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怕做个“蚁族”小人物
(2010-03-22 22:11:46)
标签:
蚁族小人物杂谈 |
分类: 好一朵茉莉花——心理热点点评 |
最近大家都在关注“蚁族”的话题,这些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集中在22岁至29岁之间。他们中有九成人是曾被称为家中“小太阳”的“80后”。
在我看来,这种生存状态对于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也不见得就是坏事。很少的成功人士不是从“准蚁族”发展起来的。记得演员黄渤在获得金马影帝接受采访时,就谈到自己作为“蚁族”大学毕业生的艰辛,聚集在地下室等城乡结合部,每天要跑好些剧组和场子,自我推荐,只能接到非常小的角色,还很容易被临时换掉。当年的周迅等也是一起奋斗的小混混之一。
我想,敢于做“蚁族”的大学毕业生其实是一批敢于追求自由和理想的人,至少,他们摆脱了过去安排工作的不自由,又不希望在自己不喜欢的岗位上消磨时光,苦中作乐,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还记得我刚从一名教师进入时尚杂志打拼的时期,工作也不稳定,很多人都对我说,做个老师多好啊,但那毕竟不是我的理想。做了记者的我每天可以接触很多新鲜的人和事,生活层面一下子打开了。
其实,在市场化的今天,做个蚁族也没什么不光荣的,它只代表这拨人暂时的状态。蚁族正是因为自己的高智商和高教育程度,也可能是目前推动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他们虽然被称为缺乏心理安全感,对人际关系也不满意,缺乏归宿感,但是他们让人感到欣慰的却正是这种“不满现状”,努力奋斗的精神状态。
目前也有这样一群人,由于不堪大城市高昂的房价和生活费用,以及竞争压力,选择回到了二三线城市发展,这也是一个好现象。因为据最新调查,国内幸福感最差的竟然都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大城市,幸福感最好的却是成都、杭州等二线城市。这不由得又让我想起了《橇动幸福》这本书,里面谈到了选择与幸福的关系。有时候人的不幸福并不来自于选择太少,而是选择过多。人花在选择中的成本越来越多,就会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在大城市生存的蚁族们如果回头看看小城市那些非常有限的工作机会,再看看自己手头捏着的一大把公司招聘书,可能会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幸福的,他们应该感谢城市给自己的无限机会才对,为什么心理上还会愁眉不展呢?
说实话,大城市的生活,只要你不去总跟比自己混得好的人比,你也就会幸福得多,面临众多工作选择,但选一个还算自己喜欢的,对方也中意自己的工作,中庸而平稳地生活,也就好。所谓“知足常乐”。做一个平凡而草根的小人物并不是坏事,你知道金字塔顶端的人就一定生活得比自己好吗?
分析到这里,你也许就会看到蚁族的悲哀在哪里,在于那种梦想与现实的脱节,多重选择中反而失却了幸福的尴尬。我特喜欢作家三毛的一句话,她说自己就是个小学毕业生,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做个卖冰棍的。其实人生梦想真的可以特别简单和单纯,你是蚁族就蚁族,安于现状地做自己,实在觉得压力大了还可以退一步海阔天空。何必消极完美主义,没事瞎抱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