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跳楼门”,聚焦新一代农民工
(2010-05-29 14:46:34)
标签:
健康 |
分类: 好一朵茉莉花——心理热点点评 |
从跳楼者的年龄来看,大多数都处于18到25岁之间的年轻人,基本出生于85年以后,均来自农村家庭。从死亡原因来看,有的因为感情,有的因为工作,也有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还有的因为社会隔离,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梳理和倾诉,更多的是为了生活事业压力大,收入低,加班又多,感觉前途渺茫灰心。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能够引发人选择轻生的诱因还是心理上的抑郁与崩溃。自杀者由于某些原因对生活感到灰心,又无法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外界资源匮乏,有压抑感,他们处于三低的状态:自我评价低,情绪低落,社会行动效能低。这种状态如果长期持续,会导致他们看事物负面,泛化到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失望感。这种感觉长期存在,得不到有效释放,就很可能造成行为上的冲动失控,带来自杀的恶果。
虽然富士康的跳楼率其实还是低于全国平均自杀率,但我们还是应该看到,这些自杀农民工子女的家庭诱因。他们其实并不一定只是为了自己活,自杀者卢新就曾经抱怨:给家里的钱太少了。也就是说,自杀者并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种抑郁无助情绪,其实他整个家庭系统也许都笼罩着这种无助的空气,以家庭系统排列的观点,他一个人的自杀行为很可能也是家庭系统问题的爆发。当然,他作为一个富士康的员工,也折射出这个公司本身的问题:比如给员工的心理支持少,娱乐设施和文化设施极度不够,员工之间友情互助太少,相互隔离,工作制度死板不人性等等,都是容易导致“去个体化”,直至精神崩溃的重要原因。
但我还是愿意说一说中国家庭对于个体的一些负面投射作用。我们一定要看到,这些85后的农民工,他们身上的担起的可能是整个家庭的希望,他们普遍兄弟姐妹较少,父母又都以农民为主,生计艰难。他们进入富士康,也就好像端了一个光鲜的饭碗,可能会给他们更多的要求。而父母在给要求的同时,又没有看到,这个公司实际上并不一定有他们想象中那么好,至少前景并不那么妙。现实的落差很大,而社会的压力,婚恋的经济成本也都在增高,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会产生一种无力感。尤其是男性员工,他们会关心,自己是否可以满足家庭的期待,同时建立一个自己的家庭。他们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感觉到分外的斥力与忧伤——来到城市,发现房价太高,根本不是自己能负担的范围,另外,工作压力又如此大,理想抱负难以实现,他们产生了某种适应的危机,以及破灭的惶恐。
其实这是新一代农民工进城所必须面临的转折,如果处理得好,他们可能会更快城市化起来,在公司提供的培训等机制的鼓舞下,慢慢地适应这种生活,对未来有良性期待。然而,社会很少有人来帮助他们完成这种转折,由于家庭的原因,他们的社会支持也非常无力,整个是一片的心理荒漠地带。
通过富士康跳楼门事件,我想我们应该做的至少有这几点:第一,增强社会公平性,关怀到农民工等弱势群体,适当增加其收入,而不是要他们但是靠加班血汗换取更多收入。同时给他们在城市的生活更多的方便,比如加强低收入群体廉价房建设;第二,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定期进行心理测评。中国农民的自我悦纳度,自我满足感很不容乐观,我们应该教给他们自信以及自我价值感的建设方式;第三,教给他们应对问题的多种可能选择,增强心理资源。我们应该开设农民工心理求助热线,专门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同时,社会要给他们更多的文化技能培训的机会,教给他们致富理财,自我提升的方式。农民工们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有限,而社会再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务工的公司也要多开展这种培训活动,而且技能培训和心理培训辅导要并举,尤其可以进行家庭心理辅导,不但帮助他自己缓解负面抑郁情绪,也帮助他们的家人缓解负面情绪,带来整个家庭的积极正面力量,才能实实在在给他们的心灵一叶爱与成长的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