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拍小议

标签:
文化 |

我喜欢拍照,但无奈不可能经常来往于自然景点,也无能力找个模特拍拍,于是,就经常走到马路上偷拍。后来,朋友说,偷拍多难听,叫 “街拍”。想想朋友说的有理,“街拍”一词,既雅又时尚。不过,这词是用了,其含义不是很清楚。由此,我就上网查查资料,方知偷拍不同于街拍。现将网络资料整理如下。
街拍,英文名字叫做Street Snap,其中Street是街道的意思,代表着走过的、看到的、自由的、周围的、普通的、熟悉得让人无法察觉的地方;而Snap,原来的用法之一是形容词,指快闪的、仓促的、突然的、简单的,以及咔嚓的声音、快速且灵活的移动、猛然获取的镜头。
街拍,是一种源于欧美国家的文化,最早是源于时尚杂志的需求,用相机捕捉街上的时尚元素,还要传递来自民间的流行信息,于是所谓“街头秀”就应运而生。如今,“街拍”活动正逐步成为国内年轻人一项新的街头文化活动。
当然,街拍的对象并非只是平头百姓,大量职业摄影师对明星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抓拍,也成为街拍的一个重要流派。但不管怎么样,只要你看到马路上出现任何好看、好玩的,都可以充当一回街拍摄影师,让走过、路过的帅哥与美女成为你镜头下的明星,只要你够时尚、爱逛街、眼力尖锐、品位独特,再有快速反应的行动能力。
据说,街拍的风行地在日本,众多不同造型的年轻人和时尚杂志的大量需要,为街拍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一般来说,一次专业的街拍,必须捕捉到被拍者衣服的细节、搭配和牌子。时至今日,这仍是街拍内容的主流。
近几年来,网络成为街拍作品大看板。像我这样的草根,业余喜欢拍拍,挂到博客,自恋一番。
街拍,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街头时尚,妙趣横生的枝节、值得回味的场景、戏剧性的画面,都是街拍捕捉的目标!摄影人与镜头对面的人没有特定的关系,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因而,当他们举起相机的一刹那,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我只是记录者,一个记录真实生活的拍摄者!
流连于大街小巷,穿梭在人山人海之间,行走中“咔嚓”声不断,用单反、卡片机、拍照手机捕光捉影。在这些镜头里没有自己身影,甚至没有一张熟悉的面孔,有的只是与他们擦肩而过的陌生人。这些就是我们要找的人,或许你曾看见,或许只是听别人提起过,或许就在某个繁华街头等车时,曾被镜头瞬间捕捉到自己异样的表情……你可以叫他们“街拍客”,或者“扫街族”。他们有时尚眼光,勤奋,爱逛街,眼力好,反应迅速,为人亲善,沟通能力好。
目前,这种时尚街拍也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一些中国先锋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也抓起相机走上街头,开始演绎时尚街拍的传说。目前中国时尚街拍的作品主要是提供给国内各大流行网站,而这些网站有时也组织一些街拍爱好者进行集体街拍,有时还会确定一个街拍的主题,比如“校服秀”等。 [1]
用相机捕捉街上的时尚元素,“街拍”活动正逐步成为国内年轻人一项新的街头文化活动。
不过,总体而言,在国内街拍文化还很不被人熟悉,不少街拍爱好者其实对街拍的真正含义只是一知半解,有的将熟人之间的自拍当成了街拍,这样并不能真正反映出街头时尚品位。而真正的街拍活动也不是很受市民的支持,一方面是这一文化还没有得到广泛接受,一方面是国人面对镜头还比较腼腆,很多穿着时尚的俊男靓女在街上还不能坦然面对陌生人的镜头,经常拒绝街拍行动,以致不少街拍都变成了“偷拍”。“实际上街拍的最好效果应该是得到被拍摄者的主动配合,但能够这么做的人多。
虽然街拍文化在国内的发展不是很顺利,但毕竟这一文化已深深吸引了部分年轻人,他们正在探索中寻找着属于国内独特的时尚风格。
另外,为了不侵犯肖像权,街拍图片在网上发布时应把脸部模糊掉,避免引起相关法律纠纷。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街拍也是一种艺术创作,可是这种创作就能凌驾于一切之上吗?包括人权。这是一个自街拍诞生以来就饱受争议的话题。相信街拍狂人Bruce Gilden 绝不是唯一一个因为街拍而进班房的摄影师。正所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关于人权与街拍如何权衡的问题,目前还只能靠街拍爱好者们自己把握。
在国外,包括欧美国家、日本、韩国,因为人们对街拍文化已经比较熟悉,所以在路上遇到有人给自己拍照,而自己刚好又穿得漂亮穿得时尚,那么人们一般都不会介意,有时摄影师还会要求路人摆个POSE配合拍摄,人们一般也都愿意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