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养,才能开出人性创造之花!

标签:
慢养好儿女花亲子育儿 |
分类: 茉莉花开——好书推介 |
http://s9/middle/59f38cdcg81755e0e3018&690
《北京青年周刊》专栏稿
由于做了妈妈,就格外关注儿童教育书籍。最近让我眼前一亮的书叫做《慢养,给孩子一个好性格》。这本书没有陈腐的教条与公式,有的却是作者“华文卡耐基之父”黑幼龙及其妻娓娓道来的育儿心经,以及他成才的四个孩子的成长心得,给人感觉这个在美国的华人家庭特别美满而有力量,每个人都在家庭中获得了接纳、支持、爱与肯定。
我同时看的一本书叫做《好儿女花》,是女作家虹影的新作。这本书描述的则是中国六十年代一个百姓家庭的辛酸苦难史。同样两个家庭,如此天壤之别的生活,我不由得思考,素有文明古国之称的中国家庭,到底缺少了什么东西,为什么会让人心在里面变得黑暗压抑,难以快乐?
黑幼龙在书中谈到,二儿子黑立国特别贪玩调皮,如果一直在台湾的学校读书,那么很可能一辈子就完了。但没有想到去了美国,在摔跤教练的带领、鼓励和认可下,他幡然醒悟,成绩突飞猛进,最后变成了社区医院的院长,而支持黑幼龙内心的力量,其实就是,父母没有拿他和别的优秀的孩子比,从不强迫他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尊重他的自由意志。
黑幼龙夫妇给出的智慧言论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不要输在终点线上。精品好孩子需要慢慢养,尤其要尊重孩子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鼓励一定要贯穿始终,看到他们有些不良的行为,切忌批评责备,而是设立底线,任其发展,帮助他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而在虹影的书中,我发现母亲对孩子的责罚始终不断。由于虹影是私生女,母亲因此受到左邻右舍以及家庭的排斥,她只能把这些负面情绪发泄到女儿身上。母亲的一生坎坷,由于时代所迫,同三个男人生了六个孩子,她同时又很好强,肯定也希望每个孩子都有出息,然而她的内在却有太多的“耻辱感”,因此对孩子们并不是太温和。书中很少看到母亲心态平和的时刻,她总是在应对并处理孩子们的问题,而且还容易把问题夸大,把优点忽略。
抛开六十年代的中国那特殊年代的问题,我觉得中国人其实并不比外国人蠢,只是中国人内心的“耻感”以及轻度抑郁倾向,让他们不容易看到事物好的一面,而喜欢集中于“不足”的部分。母亲始终很满意虹影,但也很少表露,母女俩也几乎从没有拥抱过。我觉得中国人坚持的道德观有时候太高了,需要的修为也太高了,使他们无法忍受一些凌乱和无序。母亲的出轨被人们从道德高度反复评价,导致这个家庭的黑暗多舛,但其实那些问题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是可以原谅的,我们为什么不能用理解与宽恕的眼光去对待呢?
黑幼龙的女儿黑立俐也从小就爱交男朋友,有时还几个一起交,夫妻俩只给她约定“不许吸毒,不许发生性关系”,其他都不管。然而,这个小女孩却真的得到了一份来自父母的信任和爱护,遵守了父母的准则,没有越规,目前从一个“小太妹”变成了一个称职的全职太太。所以,教育可能根本就不是把人家用圣人的标准,把她管得死死的,一旦她违反,就去责罚她。试想,如果黑幼龙夫妇如果也见到女儿交一个男朋友就喝斥一个,那这个女孩内心会有多少阴影,将来会有一个快乐健康的性格吗?
对女作家虹影来说,生活中做过的“出格”的事情也挺多的,索性她是生活在注重隐私权和自由的欧洲,因此还算保留了一个比较健康的性格。总之,通过这两本书,我更加了解了东西两种文化下人性不同的根源。在这个个性解放的时代,我也想呼吁一下,教育者和社会媒体最好收起“批判评价”的心态,给人性一种自由发展的空间,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并且带着正面的态度去对待这种成长姿态,保持一种积极等待的立场,让这种新声音慢慢成长,说不定就能活出自我的馨香。到那时候,中国人民的创造性种子可能就会迅猛生长,拍出属于自己的《阿凡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