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灵环保一小时

(2009-04-20 10:25:36)
标签:

心灵环保

地球一小时

资源

透支

健康

分类: 好一朵茉莉花——心理热点点评

                            《北京青年周刊》专栏

 “地球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特定时间熄灯一小时,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3月28日那天,地球一小时环保活动在全世界举行得如火如荼,全球1000个城市的约10亿人参与到这个活动中。

那天晚上8点半到9点半,我和丈夫也关灯了,并关闭了电脑、电视等电器,在家里点燃了几枝蜡烛,安静庆祝。烛光下,我们一边回顾相恋的情景,相互依偎,相互感谢,难得的心灵长谈代替了平时的娱乐活动,仿佛回归到了田园牧歌的生活方式,夜晚不再被灯火映得雪亮,而是充满了点点烛火与黑夜相互映衬的悠远韵致。我们来到了阳台上,天空繁星点点,想起全世界很多国家的人民都通过关灯形式为环保做奉献,我们内心也在默念“地球一小时快乐!”。

由这一次的环保行动,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就已经热起来的话题“心灵环保”。最近接触了环保专家,地球村的负责人廖晓义老师,她正在倡导“节物能,蓄心能,增体能”的三能平衡,中国式环保。她认为,西方社会所倡导的环保大多是停留在对于物质的节约上,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心理上和身体上去综合思考。而中国的老祖宗早就谈到了如何修养心性,如何通过禅修等方式,来达到心灵的和谐,同时也谈到如何调节身体,拥有较好的体魄。环保只有结合了心灵环保,也许才能够由内而外地实现其效能,达到健康、可持续化地发展。

其实,心灵环保是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略的,人们看得到环境中的垃圾,却来不及发现自己心灵深处的垃圾;人们可以通过节能减派来控制物质世界的浪费,却忘了看到心理资源是如何在浪费,如何能够增强。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过度工作就非常浪费心理资源,带来心理疾病。我自己曾经就深受其害,我曾经在一个大公司时常加班,有时候一个月会加五六十个小时。同时,我们的任务很重,似乎永远也做不完,这种过度超时工作的直接后果就是带来心理上的疲惫和枯竭。我们误以为心理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于是给自己定下超高的目标,喊着成功的口号,奔波跋涉在风口浪尖,在做强人的同时,却也在透支着心理资源——我自己的感受是,那段时间我脾气非常急,停不下来,很难静心,对周围人要求也非常高,稍不如意可能就会发脾气。这种对心理资源的透支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让我内心躁郁,容易生气,身体也变坏了。后来,我离开了那家公司,开始在家写书,才慢慢调了回来。

再比如说上网。经常浏览网页,我感觉有大半的内容都有垃圾之嫌。为什么我们的记者就那么关注某明星身价多少代言了广告,某艺人富豪的一次豪华婚礼,某国际罪犯的滔天罪行,每天约入眼帘的都是让内心浮躁的东西——难道一定要变得像明星富豪一样有钱才是活得漂亮?难道一定要把世界最丑恶的一面频繁暴露才能满足人的偷窥欲?媒体鼓励的还是一种非常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其实这并不是一种心灵乐活的态度。为什么我们的媒体不能多关注一些公益活动,一些正面平和新闻的价值和意义?

昨天刚参见了一次SEE.TNC生态奖的媒体见面会活动,其中有一个网友谈到自己在云南某边远地区的见闻。那儿非常穷,孩子连学校都上不起。一些环保组织的成员去了以后,他们发起了一个活动,600元捐献一个阅览室,3000元捐献一所图书馆。这些网友目前正在北京筹集善款,为边区做点实事。也许,当我们物质富裕了之后,真的该开始学习对心灵净化和环保的功课——多用余钱去帮助建立学校,扶持教育,奉献爱心,也许比豪华的盛宴更能够体现人性深处的关怀,少点贪欲,多点节制,发挥爱心,助人自助,心理垃圾自然清扫,心灵世界也慢慢真正环保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