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世界文化遗产马六甲郑和杂谈 |
分类: 东南亚【越老柬新马泰缅菲印】 |

以至于每每说起“郑和下西洋”,定会想到马六甲
这里曾是东南亚贸易往来最繁忙的港口,吸引着大批中国商人
谱写并见证了中国与东南亚友好商贸往来的佳话
在这片水域上演的中国故事,精彩的篇章一直演绎到16世纪初
......
马六甲所处位置,不仅是商贸往来的咽喉所在,且极具战略价值
眼看着中国人在这里如鱼得水般的商贸所为,惹得西方列强们垂涎欲滴
最先是葡萄牙人打了进来,接着荷兰人又打跑了葡萄牙人,后来英国人又赶走了荷兰人
欧洲列强,在这片土地你方唱罢我登场,这种轮番做庄持续到大马独立
......
而今,这座城市里的历史,早已镌刻到了时光的年轮里,沉淀了岁月
东方文明的友好象征也好,西方列强的侵略罪证也罢,都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印记
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这个东方穆斯林国家,相对开放许多,文化多元而包容
2008年,马六甲与乔治城一并,作为“马六甲海峡的历史名城”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马六甲海峡的历史名城-马六甲与乔治城】(摘自网络)
马六甲位于马来西亚马六甲海峡北岸,
乔治城(槟城)位于马来半岛西部沿海的滨铆屿东北角,
濒临马六甲海峡东北侧的入口处,两座历史名城2008年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
在500多年间推动了东西方在马六甲海峡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
亚洲与欧洲的影响赋予它们独特的物质和非物质多元文化遗产。
马六甲城内的政府建筑、教堂、广场以及防御工事展现出了这座城市早期的发展历程,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5世纪马来苏丹政权时期及其后的葡萄牙统治时期,
再到16世纪早期开始的荷兰统治时期。
乔治城则以民居与商用建筑为特色,
反映了自18世纪末期开始的英国统治时期的历史面貌。
这两座城市呈现出的独特的建筑与文化景观在东亚及东南亚其他地区绝无仅有。
荷兰红屋坐落于马六甲河畔,建于1641至1660年间
方形的红色钟楼,圆顶的红色教堂,荷兰式红屋,以及维多利亚时代的喷水池
皆是荷兰人在东方保留下来的最古老建筑
......
它们得以保留的主要原因,是因为300多年来一直是政府机关所在地
现在红屋改建为马六甲历史博物馆,藏有大马、葡萄牙、荷兰及英国的历史文物
无关意识形态、无关宗教文化,这些西方建筑在东方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都是文明的进步
【花车】
卡通形象三轮车与看似宁静的教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每一辆三轮车内,都播放着超倍音量的劲爆音乐
三轮车师傅拐着中文调调招揽游客,感觉坐于其中的游客,拉风得很呢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租上一辆三轮车,围着整个红屋兜上一圈
1511年,葡萄牙人赶跑了马六甲的最后一位苏丹,将这里作为向东印度群岛扩张的战略基地
1641年,荷兰人击败了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在马六甲统治近200年
1807年,英国人又将荷兰人驱离,一直占领至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
【明成祖的“镇国山”】
绕着红屋上山坡,便可看到建在圣保罗山顶的圣保罗教堂了
据说,这座耸立于马六甲河口的小山丘,曾被中国明成祖封为“镇国山”
葡萄牙人很喜欢这个“镇”字,在山上修建“圣地亚哥碉堡”,用以镇压马六甲王国军队的反攻
现在能看到的是一片残墙断垣,只有古堡城门楼依然屹立
【东南亚最坚固城堡_圣地亚哥城堡】
圣地亚哥城堡,是一处16世纪初期的葡萄牙式建筑
也是400年前的马六甲,作为殖民地的历史见证
......
1511年葡萄牙人用武力侵占了马六甲,欧洲殖民统治时代由此开始
次年葡萄牙人在圣保罗山修建了这座城堡
其目的是为了防范被击败的马六甲王国军队的反攻
当时号称是东南亚最大和最坚固的城堡
【东南亚最古老教堂_圣保罗教堂】
1521年,葡萄牙人在圣地亚哥城堡建造了一座天主教堂_圣保罗教堂
它是欧洲人在东南亚修建的最古老教堂
因为著名传教士圣方济埋葬于此,所以教堂前竖立有圣方济神父的雕像
......
1641年,马六甲最终落入了荷兰人的手里,并得到修补与扩建
荷兰人占领后将教堂用作城堡,残墙上可见累累弹痕
1807年,英国人又用苏门答腊的一座小岛,从荷兰人手中换来了马六甲
英国人害怕荷兰会利用这座城堡对付自己,于是用重炮彻底摧毁了这座石头城堡
而今,只剩下现在的古城门和满目的残墙断垣
雕像全身为白色,雕刻得非常逼真,但是唯独没有右手
相传荷兰人不相信这位葡萄牙传教士死后肉身不败
所以将他的尸体挖出斩断其右手, 结果血流如注
惊恐的荷兰人因此将他视为神圣,在教堂前为他立像
因为石块之间是用熟糯米和石灰调成的浆粘接的,所以十分坚固
小山丘虽然不很高,但从山顶向下看,风景还是蛮不错的
古树下荡漾浪漫而轻柔的琴声,那是吉他琴弦扩播出来的好听旋律
古树的年轮里,镌刻着曾经的硝烟,倾听着今朝的静好
三宝庙位于马来西亚马六甲河畔,是一座与当地其它寺庙风格迥异的中国式古庙
这座建于 500 多年前中国古庙,是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
相传中国明代杰出的航海家郑和,奉旨率船队出使“西洋”,曾经到过这里
......
郑和用带去的瓷器、丝绸、金银和铜铁器换取当地特产,与当地人进行友好交往
后来,广大华侨以及当地人民为了纪念郑和,在当年他登岸的地方建造了这座“三宝庙”
寺庙的桌案上摆放有各种时鲜水果、长明灯、香烛,供人们祭拜
墙上挂有中国历届国家主席、总理及国家政要参访大马期间
来这里参访的发黄旧照,可见其所处地位的重要
三宝庙立有一座小型的郑和石雕像,院中有一口郑和曾经饮用过的水井
【三宝井】
三宝井,又称丽宝井,它是满速沙苏丹为妻子汉丽宝挖掘的
相传,这位叫汉丽宝的娇妻,是来自中国大明的公主
此井不会干枯,传说谁喝了井内取出的水,将来都会再回到马六甲
郑和就是因喝了这井水,才好几次重回马六甲
这一传说反映了当地人民对郑和的欢迎和爱戴,更是善良百姓的美好愿望
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一次次改变着马六甲的命运
以至今天的人们只能从史料和传闻中去领略古迹的辉煌
马六甲之行终究没让我失望,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博览园里
我们分赏了中国故事的精彩,也目睹了多元文化的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