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诗大观》推荐:李明月诗歌7首
/
王宁评论(2015、10月刊(总第86期)
前面的话:每当有诗歌民刊约稿和收到民刊时,我都沐浴在感动之中,我满怀敬意和崇敬——这些诗人和爱诗者,拿出自己的血汗钱和多年的积攒,倾心出力,甚至说“抱歉,目前没能力发稿费……”,这世界有了我们这样一群:每一个诗人都是一个净化场。写诗,就成了我们在尘世间的重要工作,我们都是因为上苍赋予的重要工作而来——用诗歌赋予的灵魂之光,寻找自己,打开自己,回归本来。在此感谢诗人代红杰老师组稿,感谢诗人王宁老师抱病为我写评。感怀于心,礼敬祝福!
那时的海岸
那时,只有礁石和沙滩
每当黄昏,我常坐海边
看涨潮的手 ,朝花夕拾
翻着一本水做的书 ,我想知道
过程没完没了 ,身下的礁石
和我一样的脸 ,看见了什么
一个住在茅屋的人面兽身
用一生之清贫 ,守着一堆宝物
昨晚梦到青花瓶,成了最初的
一堆土 ,透过天空看见
一条大章鱼,用四面触须
镇守海底八方,守着那些
四分五裂的家珍,一条小鱼飞过了
一网一网的海,飞过那山
羽翼渐丰,落上了
两山之间的,那道彩虹,俯瞰
千变万化的流水
一个个人头的,苦海浮沉
孽身盗心,入空生莲
当年的海岸,没有了天然
大海的味道,从咸到咸——
守着物是人非,守着
最初的——我们
柔软的理由
无数个黑夜的藕断丝连
被一朵花,掰开了天空
打开木窗,是一棵高大泡桐
一串串紫花和雏鸟喳喳
把家安在花枝上的喜鹊妈妈
就像一个诗人,用文字造宫殿——
是山里的一只野生猕猴
坐和我同坐青石,那种无语的亲
几只黑花雀,每天叫醒我
是我的窗台,总放着一盆米
是溜进屋的一只小山鼠
我没有动一丝杀念,我把水和食物
放至暗处,出门开窗
是我效仿天空,把头低到水里
受用了柔柔的水草,生起了
草木花心,是一条误入公交车的小虫
被我收好,放至野花间
是我起个大早,一次次接近
看见自己的过去,捎上我的三魂七魄
去了未来,把我的影子留在上游
演绎水鸟,是一朵野棉花的种子
和我约好,一起放牧远方
是我的怨,长出一片竹林,成了
牧童的短笛无腔,是我的恨
升起了一缕孤烟,走到哪里
都能遇见,一个打照面的
那些扎疼我的,在填词
那些棱角与尖锐,一浪高过一浪的
磨刀声,被一阙新填的水调歌头
磨成一枚月亮,我一次次拿起,端详——
每一次的地点,都不一样
2014初冬,一只小山鼠(成年的山鼠约两寸多长),溜进了我的房间,偶尔它会出来看看,再不慌不忙地回到暗处,我把花生米,红枣和水放在床下,叫它圆圆,它很少闹动静,偶尔弄出一点声,我会对它说:“圆圆,怎么又不乖了,让你在这猫冬,开春就到山上混哦……”,小山鼠好像懂事似的,我一说话,它就安静了,圆圆肯定和我有缘……它真的和我混了一个冬天,开春后不见了。
把此生磨成一面镜子
像一条刚刚蜕皮的青虫
软软的,不能乱动
要躲避一个叫时间的
无处不在的鸟儿
鸟儿日出月落,从没有离开
会把过日子的,做成“无常”的点心
一个看到日子,如鸟如虫的
自身——伤心落魄的千般
终于,把自己安顿于空
把一天天一寸寸,坐成了
一个洞天——
在洞里看天,在天外看红尘
看星星如蝶如舟
想把此生磨成一面镜子
装上五湖四海,镜子的回光
就是事物的返照
就是一朵花的开放——
满天的,醒着的梦
心领神会
槐花开时,走到哪里
就都被一种花,围拢着
坐在两棵树之间,就像
门里的千江明月
门外的,高山与平原
飞进门的,蝴蝶蜻蜓和鸟儿
走出门的小兽和小虫
越来越香的风——聚则成神
神宠我,我心领神会
风真大,与山摇与地动
都是不请自来的
山顶,有几棵高大老槐树
一个下午,很多槐花
被我,一朵朵一串串的
看开了——尘世,悲心
侠骨柔肠,在一声声落花里
回向生根
门里门外
——致L君
你蹲在水边的瞬间
我把一条河,引到了体内
你双手捧起一座山——我看到
一颗心,可以小到尘埃,大到无象
跟随你的翅膀,我看到——
一场大雪,一个送早报的男孩
在远方凌晨三点,接过了房东为之准备的
两个热饭团——成了一个个
热泪盈眶的冬天,我流泪倾听
看见门外的事物,
排成春天的队伍
千疮百孔的尘世,隐忍与坚忍
一如坚守的本心——
视所有的女人:为母为妻为女的……
一条河的境遇,成为我的远方
我真想,逆水蹚河,翻过几座山,
把一块石头,送到你的手里
像石头上一个人,从内到外的蓝
像天空,装满了云朵般的
尘世玛瑙——
一幕幕的
门里门外,从空到空地
滋润无边
如影随形
一朵雨中,一朵雪中
我来了,雨夹雪的天
一朵红梅落水,画龙点睛
一片白梅一片雪,浑然了
山是龙头,水是龙身,今天
很多前来事物,一会化雨
一会成雪,它们,牧雪牧雨
那人,在雪中雨中
在转弯处,双手空空,做垂钓状
雨之后,雪之后,东风解语
春来得真早,那人
取红梅一朵白梅一片
煮花酿琼浆:敬天地君亲
敬鬼神,见与不见,一个善哉
万水千山,如影随形
天衣无缝
他看我时,我也在看
突然的,看见了
把事情做得,离开地面
我拿起笔,一些字就跳到纸上
扭转“魔方”,像那晚
我看到石头里面
亮着一盏灯
我借光,顺着一朵花
到了一颗星,沿着叶脉
到了地心,是我的心
不再浑水摸鱼了
就像天空,借用我的
五湖四海,做镜子
把一个肉身,打扮得
天衣无缝
诗人高贵的人性诗写
——漫谈诗人李明月的诗
王宁(横竖三一宁)
一
我除却对已经成为一般意义上的“个人化”持相同意见以外,更想强调诗的个人性。因为个人性,更是对诗写的一种有力证实。因为,个人性,更能将诗彰显为诗本身。因为个人性很强的诗,更可以呈现一个诗人的独立品质与作为!“一花一草一木与大千事物,无论枯荣与生发,都是生命循坏轮回的过程。也许突然飘来的一个念头,把一些不相干的事物用一首诗、一幅画联合成一个整体—一”;也许,诗人只有亲历并深入世界的存在之中,她才可以更自由地在世界中做艺术漫步——
“一个下午,我在喀斯特高原的一座山里,赶上了五十年未遇的大旱,这五天下了大暴雨,泥土酥软,火山岩的石缝中涓流成溪,我似乎听到各种树木的根,正借着山石泥土的松软把根扎进深处,彼此深入对方的对盘。沙土中的水份多了,几条几条大蚯蚓(长的有一尺),爬上地表透气。暗中的发生,没有‘你的’‘我的’,一切都是自然的……自然的就是本质的,本质的才是道,生命之道便是艺术之道——”
李明月在她的《我为什么写诗画画:身心探索二十三》中,说得中肯而实:“这个时刻,我领悟了‘通’与‘同’,我用诗歌写下了‘看见与看不见的’。文字和画画是一种能量,带着神性光芒的,需要我们从表象中寻找隐秘和深度挖掘,才能融入到生命艺术的大境界中——
文字和艺术都是生命的有机载体,带着能量的,在生命本质边缘徘徊的闪光的灵物,我们通过分裂、解构、渲染、挖掘、再重新组合,从凌乱表象中看到了理性的秩序——给内心带来秩序的同时,一点点回归存在的中心——”
这些并不分行的文字,其实含有更多的诗意……
来到这样的诗里——“秋天,千帆过尽”。我想这已经是一种使人无法绕开的精神语境。而这种使诗的写作者自己首先深深陷入的文化氛围,却自然而然地传给了阅读者。于是我在联想:诗——在这里——更是一个具有了高度艺术气质的
诗人——所造就人类文明的——高贵地方!“秋天,千帆过尽”,应该说,这是诗人提取的一个艺术世界,而这个世界的业已形成,却与诗人怎样对待自然和生命的关系,具有着致命的关联和拥识。也就是说,“秋天,千帆过尽”,既是诗人感觉到的在,又成为了诗人语言的出发原点!在这两者之间,诗人,像一个世界的主宰,从而造就了一个完全属于个人的个人化较强的诗场!
我强调诗人的高贵诗写;并不是仅仅因为诗人所呈现的一切诗写都是高贵的;更多的原因是——此时,此诗的此在——裸露的——诗本身——显示的——高贵性!也许,每个人都会经历“秋天,千帆过尽”这样的事实存在;问题在于诗人李明月的《秋天,千帆过尽》——怎样地——开始了——诗人自己的——个人化写作!而我之所以看重这组诗,正是由于此诗——正是——高贵性很强的个人化写作本身的出现!
二
什么才是诗人的生活?也许从诗人的生命与艺术的关系里,可以感到,生活绝不是一个诗人所面对的现实表皮。更是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思考。我看,从诗里去爱生活,更能凸显生活的本质。而生活的本质,也许更多地源于诗人对现实里多数人意会不到的东西的及时有效的提取。实际上,我要说的是,诗从某种意义上,已经裸露了生活的全部,会会让人进一步深知生命、活着、艺术的意义。如果从前很多时间,诗人与生活之间具有一种“距离”和“隔”是一种假象的话,那么现在却不同以往了——关于生活的句子,确切地说——是语言,正在让诗人为生活感动。也许,正是出于这一种感动,人类又平添了活下去的勇敢。但也许,我们更注重的是——诗本身的魅力所在——
诗,至少在我们阅读的这一个时期,让人感到生活的亲和。亲和,是一种内在的力,这只是其中之一个要点。第二个要点是,李明月的诗,具有传统文化的意蕴;就是说,她的诗正逐渐成为一种中国的语言艺术符号——或者是——正在演变为一种——人类的存在学;而这种“变”,正在更高艺术层面上,让人——开始惊讶!这是——极其应该重视的!对女诗人而言,在这种喧嚣的现实里,能做到真正的心静,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但只要读到李明月的诗,就会感到:一位诗人的静心所在!而在这个时代,心静的诗人本来太少。当然,心静者未必都能写出诗;问题是,李明月,她已经写出了!
三
“在生活中提取诗意”。诗人的内心,便是生活的真实之地。现在看,还有更关键的,那就是诗的语言问题,这就是对生活的“提纯”。也就是说,如果一首诗,不是在更新的语言里存在,就不会是更好的存在。李明月,做到了这一点,她不是“采风”式的走马观花;而是从亲历开始,一直深入到生活的自然内部。如此一来,诗人的诗,就如此地创造出了沉潜之后的厚重之感。那么,她这样的诗,当然是属于生活的;但又是高于生活的,这种诗所凸显的高度——这种“高”,实际上在于诗人对生活进行了反观、思考、自省、以及禅意的有机混合后的提纯。诗人是生活的高度观察者;诗人就是具有这样的观察性的智慧者,这样的智慧,终究让生活中的艺术部分裸露出来!
这是一个需要诗歌艺术的时代。无论这个时代怎样地漠视语言的存在,无论什么人对诗如何地嘲讽着。诗人,和她的诗,永远不会成为“潦倒者”。诗人虽然已经被逼到了人类的角落,但是诗人依然活着。尤其,这样的诗人,她依然在自己的生活里写诗!这在说明什么?也许,人类的存在质量,可以从艺术说开去。也许,从艺术开始谈论生活,更具有超常的意义。而选择写作,更可能出自一种活着的自觉;至少可以感到,存在,艺术的存活,正是一种高度的生活自觉性!
四
如果说,美国女诗人艾米丽·狄金森,习惯于将自己的诗放进自己的盒子,并在她的诗作里凸显了音乐性和图象性,是另一种存在的话;那么,李明月的诗,却是更注重——以不动声色的自觉性写作的呈现,来完成她自身的——诗的内在节奏,以及对生活诸多暗含性质的提纯!诗人不但要提取,更重要的是提纯!生活是多的,是会让人眼花缭乱的,是会让人醉生梦死的。这就要看人类是否是清醒者了;诗人,就是敏感的清醒者。有了敏感的清醒,自己才不会误入歧途。诗人就是发现诗意的能工巧匠。诗人就是生活的艺人!在一个过于漫长的写作过程,诗人具有着孤傲的心态,正视着生活本身;也正视着诗人自身的存在!诗人作为生活者,她更多地理解着生活。李明月,应该说她拥有了这种理解,所以她会热爱着生活,爱着生命并写作。
五
诗人更多的目光,都留给了未来是一种渴望。那么,诗人更是在正视了当下之后,拥有了自身对世界的高瞻远瞩性。源于“恩宠的秋天”的淳朴、厚道、坚实、丰盈,缘于“秋天”将失;来自于“秋天”必然要去;人类灵魂的“迁徙”,也是自然的,也是顾盼的,也是开始沧桑的……
这个恩宠的秋天
一波波流水 带着两岸
又一场迁徙——
从外部深入遥远的核心
——《等》
诗人在这里,对“秋天”,表达了强烈的感激;但作者并没有拿直白的假大空“颂”词,来“高歌”自己热爱至深的秋天;而是从内心入手,在“外部”与“遥远的核心”的内在联系上,写出了诗的节奏和赋予动感的内核。这正是此诗珍贵的不同之处。而“上午九点”,这个具体的时间,又向人类预示了什么?这种确切的时间与“等”,存在什么关系?也许,秋天的等待,是诗人所要最终表述的“结果”?在诗人渴望的“结果”未果之时,她无疑对现实的“秋天”,正产生着很多往事,也许,还有更多;但都是美好的。也许……人类的生命里都有太多美好的“也许”;而诗人就是用诗的形式来叙述。
那些
被我提前放出的溪水
经过了一次次潮涨潮落
千帆过尽了
——《千帆过尽》
具有悟觉,只是人类必备的素质之一。但,仅有悟觉未必可以写出。尤其是诗。诗人,就是具有悟觉力的写作者。在“我”与世界的关系中,诗人,以无畏的现身,来到世界中;又以充满智慧的觉悟力,开始了——与世界的对话或谈话。诗,是诗人的唯一器械。诗人在一次次关于世界的想象里,用敏捷的思维,来置换陈旧已久的词——使之一次次成为新鲜的语言。李明月的“溪水”,在透亮的“河”里,被自己“赶来”;她试图在干净的“水声”里,“把木闸用力提起”,这美好的愿望,寻找着美好的“入口”。整首诗,像干净的水本身,流淌在一种干净、朴素、纯洁的暗喻。而“千帆过尽”,只是诗人于“河”里,发现的与自身的生命存在直接相关的美好具象。而对于诗,仅——人类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立体三维图像,缺一不可。
六
有时候,我们不能仅仅向诗要求一种单一的结果;如果这样的话,我们有可能会失掉更多诗本身所带来的诗意,我是说,当我们面对一首诗的时候,面对者应该保有足够的清醒——我们究竟是在看最后的“结果”?还是在阅读一首诗的全部过程?我以为,后者,是极其重要的!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千帆过尽》,不仅表达了一种人与世界共存的自然景观,更在于此诗发现并再造了一个诗意清新的过程!
诗人写作,是诗人对世界“误入”之后,来到了一种文化边沿。也正是“诗人写作”者,早已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对写作来说,他拥有一种“困难”、并且由于写作的难度,而产生更多对这个世界的精神要求。事实上,诗人写作,正是一个诗人写作的最大作为,在这里,诗人的艰难在于对语言的跋涉。也许他甚至为此而导致自身命运困苦重重……他甚至觉得写作,基本上已经是自身以及整个人类命运的有效呈现!所以在写作里,也只有在写作里,诗人写作者——彻底放开自己。也许,我们在此,已经很久;我们用一些词排比了自身,同时一些词又由于我们的写作的存在而被排比……诗人,就是他命运的整个身体和灵魂的代词。由于诗人的敏感,导致自己在文学里成为第一号人物;而永远难以成为文学的落伍者!严格意义上说,诗人写作高于一切写作——这就是——诗人写作!这一点不用怀疑!
现在看,我仍然相信我的感悟;或者说,我更愿意将李明月的存在,看成难得的诗人的存在。实际上,李明月就是作为诗人而存在的!她的存在,具有了“诗人写作”的境遇。在诗写里,我一直看中的就是诗人写作中的写作。因为诗人写作是高于一般写作的现在!
七
《依靠》一诗,依然以朴实无华的叙述方式,诉说着人的存在、感念、向往的美好景观。“一个残旧的木椅”,却像一个诗的美好物证,出现在语言的前排。这个“无证”的现身,更像人类存在的生命座椅,这与自然的“芦苇”形成一种互相交辉相应的存在观。这很像和平活剧的风景,是诗中依恋世界的“我”出现的前奏。那么,“坐在椅上的我”,在云卷云舒的文字里,进行自己的畅想与想象,就是自然的到来了。而“夜晚的呼吸”,成为了诗人独自倾听的天籁之音!在这里,诗人的听觉与视觉,在“夜晚的呼吸”和想象之海之间互相交叉、叠加、复合,又让“在暗中相互依偎着”的“我”与自然,通过直接的“依靠”形式,完成现实的美的事物再现。也许这首诗,诗人更多地是想从宏观上完成自己关于向往的美好诉求;而诗中的巨细的事物包括“我”的出现,都是微观里需要再塑的某种“材料”?!可是,当风中的芦苇成为诗人“一面面呼呼作响的旌旗”,也许,直到这时,“我”才发现“我的肉身”已经接近语言的尾声——也许,作为“我的肉身”的存在,更是一种不能忽略的存在,“起身/快走几步,跟上回家的队伍”。而此时“回家的队伍”,更是诗人设身处地地想象、比喻而出的“芦苇”们——这些自然中的风吹里的大片动词,正使美好的自然之界——趋向广大——而“我”在这里,确切地说——正在向自然奔去——投入到更深的自然之中!这首诗,从开始的静态,到中间的“我”的出现与畅想,再到最后的呼呼作响的队伍以及“我”的“起身”与深入,整个是一个人与自然的几近完美的再塑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形成与再造,实际上说明,人与自然完全可以的融洽的互相“依靠”的至美至善的存在观的存在——完全是一种极大的可能!
八
如果说《依靠》一诗写出了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入之美;而《九死一生》,确是写作了人类对那些与自然成反比的“事物”的弃绝与恐惧中的对抗。这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意义上特殊心灵的特殊之性的自然裸露,是极其自然的生命的良性血液的流动所致!试想,在这样人声噪杂的时代境遇里,美好的人类总是向往平静的生活。而那些钢筋、水泥,甚至车辆、大厦等,这些貌似合理实则不具有真正物性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正是对美好自然的最大破坏者!人类恐惧与斯,拒绝并对抗于斯,实际上这正说明,人类生活的需要并非种种不合理的“建造”;相反的是,人类的需要——是平和的、可以让人类自己的自身彻底融入的自然!
那么,人类选择离开的方式,“逃离”这种被强行物化的所谓的“城市文明”现场,实在属于正常情理。 具有知性的人类也许更清楚“裸露的秋天藏进幽深”之间。对于人类而言,真正的秋天,不会在尘土风飞扬的地方开放,而通幽之处的秋天,才具有真正的裸露之地。而真正的“新鲜诗句”,只有在令人“九死一生”的恐惧之外的地方可以不被野蛮的行径所碾压。诗人李明月通过此诗,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人类生存的真实遭遇与向往自然的内心性情;具有再次让人产生触目惊心的觉悟。
九
李明月的诗,使用一种平静与舒曼的节奏,在语言以里,叙述出生命的大爱之心,在她的叙述里,她并不要求词语的奢华出现与泛滥,这成为诗人一贯的诗风。大自然,是诗人李明月“依靠”的重大写作背景;诗人已经深入到这种浓厚的自然背景深处,几乎将自身的存在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诗人看来,自然的原生态,正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人类进步文明的最后摇篮。她亲历其间,以诗人的敏感来闻自然里散发的种种禅意!并把自己的体悟与感性有机结合。也许,正基于此,李明月的诗,呈现,并再造了艺术的淳朴、语言的厚道、核心的真切、内里的真实;并具有了打动人心的纯粹、令人向往的意境、让人浏览往返的精神际遇。而这一切的出现与可能,皆因诗人具有一颗干净之心,以及她调动诗意之词的综合素质所在!
十
李明月让诗的核心,置于自然的景观,并执着地亲历于美好的事物内部,这成为诗的写出的重要前提。从而这也成为诗人自己的一种干净而美好的现代诗风的重要呈现过程!需要说明的,也许还有诗人对自然的无限热爱。但是我以为,诗人——对自然的深切之爱,并不意味诗人就是一个自然主义者;爱自然,并把身心投入、融入到自然,这只说明,这是诗人必须具有的情愫!愈是朴素大方,愈显诗的高贵。诗人李明月,正是具有这样干净的情愫,她才写出了完全属于自身的实在之诗。而我所说的诗人写作的高贵,肯定,也必然与诗人所拥有的真实的自然观,具有根本的系连。在诗人李明月这里读她的诗,可以让人想起几位热爱的大师,比如到瓦尔登湖去的梭罗,不动的旅行者佩索阿,等等……我是说,诗人写作,已经是高贵的存在;而这种高贵——最大的高贵处——正在于诗人的——诗人写作本身所透出的骨气、内在的朴实无华、无为而干净练达的精神气质!毋庸置疑的是,李明月已经成为了李明月本身,而不会是另一个诗人!在李明月写作的本身,我们,已经看到的,诗人的理性与感性结合的、悟觉之美!
王宁(横竖三一宁):生于20世纪60年代。河南人。20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在《诗刊》,《人民文学》,《星星诗刊》,《绿风诗刊》,《诗歌月刊》,《大河诗刊》,《莽原》,《诗人》,《青年作家》,《诗神》,《诗潮》,等报刊发过作品。20世纪90年代提出“中间写作”。民盟成员。早年入省作协。2000-2003年为一市刊无偿组、编诗歌版。曾创办并主编一民刊。
王宁老师博址: http://blog.sina.com.cn/u/1770560112
《新诗大观》主编:诗人代红杰博址:http://blog.sina.com.cn/u/1257507660
主办:河北省邢台诗人协会
代红杰:男,河北南和县人。诗歌散见《诗刊》《星星》诗刊《青年文学》《飞天》《诗选刊》《中西诗歌》等,部分收入《中国现代千家短诗萃》《中国年度优秀诗歌》《新世纪诗选》《河北诗歌地理》等选本。
随拍小记:一场雨后,积水从木桥落下,一滴滴融入河流的瞬间,这样的瞬间总让美妙滋生,诗意翩然:一滴水打破自己的瞬间,融入了更大的完整……和朋友们一起分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