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栁依依催人诗

(2011-08-09 04:31:54)
标签:

杨栁

西湖

柳枝

柳树

依依

分类: 散文随笔

http://s7/middle/59f34682haa0505ba2246&690

http://s1/middle/59f34682haa0506575510&690

http://s5/middle/59f34682haa050701c9c4&690

http://s10/middle/59f34682haa0507c70209&690

http://s6/middle/59f34682haa0508987215&690

杨栁依依催人诗

人人喜欢杨柳,这源来自己美好的情致吧!杨柳展示着春天的美景,无论在公园、水边、堤岸、楼畔,都有很茂盛的柳丝千万条,真是好看!这杨柳,古人还以送别朋友的景象,折柳送别,暗寓了殷勤挽留的意愿。在中国古代的送别诗中,描写最多、最优美动人,情意缠绵的意象是杨柳。“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杨柳青青,参差披拂,长条垂地;杨花漫漫,满天飘飞,今日惜别,何日归来?那杨柳仿佛是送行者伸出的千万条手臂,牵衣扯袖,不忍友人远去。从此,柳就与送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与“留”谐音,所以就有了折柳相送的习俗。古人送别时要折柳相赠,所以柳便成了分别时的念物。离人看到柳,睹物思人,自然会勾起无穷无尽的思念。 

我最喜欢漫步在岸柳成行的小河边,穿行在春柳柔枝间,任其轻柔地拂摸着面颊,贪婪地吸嗅着那嫩芽发出的淡淡清香,竟感到一股股春的气息沁入心肺,有些陶醉,那感觉舒服极了。入夏不知什么时候,垂柳已经叶繁叶茂,多姿婀娜,细柳随风飘舞了,只弄出妩媚动人的千姿百态,撩人心魄。啊,难怪人们总是把柳比喻多姿多情的少女,展开轻盈的舞态,她带着春色,进入盛夏的门槛,她携着夏风,把喜悦和清新带来了酷天的一股清凉。这时,人们总要想起古诗中描写柳的诗篇来。杨柳依依,依依牵人心。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当你静静站在两棵柳树之下,人人都会伸出双手爱怜地抚弄着那柔软的柳枝。在春天清新的气息中,柳枝碧嫩,绿叶泛黄,仿佛刚刚出浴一般鲜美可爱。树干褐色斑点已渐脱落,一种丰盈的青春水灵流溢全身,润泽而洁净,让人看上去赏心悦目,禁不住从心底生出无限的爱意。柳树生来不是傲视红尘的富贵者,好种易活,无心插柳可成荫。柳树风情无限,温暖的春风刚刚吹拂,柳树便曼妙多姿,窈窕妩媚,飘袅可爱,随着春风的激荡而舞动,俨然是多情烂漫的舞步多姿。

柳树,虽然不是什么名贵树种,但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枝条婆娑姿态优雅、秀色可餐,历来深得古今文人墨客的喜爱。你看,宋代大文豪东坡就与柳结缘,当年任杭州知府时就在西湖堤上遍植柳树,为今日西湖留下十大景点之一的苏堤;田园诗人陶渊明也爱柳出名,因室旁有柳五棵,自名五柳先生。清代蒲松龄也喜欢柳,并以柳泉居士自称。清代左宗棠戍守边疆时,为了保持水土、抵御风沙,在河西走廊“新栽杨柳三千里”,后人为纪念他称这些柳树为“左公柳”。在古代文学中,杨柳是一个特殊意象,优美动人,情意缠绵,为诗人传诵吟咏。

当唐人贺知章看到柳枝上萌出了尖尖嫩叶时,便写出名篇《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天的柳树如同碧玉一样翠绿,柳条纷垂,像千万条绿线织成的丝绦,啊!那是二月春风剪出了如此美妙的细叶。这一问一答,情趣盎然,精妙传神,让我们感受到那洋溢着的春的气息和诗人在春天的喜悦之情。当然,在古人诗中,春柳不仅仅是初春生命的萌动,流露的也不仅仅是喜春情怀,还有借柳伤离别的情结。在《诗经》中,我们就看到过这样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作者以轻柔优美的杨柳,反衬辞别家园的依恋伤感之情。

隋代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寥寥数语,却表达了诗人诉不尽的思亲之情。唐代山水诗人王维的《渭城曲》更是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诗人笔下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清丽剔透的春景,一场春雨过,轻尘不起,房舍青青,沐雨后的杨柳清新翠绿。但在这时,友人却要西出阳关,只好以美酒劝慰友人,把心中的“送友情”表露得深沉含蓄无尽。让人感受到送别之情深, 惜别之情切。 
       宋代词人朱敦儒的《柳枝》:“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词中六次重复“柳枝”,把离别之情写得淋漓尽致矣。宋代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把离情别绪推到极致。 
    唐代“七绝圣手”王昌龄的《闺怨》中有这么两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独守空房的少妇,忽见陌头青青杨柳,自然想起求取功名未归的夫君,一个“悔”字,将愁丝抽尽。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则是用“汾上柳”的“也依依”,直写重返旧地时恋恋不舍的情怀。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写诗人夜晚听到折柳之曲,勾起了对遥远故乡的思念。唐代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更是传诵一时的名作。这首诗以壮阔的荒漠为背景,加上哀怨的曲调,抒发了久戍之人的思乡之情。

好吧,依依袅袅复青春,勾引春风无限情。杨柳依依,不管是阳光里,还是风雨中,我们总是痴迷地望着这两棵柳树。柳树轻轻地扭一下腰肢,摇曳出春天的缤纷,招呼了夏日的热烈,送来一股清凉,或在烟雨的朦胧中,或在飞花的飘零时,她依旧笑春风、迎丽日、拂清凉、招雨露……虽细叶在严冬中尽去,但留多姿枝条仍婀娜。随意吧!让我们轻轻地折一根柳枝,做成笛子,吹响整个春、夏、秋、冬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