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平庵

(2022-03-27 16:10:24)
标签:

杂谈

老市陌路是一条居民农民杂居的街道,居民属于第五街道(如今的龙泉街道),农民是环诸乡政府华丰大队的。市陌路上段环渚公社隔壁有座“太平庵”,记得很小的时候有时会进去玩耍,庙里有二个老尼姑,那时候人们没有进庙的习惯,庙里没有香火冷冷清清,不知道那二个老尼姑如何生活。几十年过去太平庵的主持换了又换,现今的太平庵有五,六个尼姑,都是外地人,主持年约五十岁左右,其他的都是年轻人。

市陌路拆迁时,听说拆迁办主张把太平庵搬到长岛公园去,主持认为换了地方香火不旺,坚持原地建造。

现在的太平庵造在温家婶婶和舅婆家的那块地基上,庙前面是市陌河,河对岸原来是竹器社的社址,市陌河的出口位于龙溪港,实际上竹器社是建在龙溪港岸边一片荒芜的坟地上,上世纪五十年代,政府响应国家的号召走合作化的道路,组织全城有竹编手艺的匠人,走到一起成立了竹器社。

竹器社建造时,平整土地都是雇佣华丰大队的农民,挖到骷髅头还可以领取额外的补贴,竹器社发展壮大后改名为五金工具厂,那年代为了方便工人上下班,市陌河上架设了一座竹桥,承担着工人们上下班行走的责职。

记的小时候放暑假的夏天,和小伙伴们在桥下戏 水捉虾,有一天我游出市陌河口,游到了龙溪港对岸,想在对岸休息一下再游回来,谁知道对岸水下倒有煤渣,煤渣划破了我的手指,我只好掉头游回来,游到河中央一点力气都没有了,是朝天仰泳慢慢淌回来的,这一次差点淹死,现在想想淹死也不一定是件坏事,在以后的日子里不用吃那么多的苦遭那么多的罪。

随着岁月的消逝,竹桥日晒雨淋逐渐枯败,为了行走安全,重新建造了一座有钢筋水泥的拱桥,桥上外侧刻有二个字叫“厂桥”。市陌路拆迁时那座厂桥保留了下来,桥那头原五金工具厂的地基建造了高层建筑,厂桥位于偏僻处,平时没有人走动冷冷清清,只有厂桥孤零零静悄悄地佇立在那里,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象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遍遍地向人们诉说着五金工具厂的兴衰。

记得二十多年前,有位老太太借我一本“圣经”,被老伴发现后,干涉我个人的宗教信仰自由,从那以后她去烧香我也会陪她一起去庙里看看。

那时候年纪尚轻身体还行,我们去过白雀的“法华寺”,道场山的“万寿寺”,毗山顶上那座庙,市中心的“铁佛寺”,当然去的最多的是住家附近的“太平庵”。

厂里的工友阿川那时候被买断工龄,做生意失败,欠债度日吃了上顿没下顿,妻离子散疾病加身,在那最艰难的日子,有人劝他信奉了耶稣,耶稣的兄弟姐妹得知他的窘境,伸出援助之手筹款五万多元,治好了他的疾病解决了生活困难,在兄弟姐妹们的帮助下,阿川重拾信心,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开办吹洋懒叭训练班,生源滚滚财源广进,妻子儿子又重新回到身边,一家人其乐融融,阿川逢人便说,是耶稣救了他,赋予了他新的生命,感谢耶稣和兄弟姐妹们的帮助。

几十年过去人民群众失去了信仰,纷纷去信耶稣和佛教,据我观察信耶稣的信徒,心地善良团结一致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而佛教的信徒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政,跨进庙门那一刻,瞬间心地变的无比善良,又是烧香又是念佛,跪在菩萨面前念念有词求这求那,还在“写素”的桌前捐献一些钱财,走出庙门马上换了一副面孔,遇事斤斤计较,议论家长里短,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她们眼里是视而不见。

说到“写素”以前我也会在庙里写点素,后来听说某庙里负责“写素”的人员,为了分脏不匀而相骂打架,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做“猪头三”了。每逢初一十五,不忘记日子的时候去尼姑庵转转,在庙门口化十元钱,拿上二个又小又矮的腊烛,三支清香供供,但我也一样有自己的私心杂念,不仅要保佑身体健康,出入平安,还要保偌我有幸住上阳光充足的朝南房子,跨出庙门那一刻,迈着沉重的步子,想着自己一身的毛病,支架放了一根又一根,斑块,四高症,结节,囊肿,肥大,痔疮等等,常年吃着那一大堆药,不由得心中一片茫然,阿弥陀佛[合十][合十][合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晒太阳
后一篇:2022年04月02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