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行走八闽~印象连江·闽江口三岛(三)川石岛

标签:
转载 |
分类: 福建乡情 |
闽江口有三岛,粗芦岛、壶江岛和川石岛,这三个岛都属于连江县琯头镇治下的行政村。前二个岛在去年都已走过。川石岛实际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也已去过(大约是在1984年或1985年的五一节),还留下了几张黑白的照片,是自己尝试着冲洗的。那时正在读书期间,对摄影怀有很大兴趣,同学几个人购买了冲洗设备,相机是海鸥120的。
时间已过了将近30年,当初去川石岛的印象早已荡然无存。因此,闽江三岛中的川石岛成为我的一个未完成的遗憾,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去寻访它。
2015年3月30日,和表弟表妹们提早几天,去了西禅寺,祭祀安放在那里的外婆的灵位(灵骨)。2015年清明放假三天,是个小长假。4月5日,是清明节正日,没有其他什么要办理的家事。于是,就打算去趟川石岛。
早上,吃过早餐,即开车上路,走国货路转三环,在国货路与三环交接的地方,等候了许久。大概是大家在这天,都要开车出门去郊外,祭祀自己的至亲吧!
上了三环,走连江方向,过快安收费站。小长假,高速通行免费,很合乎民意,是个好主意。
对于琯头镇,已是很熟悉了。去粗芦岛、壶江岛都要经过这。只不过,粗芦岛已有大桥与大陆相通,算是一个半岛,而壶江岛仍还是要乘船过渡上岛。
到了琯头码头渡口,傻眼了。码头铁门紧闭,上贴有通告,言之因大雾,暂时不能开航。千不来,万不来,偏偏今天来,遇上大雾不开航,真是命运捉弄人呢!
只好在附近闲逛。去了码头附近门边村,村口有座寺庙,“赤砂胜境”“天上圣母”,一看就知道,这是主祭妈祖娘娘的。进庙参观,与守庙人闲聊,问今天是否会开航。回答是肯定的,只不过时间可能要过午。
能开船就行。出得庙宇,又到街上转了转,到小食店吃了碗拌面和扁食,到食杂店买了饮料和中午填肚子的一些零食。
左等右等,太阳终于千呼万唤始露脸了,雾渐渐的散去。想到去年这时候,也是清明节,是安排去粗芦岛,时间真是凑巧。胡诌了一首打油诗,如下:“去年清明游粗芦,今年同日行川石;粗芦壶江川石岛,三岛傲立锁闽江。”
从壶江岛来的客船已来了两趟,川石岛的船还没来,当然,壶江岛离琯头会更近些。大约在中午12:40左右,从川石岛的客船终于出现在大家的眼中。
唐代诗人柳宗元有首诗,题目是《渔翁》,全文如下:“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此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全诗就像一幅飘逸的风情画,充满了色彩和动感,境界奇妙动人。其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尤为世人所称道。
这里,借用诗人的诗,口绉一句:雾销日出始见船,汽笛一声两岸穿。
大概是船长知道大家的心情,船速很快,12:50开船,大约在13:30就停靠在了川石码头,全程40分钟即可到达。
上岸进村,村口有石牌坊,横匾“川石”二字大而醒目。村委会离码头不远,很气派的一座建筑。
过村中的一条街,两旁是家挨家,户连户的民居。没有太多的青壮年,多是老人和妇女留守。一年当中,大概只有春节和清明节,在外头打工拼搏的川石人才会集中在这时候回到祖居地。
向村中老人问路,去教堂怎么走?百度搜索过,知道在岛上有基督教川石堂,建筑很美。不多时,高悬的十字架就已映入我的眼帘。
这座建筑,大概是岛上最为精美的建筑了。去过很多乡村的教堂,如亭江附近的长门堂等,也是如此叫人养眼。大凡这些教堂,都建得很精美,管理也很到位。相反,我们自己的一些本土寺庙,倒是疏于管理,让人看了很不舒服。
沿教堂边的小道,继续往上走,就可见已经荒废的川石小学了。因为生源不足,这个学校已停办许久,成为了一块放牧的地方,常能听到羊儿“咩咩”的叫声。
往上(左边)走,是去部队驻地,往下(右边)是去度假村。先去了度假村。没有其他的什么交通工具可以利用,只好迈开11路车,顶着太阳朝前走了。
岛上有寺庙,只不过不知要从哪才能去到那个地方。根据从百度上看到的博友的资料,是叫泰山府的一座本土寺庙了。
业已荒废的川石度假村;
度假村的建筑主要包括进口处的门卫房和一幢三层高的砖混结构的楼房(这大概就是当初度假村迎接游客的客房了)。整个度假村,空无一人,渺无人迹。
海滩很大,沙子细得很,赤脚踩下去,一种柔绵的感觉扑面而来,应该是适合下海嬉戏玩水的,要不,当初为何要建度假村呢?总有它存在的道理。
海天辽阔,海风习习。我是喜欢大海的,因为在山区呆过,对海,有种永不厌倦的感觉。喜欢听它的大浪拍岸的声响,喜欢看海天寥廓的壮美景色。
只不过,周边的环境很脏,到处是废弃的垃圾。为它感到痛心和惋惜。。。。。。
图中的三个人,是母亲和儿子及女儿,刚才曾向她问过路。她应该是当地人,不过不常住在川石岛。今天,带孩子走了这么远的路,来看度假村。这是我来度假村,唯一一次见到的人影。
在驻地附近,有摩的在等候,大概是送本地人上山来祭扫祖坟的。车手也是外地人。讲好价钱,出10块钱,叫车手载我一程。
在这下车,目的是要看一看五虎礁的身影。依然是见不到任何一个人。
在壶江,在粗芦,也都能看到五虎礁的身影,可谓是“五虎锁江口”。
这是一个“丁”字路口,往左,去往驻地,往右,度假村。往下,返回到村中和渡口。
返回,去码头。原来在百度上说还有一个叫“望云亭”的。但被村中的一个妇女误导,说是已经废弃倒塌了。从新浪博客竹韵的《连江川石岛一日游》的文章(含图)上看,应该是新建的建筑,怎么会倒塌了呢?不过,时间也不允许我再去那处寻访。
村中的这条街叫“合掌街”,有些民房很有些古旧的味道,那是我们这代人熟悉的建筑格式和模样。
这位大哥正在修补渔网,当初,渔村在主要生活来源就是下海捕鱼了。之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青壮年都离开了故乡,远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因为马尾的亭江和连江的琯头,有太多的人在美国,如同当下的防腐,是出国一个,带去一窝。还有些人,搬迁到了生活更为方便的琯头镇去了。留守村中的,多是老人,小孩和上了年龄的妇女。
结束在川石岛的游览,又回到码头,在此等候班船,要到16:30才开船,这是最后一班船。等待期间,发此行的图片至微信上。
却不曾想,转瞬间,天气突变。刚才还是天朗气清,阳光灿烂,而此时,却已大雾锁江。如此大雾,注定让此次川石纪行徒生波折。班轮是来不了了,难道还要在岛上留宿不成。可听说,岛上没有宾馆旅社。如何是好。
要回琯头的人大约还有10来个,只有我一个是游客身份,其余的都是来岛上祭祖扫墓的。好在有船可去对面的粗芦岛,大约要用时15到20分钟。不过是机动小船,柴油发动机。大家合议了一下,还是走,虽然有点风险。不过,船老大说他很熟悉地形和水情,不会有问题。
船在行驶期间,一度搞错方向,好在船老大比较镇定,船上有小伙用百度导航,为其矫正方向。有惊无险,不多时,靠上粗芦岛岸礁。
在粗芦岛登岸,此后问路,步行,再转车,颇经周折,回到琯头镇渡口。
这艘船上的人,比我们早出发10多分钟,却比我们晚到。听船上人下船后说,是船老大搞错了方向,折腾了一些时间,好在能够顺利靠岸,阿弥陀佛!
薄暮下的侨乡琯头,灯火阑珊,人头攒动,与清寂的川石岛形成巨大的反差。热闹与清冷,你的选择是什么?
曾经在这个市场的这家店买过东西,对面有一个面食摊点,不过,此时已收摊归家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