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对方看成一个空船|思想的行走|睡莲(明月视界)

标签:
一诗一文思想的行走一川星空空船理论明月随拍:睡莲 |
分类: 明月诗画摄影 |
一川星空
像一朵睡莲醒在清晨
同时醒的,是诗歌
一枝藤蔓入窗,镜中
我的影子招摇在墙
几许鬼魅,皮影般
我慢慢梳头,仿佛
提着皮影的舞线……
暗中:平平仄仄平
一声声,以我为韵
这个夏天,只要没有大雨
就去山中空地,山在门口
空地,几年才发现——
那荟萃的,每次
将于落纸成字时
被隔山的叶笛,撞飞牧远
三生流水,让我舍去肉身
偶合一滴三维时空
镶上时间的,都成了明月
还要什么?已经说好
就用诗歌认领——那事物里面的
一个个我,被扑面而来的
一川星空,入微席卷
遇水成火,遇火
成凤成凰
思想的行走
为了一枚熟透的野果,我们用四肢穿梭时空。目的原始、单纯,不用语言,只须发出几种本能的叫声。
今天我们用双足行走,有美食果腹,我们寻找目的。走着走着,忘记了目的。路上有许多绝佳的风景,饱览之后,不知不觉,又回到出发的地方。
入静一片树叶,一朵梅花,甚至羡慕冬眠的动物。
是什么声音在追赶?是那只孤独的老狼吗?
还是站在我思想上的猎人?把我看成了……
也许前方有一个偌大陷阱,陷阱上面,栽了许多伪装的野花,陷阱那边,有隐约小路,有人雾霭迷蒙中向我招手……
无论如何,我不能停,野风会风化了我。
我们盲目地行走,箴言被甩在身后;我们慌乱地行走,没有了秩序,记录诗句的纸张,都印成了钞票。那郁郁葱葱的大林莽,只剩下最后一片叶子,昭示遗嘱。一只小虫爬上,用“遗嘱”充饥。
欲望高过堤岸,洪水一次次漫过头顶。
我们走得满身伤痕,六神无主,最终走到了悬崖边缘。悬崖下面,是天地间最纯净的水,一声声,呼魂喊魄,轰鸣万方。
我们无路可走,回头的路,瞬间已长满荆棘,布满刀山……唯有纵身一跃——
粉身碎骨之后,一场大淘洗之后,我们被聚则成形,我们学会了静心、唯心:咀嚼灵魂,以光为食,以禅为乐,以不变应万变——
从此,我们学会了用思想走路。

典故出自庄子的《山木》中的“方舟济河”。一个人在乘船渡河的时候,前面一只船正要撞过来。这个人喊了好几声没有人回应,于是破口大骂前面开船的人不长眼。结果撞上来的竟是一只空船。刚才怒气冲冲的人,一下子的怒火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其实你会发现,生气与不生气,取决撞来的船上有没有人!有时候,你生气仅仅是因为对方“竟然这样”“竟然有这样的人”,而非仅仅是那个人对你造成的伤害。
当你被人伤害的时候,不要想着去报复,更不能沉溺于痛苦之中。要把这一次的伤害当作一次空船事件,你是被一直空船撞伤了,而非是一个人有意开着船撞你。只有这样,你才能尽快地从愤怒和痛苦中走出来,尽快完成创伤后的自疗自愈,也才能不断增大自己的格局。
庄子说:“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一个人“看不惯”的东西人和事越多,这个人的境界也就越低,格局也就越小。空船理论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都要把别人看成一个“空船”。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向一块横在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这与空船的故事如出一辙。

对面一条船冲过来了,是船上的人没控制好船,撞上了你的船,这时你会很生气。但是如果那条船上没有人,是个空船从上游飘过来,你还会生气吗?
庄子因此得出一个结论:“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意思就是不要太自我、太自私、太把自己当回事。一个人如果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太把自己当回事,那么就很容易与别人起冲突。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放下对别人的偏见,更不要用一把你认为对的尺子去衡量别人的好与坏,是与非,也不要轻易因为别人影响到自己的心境。如果碰到不顺自己意的,就要生一顿气,那就是和自己过不去了。
你和一个人撞上了。你开口第一句就是,“你眼瞎?干嘛撞我”对方也会勃然大怒,因为他感到你的自私自利和不可理喻。就像你被一艘有人的船撞伤。如果你开口第一句话是,“对不起,您没事吧”。结果就会完全相反。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当回事,不以自我为中心,放下自己为是、放下偏见和无用的面子,谁又能伤害他呢?

锻炼自己的思维,把对面的人和事,都看成一个空船。船上没有自私自利、不明事理的人。这样就不会有争执,更不会有伤害。太看重自己,就容易与别人发生争执,如果有了“空船心态”,则人生会少些纷争,人就少生闲气,少生闲气,忘掉偏见,这样才能不被伤害,不伤人亦不伤于人。就减少了元气消耗,就是养心养生。此乃道理。(摘自网络,鸣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