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业来临之际

标签:
就业职业规划大学文化教育蚁族鼠族 |
分类: 杂谈 |
高校不停地在调整专业,让人忧心如焚。
专家在那里飞吐沫星子,让人怒火中烧。
蚁族鼠族们盲目地找工作,让人心痛万分。
高校搞鬼划,专家说鬼话,青年必然鬼化。这就是当今的现实。
今年700万大学毕业生将去向何方?进一步地坐实了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的痛苦现实。
高校盲目设置专业编制教材,沦为市场的妓女,乃饮鸩止渴,残害了大学精神,愚蠢之极!
众多专家们的调子越来越一致起来。综合之,就是一句话:就业为本。若有论证,就再加上一句:社会需要,骑驴找马。他们不是真正的专家,只能称为体制的红人,不是智商让狗吃了,而是能够提高就业率。
毕业生盲目就业,沦为金钱的奴隶,不仅在残害一生所愿,进而,残害了生命的乐趣,实乃精神有病之表现。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就业形势严峻就漠视这一点是犯罪。就业问题是政府的事情,失业应当发救济金。
1. 一定时期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总体上并不会有太大变化
没有哪一种职业是社会所不需要的;没有高校能够赶得上社会需求变化的脚步。
职业只能不断增多。360行?720行?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过热,会计职位供不应求。于是很多高校纷纷设置财会专业,4年后,经济危机开始,一个会计职位有几个人在抢。后来发现社会缺少法律人才,连工科院校都设置了法律专业,几年后发现法律人才大量过剩。
应当引以为戒,重新思考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2. 就业难意味着没有社会需求
北京团市委、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联合发布2010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充分说明大学生的求职心态比以往更灵活、现实,即失业的主观因素越来越小。在这个意义上说,仅仅或者重点研究社会需求以培养出的人才,只不过是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失业者,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缺少现实意义。
3. 只有满足个人需求,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人只有使个人价值最大化,才能使社会价值最大化。一个连个人价值都实现不了的人,对社会能有什么价值?多一个少一个都不心疼。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应该学会从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结合上恰当地认识自我,扬长避短,因人择路,路才能越走越宽的。社会发展也只有建立在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这样的社会也才有希望才有意义。
4. 我们的使命,就在个人天赋与社会需求的交叉点上
这是苏格拉底的名言。人类的大多数成功者,都是根据这个原则来建立自己的个人志向的。可惜这个结论的英明之处至今尚没有在实践中能成为教育者的共识。
人到底为什么活着,只有找到这个目的,才活得有意义,才和动物有区别!
中国文化的传统历来讲整体利益优于个体利益,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这导致人们往往忽视了人生的最终目标是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
5. 满足个人需求是满足被社会认可的捷径
无数的实例证明,凡是取得成功的人都是这个领域这个事情的酷爱者。人只有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才能迸发出潜能,才能取得成功。人的感情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讨厌、不喜欢、一般、喜欢、爱、热爱、酷爱。很难想象一个人会在不喜欢的事业上做出什么成绩。
6.专业并不决定你的成功失败
任何专业的重要性仅仅表现在这个专业是你的长项或者相对的长项,你是这个专业的强者或相对强者。人的一生是靠自己的长项立足于社会的,专业之外的那些能力才是最终决定你前途的秘密武器,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
现实表明,在任何专业里,都有成功者,也都有失败者。社会需要不同行业和专业的人才,而不是只需要一种或几种专业的人才,这一点毋庸置疑。而且吸纳就业人数极多的营销类、管理类、助理类、媒体类、教育培训类、金融类、甚至公务员领域等工作往往更不需要特定的专业背景。
7. 就业只是权宜之计
过于重视就业,只能导致毕业生频繁跳槽。结果不是啃老,就是产生就业疲劳。
当今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有足够的可能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支撑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为生存而就业并非是急迫的事情。
就业、职业、事业是人生奋斗的三种境界。就业与择业的关键问题在于“就”什么“业”?康德认为,人是手段也是目的。即使一个普通人,拥有稳定的职业要求也并不过分。
除了生存问题迫在眉睫的情况下,盲目就业有百害而无一利。美国职业问题专家柏森斯指出:只有清楚以下三种因素的择业才是明智的职业选择。一是清楚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志向、限制及其原因。二是了解各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不同职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各种职业的有利与不利等。三是对以上两个因素做出明智的思考。
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完美的缺陷个体,学学数学就知道:与其给周扒皮做奴隶,不如给自己做奴隶。
8. 是大学引领世界,不是市场诱奸大学
没有现代的教育体制,就不可能有大学的精神。没有大学的精神,哪里有民族的希望?越是统一的教材越是没有有活力的教师,当然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标准成熟的不惑之人,好比,将吸毒者的快乐神经被切除。吸毒者是再也不想毒了,同时被切除的还有对一切的欲望。
在这种人力难及的大学体制下,要想获得有效的发展,大学生不妨运用一些心思,为自己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这是可能的,因为,教师也是人,而且还是中国比较文明的人。
24日参加一个论坛,偶遇同在异乡的李春华教授。
http://s8/middle/59f556b8ta1ceb7403fd7&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