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之死
(2009-04-14 22:16:09)
标签:
草根论坛以史为镜闲聊杂谈 |
分类: 杂谈 |
《东周列国传》第二卷第三一章、《史记·晋世家》、《左传》等均记载有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是晋国公子重耳即后来成就霸业的晋文公的臣子。春秋时期,晋国献公死后,诸公子争夺王位,酿成内乱。次子重耳因受到其父王宠爱的骊姬的迫害,逃亡外国。逃亡中,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饥寒交迫,侍臣们散的散,亡的亡,唯有介子推、赵衰、狐偃等人一直护卫着他。
有一次逃到卫国的羊舍(今洪洞南9公里处)时,饥饿难当,向田夫乞讨,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虐了一番。重耳连饿带病,奄奄待毙。介子推心里很是难过,就避开众人,用利刃在自己大腿上割了一块肉,煮成羹汤,捧给重耳。重耳称道:“好香的野味,是哪一位爱卿猎来的?”后来知道是介子推割股而制,十分感动,说日后成就霸业定要报答。介子推说:“我不求报答,但愿公子复国为君,政治清明,百姓安乐,臣愿足矣”。
公元前606年,在外流亡了19年的重耳复国为君,大宴群臣,封赏随从,却唯独忘了有恩于他的介子推。介子推看到晋文公初登王位就忘却老臣,同僚争官争功,深感厌恶,便带着老母隐居到绵山(万荣孤山,也有人认为在今晋中介休市内)。
有人开始议论了,说晋文公忘恩负义,不用贤臣。介子推的邻居解张也为他抱不平,写了一首诗:“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去,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并把诗张挂在绛都的国门上。
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也感觉到自己做的有些不对。为了平息人们的议论,让臣下知道自己不是忘恩负义的昏君,晋文公赶紧叫人去请介子,然介子推已经心灰意冷,不肯下山。
后来晋文公亲往绵山。介子推闻之,便隐居到山林更深处。有嫉妒介子推的人献计:“把山上草木,焚烧三面,留一出口,逼他下山”,实则四面点火,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介子推母子不忍文公继续找寻,准备下山时,已经无路可走。大火连绵几日,介子推及其老母亲被活活烧死在一棵老柳树下。传说今山西省晋中地区灵石县境内的张蒿村母子柏所生之处即是介子推母子相抱被焚死之地。
大火熄灭后,晋文公扶着被烧死的大柳树,想起介子推对自己的忠心和肺腑之语,不禁嚎啕大哭。他让人将介子推母子葬于山岭之上,改绵山之名为介山,“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同时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即冬至后105天全国禁止动烟火,只许吃冷食,是为寒食节,以示纪念。唐代诗人卢象赋诗云:“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在树洞里发现一封血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召告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三晋历代,人们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以妥介子在天之灵。宋天禧元年(1017年),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宋王当《春秋臣传》为介子推立传;民国《介休县志》、雍正《山西通志》也为介子推立传;胡春霖《山西名贤辑要》,介子推被收入《廉介类》。
介子推之死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