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月桃花诗:王宁老师评论(附桃花摄影)

标签:
明月新作挑花组诗王宁老师评论明月桃花摄影 |
分类: 明月诗画摄影 |
桃花债(组诗六首)
桃花梦
我薰着,南坡的红
晕染了北山的粉
桃花开了,难得赶上好天
过了河,把八哥的口信
知会一朵花苞,眼看着
施展一瓣,一只凤蝶
这时节少见,撩我翩翩
我,一朵朵的追,如梦如令
懂了:对岸还有一片
蜜蜂们,倾巢出动,那只
以我的诗为器,存放了
新采的桃花蕊,很多只效仿
在等我应承,嘻嘻……
我刚从对岸来,我喜欢
踩着石头过河,为过这一天
多少珊瑚虫的玉骨
被浪花啄成岛,那堆成山的
红尘恩怨,被一朵桃花
宣旨为霞
桃花渡
水中观花,变天了
一朵浪花带着天意
心照不宣的,渲我
对岸看我,亦桃花中人
我的影子,乱分春色
一树鸟,惊艳为蛇
惊飞了千年,我在色里
你在色中,每一朵
都藏着深渊——
解一结,得一颗星?难……
难得一窍东风
依然是,那条鲤鱼
终被一波桃红
送过龙门
桃花引
青山陡峭,横斜着
高高在上的一抹
往左三分,一树野桃花
就要迸溅我的头顶,向右
走到刚好,把一团锦绣
搭成花桥,我是经年的相思鸟?
把一颗桃仁,藏在石缝
一身红尘,被悬在一个高度
灼灼招摇,引诱了
一些沦陷,死而后生的
发现了——入口亦出口
野桃花,任贬任褒
画外,一声罢了
被啄下的那朵,以色砸我
瞬间弹响了,我身体里的
千枝万芽,梦中听到的——
丝丝梵音,袅袅仙乐
桃花误
多少个春天的桃花
从南追赶,在北拦截
洪水猛兽般,以色撞钟——
一朵桃花一杯蛊
蛊,养五种毒虫
放蛊和中蛊惑的
是同一人,人哪
以色侍水,误了再误
辜负了——
一朵桃花一重天
知遇者为镜,一网红尘
被一朵花蕊捞出
放归瑶池
桃花债
这个春天,算是偿还了
欠了的三生的
桃花债,时间
像一个刺猬,不停地
在我身上滚动……
一滴滴,穿过我的残缺——
肉身的,偌大陷阱
桃之夭夭,逃之夭夭
一刀刀,一瓣瓣的
剔骨剐心,我欠下的债
总要还的,这个春天
我第一次写桃花诗
鸟儿吟出,蜜蜂,听出弦外
一声嗡,汇集了北调南腔——
嗡—嘛—呢—叭—咪—吽……
随意拈来,一朵朵
天圆地方
桃花阵
桃花演阵,把所有的经过
藏在玄关,桃之妖媚
集尘世之艳美
以痴入梦,以血化泪
哀哉,逃不出的
半女半男,织不完的天罗地网
你命犯桃花,如我的
咸池深重,你苦海无边
我,新伤碾旧伤
谁又伤了?在一个转角
被绊倒三回,桃花再一次
擂响灿烂,黄昏入瓮
铮铮鸣金——
我在我之中,在我之外
破阵者,以色为空
以空为有,以我为饵、为鱼
善哉,一步一山花
步步为营
感谢王宁老师,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抱病为我写评,诚惶诚恐,从王老师博客复制过来。祝福王宁老师春天快乐,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一
中国诗人的诗写,有自己的特点与特色,这跟诗人所处的环境与背靠的人文背景,有着致命相关的联系;记得于坚写他的大学生活,我便深知什么“硬邦邦的青春”是什么滋味。总之,一个诗人的写作,无法离开自身的环境以及人文背景,这几乎可以说是诗人成活诗的要件之一。李明月就是这样的诗人,她以看似朴实无华的语言,却一再写出了中国诗人自己的诗;但这并非容易的事;似乎更难。
二
李明月新近的组诗《桃花债》,以更为细腻的笔调,绽开了诗人亲历的“桃花”世界;“我薰着,南坡的红/晕染了北山的粉/桃花开了/难得赶上好天”(‘桃花梦’一节)。也许,“梦”是最美的地方,在这个地方里,诗人自己,似乎也成了“桃花”;与梦中的,自然的花朵一起,“踩着石头过河”。一种由衷的情景,油然而生。重要的是——诗人内心与“桃花”世界的结合与和谐的存在,这尤为重要的一点,便使语言具有了亲切感。
诗人用六种角度切入“桃花”,并以此完成了自己的组诗。当然,六种角度下的六种感受,一并为这个索然无味的世界,呈示了一种丰富的具体体香的现实。从“梦”依次开始,“渡”,“引”,“误”,“债”,到最后的“阵”,从而完成了一种艺术上的历险与再造过程。
“一朵浪花/带着天意/心照不宣的/渲我”——“渡”可能是一种深刻的欲望;当“浪花”以“天意”的动态为诱惑,直指“我”的内心,“我”的“渡”的欲望便产生了。而这个“渡”的到来,绝不是唐突出现的——“变天了”,成为时间的铺叙,又成为“渡”的前提;于是“渡”成为“梦”的持续之——告别“梦”的桃花的“宣旨为霞”——到达“藏着深渊”的“渡”口。
三
我早已说过,诗人李明月的诗不是那种单纯的“景物诗”;如果真是那样,诗的分量就会减轻太多。我是说,一首诗,决不会像一首诗那样简单、单薄;一首诗的出现,可能是更多事物的现身,可能是更多想象更多思与想;产生更多更多语言以外的东西。
李明月的诗,包括这些与桃花有关的诗,我从不把其读作单一的情景顾恋之作。“一空为有”,也许是诗的一个要旨。对李明月而言,诗,可能是她修为的一条道路的延伸。“桃花”,不过是诗人在艺术上修出的另一种作为。而“桃花渡”里的“深渊”,作为一种激情之下凸显的隐秘?一旦在“渡”口中,决绝而出,人心的“桃红”终究会在“龙门渡”里灿烂起来。
入情与景,与景共融,是诗人写作桃花的一个特色。当一个诗人更为敏感地意识到——“桃花”不单是一个热爱的具象,更是人间难以破灭的象征时,也许写作就再也无需矫揉做作了;而诗人所要做的,可能更是怎样让人类的桃花更为艳丽,凝重,那么,作为“引”,既是引子般的名词,又是引领之动词也就不足为奇。
四
组诗《桃花债》,多是背靠中国传统文化,语言的游弋,结构的生成,思想的态动,均难以脱离中国的人文背景。诗人在各种桃花里,可谓修炼自己,完成自己;在这种修炼的世界里,诗人既为“桃花”所动,“桃花”也为“我”所有;在这种“一身红尘/被悬在一个高度”的高度里,“我”与“桃花”是两种生命的动因与引子,这二者却在同一个生命的方向里,以“丝丝梵音”的“结果”,使动词的“引”成为更为生动的命运之动。尤其当“我身体里的千枝万芽”,重新舞蹈于现实之上,所谓的“引”,更具有爱的美丽和魅力。
谁掌握了自己,就掌握了世界。诗人也是例内者。不过诗人是更具头脑的另一种人。李明月以她素朴的言辞以及踏实的文风,以及内敛的写作格式,对待着她所亲历,感知的“桃花”——正所谓“一朵桃花一重天”。在这个“一重天”的世界,诗人释然于斯——“这个春天”,这个开满桃花的春天本身的——被书写——“算是偿还欠了的
五
“我总是想在一些语言里读到诗以外的更多事物”。我知道中国很多人都写桃花,我也清楚不少诗人由衷地热爱桃花,但这远远不够;也就是说,人们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得具备更多怎样写作的才能。李明月具备了这样的才能——她让一个桃花世界具有了与自身紧密相连的“丝丝梵音”,这是其一;她使一种春天更为我行我素地“擂响灿烂”的大地,这是二;也许,对于诗人而言,一切写作,都源于——“我在我中”的独立与自尊,“以空为有”的坦然沉静的心性。真是善哉!
王宁(网名,横竖三一宁):生于20世纪60年代,河南人。20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在《诗刊》,《人民文学》,《星星诗刊》,《绿风诗刊》,《诗歌月刊》,《大河诗刊》,《莽原》,《诗人》,《青年作家》,《诗神》,《诗潮》,等报刊发过作品。出版文论集《语言的双重流放》
王宁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70560112





我们和事物没有距离,事物就围绕在我们身边;
我们和生活没有距离,生活就会时时关照我们;

我做的事情,很多人说没有意义,因为看不到眼前的利益。可我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事。我守护着清静,守护着清明,享受着清福,像一个信步在春天大地的种花人,每当走到一片田野,一座山,就把花籽随手种下。每当想到过些时日,很多人会看到美丽的花朵,我的内心已经满溢着花开的喜悦。
以上文字选自“李明月灵性绘本系列”《每件事都是一扇窗》(2013年中央编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