意大利、法国、俄罗斯都来争抢,甚至闹到法院
各国争执不下,不外乎都想成为巨额财富的拥有国
【户籍所属国,便是财产支配国】
关于诺贝尔的户籍问题,相关国家都在争取
因为争取到了户籍,就取得了遗产的支配权
涉及各国的财产又因各国的财产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无法加以统一
这些矛盾的交织,成了难以解开的一团乱麻
没成想,最终这个问题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结局,峰回路转
哎!一声叹息后,走到阳台落地窗前透透气
工作人员看我在这里东张西望,特意用钥匙打开阳台门,放我出去看
得见到美丽的后花园,不知是不是全网独一份哟
没好意思多耽搁,转圈拍了几张予您分享
【“马槽”成为最大的赢家】
相关法律规定:真正的居住地便是户籍所在地,只要有马槽,就可认定为真正的居所
对,就是“马槽”!因为白桦山庄有“马槽”
所以瑞典成为众多居住地中最终的赢家
......
因为,诺贝尔在法国、俄罗斯、奥地利、意大利等国的居所都没有马槽,而只有瑞典的有马槽
所以最终认定了诺贝尔的户籍在瑞典,从而解决了这场旷日持久的纷争
这真是个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为此诺贝尔奖一直拖到1901年才首次颁发
那场旷日持久的多国拉锯大战的“马槽”还有吗?
是不是很好奇?跟紧我!我们去探个究竟
首先,马厩早已没有马槽和马匹了
其次,马厩而今是一间小型博物馆,并未做特别的改动,依然保持原有的框架
展览馆里展出了诺贝尔一生的各种发明及伟大成就
马槽隔出一部分,改建成了咖啡屋
小院里也陈列有诺贝尔的发明
诺贝尔,被称作化学家、发明家、工程师、他是炸药的发明人,同时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
今天,人们谈论最多的不是他个人,而是由他的个人财富创建的【诺贝尔奖】
这个19世纪的世界超级富豪,一生忙碌,充满传奇
但最后竟孤独地死在异国,陪在他身边的仅仅是一名他的侍者
.....
晚年,当亲属得知其病重时,并未来看望他,也没有朋友前来慰问,只有仆人在病榻前服侍
一生未婚,也无子嗣。没人继承他巨额的财富。手写的遗书甚至只有一页
遗产的继承者是一项基金,由诺贝尔基金会管理,基金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
颁发给在物理、化学、医学、文学以及人类和平等5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诺贝尔生前拥有355项专利,是水雷和地雷的发明者,在研制烈性炸药方面天赋过人
他的发明,让战场上的血肉厮杀转换成血肉横飞,可谓冷兵器时代“居功至伟”之人
惨死在炮火下的冤魂成几何级增长,并在2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反复验证
但这些发明带给人类带来的却不是福祉,而是灾难
......
或许正是无数次的心灵拷问,才让诺贝尔决定捐出巨额财富、设立基金
奖励世界各国杰出的科学家和具有高尚理想的诗人作家
白桦山庄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学者
学者们共同探讨诺贝尔“造福人类”的学术思想,或许也是为了抚慰那颗倍受拷问的心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