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陕北说书——华商网

(2008-08-08 14:45:41)
标签:

张俊功

张和平

文化

分类: 评说书艺人

陕北说书:下炕头还是上舞台

 

陕北说书——华商网

 

昨日,张俊功的儿子张和平(左)在研讨会上表演说书本报记者 蔡京瑞 摄

陕北说书——华商网

说书大师张俊功

“陕北说书”绵延数千年,成为陕北极富地方特色的传统曲艺形式,2006年更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时代变迁,这门艺术和许多传统艺术形式一样,也遭遇“成长中的烦恼”,呈现日薄西山之势。昨天,一场以纪念陕北说书大师张俊功为内容的研讨会在西安召开,一群文化人、一群听书人、一群热爱传统艺术折服于陕北说书艺术并牵挂其艺术生命的人,指点文艺、激扬说书,共话“后大师时代”的陕北说书。

祭大师

他是“最后的”说书大师

“记得当年我在延安的时候,每天到下午,机关大院不远处有个卖香烟的小铺子,上面放着小收音机,播着张俊功的说书。旁边围着黑压压的几百人,有退休的机关领导,有大字不识的农民。听张俊功的说书,就是那么享受和陶醉,很令人震撼。”昨日,在“陕北说书”大师张俊功纪念活动中,高建群的话似乎将人们又带回到那个令人兴奋的场景。

“陕北说书”据说起源于西周时代,到秦汉时,宫廷里就有了管理说书的官员,只不过当时是皇帝专门设立用来搜集民间“街谈巷议”、“里巷风俗”的官职。“陕北说书”最初是由穷苦盲人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艺人用陕北方言,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地叙述故事。

许多人不知道“陕北说书”,但许多人都很熟悉“陕北说书”的段子《十不亲》:“姑娘们亲来也不亲,姑娘们长大是人家的人。梳头穿衣的娘费心,姑娘拉大一场空。”还有“儿子们亲来也不亲,儿子们长大不报养育的恩。尘世间拉儿女再不容易,挈左肩换右肩挪湿换干。”《十不亲》将人世间的父女关系、夫妻关系都剖析了一遍,非常地道,陕西作家狄马就认为其可以与红楼梦中《好了歌》的境界和意义相媲美。

张俊功正是一位能够将《十不亲》这样的作品演绎得非常生动的名家。

张俊功来自陕西甘泉县,今年年初去世了。他一只眼睛盲,但口齿伶俐,模仿逼真,惟妙惟肖,说学逗唱,绘声绘色,有一口百腔、一音百调之绝技。据说,现在陕北他的盗版磁带和碟卖得最好。而他也最早创新了走场说书及多人说书。

事实上,“陕北说书”艺人受到许多人的关注,“陕北说书”分为韩派和张派,韩派说的是著名的说书艺人韩起祥,张俊功就是继承了他的技艺,发展成为张派。省音协主席贺艺回忆说:“当年贺敬之来延安,哪里都没有去,下车头一个地方就是去看韩起祥,人还未进门就喊韩老的名字,韩起祥也能听出来,在房子里说,‘贺敬之,你来了’。”

而如今,被称为陕北民间艺术中最耀眼的技艺之一的“陕北说书”,虽然在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滋养下,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但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有了更新的要求,“陕北说书”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便成了亟待思考、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张俊功去世后,有人曾说:“陕北大地失去了一位大师级的传承人!”而更令人担忧的就像作家狄马说的那样:“这一二十年里,‘陕北说书’依然能够传承,但是恐怕张俊功将是我们送走的最后一位大师。不是说年轻一辈中没有大师,而是许多年轻一辈心浮气躁、急功近利。”

叹说书

“陕北说书”成庙会主角

张俊功的儿子张和平如今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一直在延安说书,是名专业的说书人。

在陕北,红白喜事、庙会是说书人的主要市场。很多人都担忧,专业说书恐怕朝不保夕。可事实上,张和平的生意做得还不错。“我们团队由5个人组成,基本每天都有活,在延安和榆林的各个县、村子间辗转,每天平均演两场,一场收入500到600元,反正能包住我们几个人的温饱。”

张和平16岁跟着父亲出道,父子俩发现,其实多人说书,不但能够说书,还能够加入表演。这是个很不错的想法,于是多人说书的模式创立了。据说张俊功的说书能力只占60%,表演技艺占到40%之多,张和平与父亲的搭档成就了一段说书美谈。

张和平说书有30多年了,他一直在琢磨着创新和改革。“之前创作过新的剧本,但很多遗失了,我找了很久,但收集起来的很少。后来我们也想效仿郭德纲那样的相声发展模式,固定场地,固定演出,长期吸引观众,让想看说书的人有地可寻,曾在延安投资了5万多元建了一个很好的说书平台,安排了很多节目。刚开始确实火了两个月,结果紧接着就很少人来,最后不到五个月就停业了,赔了近7万元,从那之后,我们就又开始往农村发展了。”

问张和平,当时票价是不是太高,他不好意思地伸了两个指头,说:“两块。”还说这不算便宜了。原本他也希望能够让所有到陕北参观的人都能看到、听到正宗的“陕北说书”,但“我实在等不到了,赔得太厉害了”。

此外,还有陕北说书人是硬生生地坚持了下来,他们有的就靠着骑摩托跑村子,一点点地将“陕北说书”流传下来。而像张和平这样的小“组织”在延安据悉目前有几十个,生意“只是能过得下去”。那些一个个单打独斗的说书人已经很少了,因为要想有生意一是需要宣传,一个人力量有限,二是人多,舞台上表演就能更热闹,因此现在在陕北,小型的表演团队是发展较为蓬勃的部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