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拾忆
(2010-06-17 13:56:09)
标签:
文化 |
端午拾忆
清香的粽子,是端午节的形象标志。这是我童年记忆中无法改变的概念。
每逢端午,我家一定忙着包一大锅子粽子。这种现象一直保持到我母亲体力和行动不便时,方失去。如今,父母都离开我们数年了。端午,自己包粽子,也许就不复存在了。想起来,心里有点酸酸的、涩涩的,还有点凄凉。
平民之家,母亲包粽子,品种一般是赤豆粽、肉粽和白米粽,而且,以白米粽为多。为区别,故有三种形状。小脚粽,最为结实;三角粽,为肉粽;还有长方形的。有时,母亲情趣所致,还做很小的(迷你)三角粽,把三只连在一起,多了一份观赏性。母亲在白天把粽子都包好,晚饭后,便开始放在煤饼炉上煮。上半夜母亲都守护在傍边,下半夜让火自然息灭,次日早晨便可以吃了。江南端午节,有时适逢梅雨季节,晚上很闷热的,还有蚊子咬。这样的事情,也只有母亲任劳任怨。
往后,印象中有嘉兴的品牌粽,再后来,有许多“创新”的粽子。我不喜欢创新粽子,甚至有点反感,不伦不类的。当然,嘉兴传统的粽子,确实是上品。我曾经多次,买嘉兴粽子给父母吃,他们认为不错。当然,令他们高兴的,还是我有孝心。
我家还没有动迁时,每逢端午,在木门上,父母都会很慎重其事地悬挂艾草和菖蒲。还会给我们兄妹一人一个咸鸭蛋。
孩童时代的端午记忆,是那么的简单,很单纯。
随着涉世加深,知道端午文化源远流长。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是一个节气,和气象有关。有人考证,端午是龙的节日,便有大张旗鼓的龙舟赛。人们又喜欢从“爱”的路径上去求索端午节的由来,于是,纪念大诗人屈原一说,由此成为普遍认同,广为流传的主流版本。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也。长吟“路漫漫其修远兮,吴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将沉沉冤屈之情寄予楚辞,将浩浩忠贞之躯投赴江流。殉于清冷的一轮江月,也殉于一轮“天问复招魂”的亘古理想。
端午,很幸运的被例为,新修订的国定假中,但,终究土生土长,与重阳同类吧。它不像五一、国庆那么富有时代气息和政治色彩;也没有春节的隆重而悠长;更没有元旦,那么耳目一新,万事更新。它没有清明之哀思飘洒;也没有中秋的寄情之悠悠。不过,生意人对商机还是很敏感的,稍作调整,变成三天小长假,广而导致,忽悠大家离家出游。今年的端午,还流行发短信,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克隆之版本,恭候节日之喜。
凝视着家人加热后,成品的五芳斋粽子,细细品味,这个节日是远古的,清香的,诗人的,儒雅的,民间的,也是崭新的。
此时,又来了一条朋友的短信,我将它转发了,说的也是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