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寻找朝外地区“消失的痕迹”

标签:
转载 |
朝外市场街西侧人行步道旁的铜铸地标
铜铸地标
在朝外市场街西侧,悠唐购物中心东门前,一块标有朝外市场街历史演变的铜铸地标,镶嵌在了人行步道旁,引起了行人的注意。最近,在朝外地区,一些街边的地面上多了一丝变化,名为《寻找消失的痕迹》的主题地标安装在了街边地面上,上边标注的在岁月的流逝中消失的或者演变的胡同的历史,和复原的胡同原貌地图,让人眼前一亮。
为了挖掘朝阳历史,寻找消失的文化,2014年初朝外街道找来了相关的史学家、民俗专家,对地区内的现有或消失了的老胡同历史,和老胡同里曾经存在的建筑进行查证,同时召开居民座谈会,寻找有故事的人,回忆胡同里发生的故事,认证胡同的起点和具体位置等,最终梳理出了38条主干胡同的历史。
“绝大多数胡同或者其上的建筑随着历史变迁消失了,为了做好胡同地图的复原,工作人员查找了大量的地方志、地名典籍等资料,收集了自1901年起的10多幅地图,还有1959年的航拍图,系统梳理了朝外地区近代以来的历史风貌,通过对比历史地图、卫星地图,进行放大、叠加,最终对 38 条主干胡同的位置和其上曾出现过的历史建筑进行了确认,绘制出了比较准确的胡同地图。”朝外街道文化中心负责人介绍说。由于一些胡同名称的由来以及历史,经过历史的流转已经发生了一些歧义变化,在梳理胡同由来的同时,朝外街道还通过对史料的反复对比和考证,将这些胡同的历史进行了确认,整个工作整整历时一年。
“神路街成路于元代,北起东岳庙,南至通惠河边东岳庙山门的神路之上,故名神路街,是东岳庙内主神东岳大帝出行之路……”在神路街西侧,一个铜铸的地标已经安装好,上边用中英文标注了神路街的成名原因及演变历史,一个风格古朴的简易地图清晰地注明了神路街两侧现存和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古建筑位置。
类似的铜铸地标也同样出现在了南营房胡同,悠唐购物中心东侧、东南侧,外交部东北角等7处地点。“由于有的胡同已经更名,或者消失改建为建筑群,所以在选择地标安放地点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考虑曾经胡同所在的位置,还要考虑不影响现有地貌,所以选择镶嵌在胡同原址附近的人行步道边,既不影响行人通行,也不会破坏周边建筑的整体风格。”朝外街道文化中心负责人介绍说。
这些地标的材质采用铸铜工艺,不仅不易损坏,还做好了防贴防盗处理。目前,朝外地区南片地标镶嵌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剩余的北片地标目前也已经确定选址并正在进行施工。
■延伸阅读
【朝外地区老胡同故事】
·荫礼神街:
该街成于明代嘉靖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太阳神”时的皇家禁地。该街通往日坛北天门,每逢春分,皇帝经此步行至日坛祭日。该街清雍正二年改名景升街,后改朝外市场街。
·荫神路街:
该街成于元代,因位于北起东岳庙、南至通惠河边东岳庙山门的神路之上,故名神路街。神路是东岳庙内主神东岳大帝出行之路。后因明代修建“朝日坛”,神路在朝日坛北墙处截断。
·荫南营房胡同:
此地原为清代驻扎八旗兵的兵营,又位于朝阳门外大街南侧,故名南营房。因房间窄小,俗称“鸽子房”。辛亥革命后,营房逐渐变为民宅。
·荫水门关胡同:
该胡同成路于清末民国初。清康熙三十六年,于该处设有护城河水门关,故胡同以此得名。胡同内曾有一座建于清末民初的清真女寺。
·荫笔管胡同:
该胡同形成于清代。因胡同狭窄细长形似笔管,故名笔管胡同,也曾名白家大院。民国期间演化为盛管胡同。这几条胡同均于一九九三年消失。
·荫净住寺胡同:
因胡同里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寺庙名净住寺,故名净住寺胡同。胡同中段有六处拐弯,是全区拐弯最多的胡同。该胡同于二零零三年消逝。
·荫三佛寺胡同:
三佛寺胡同成路于清代。该胡同南侧有一座清代古刹三佛寺,遂以寺得名。一九六六年取“三佛”的谐音更名为三丰胡同,沿用至今。
·荫赦孤堂胡同:
成路于清代,因胡同北段有座收养孤儿的清真寺名为赦孤堂,故此得名。一九七五年因该街地处芳草地以西,更名芳草地西街,沿用至今。
五寸楼,还有对面的棺材铺,及新声电影院,日升胡同、原发记、大有记、宝记茶叶店、黄庙小学
出元老胡同右手拐有一个布店叫:鼎茂恒,在东岳庙的马路南边(现在百脑汇的位置)是不是叫二门儿。
住喇嘛寺
我是60年至63年在黄庙上的学.然后全班转日坛小学的.我家住荣盛夹道甲6号。
南河沿、南中街、观音寺、水门关胡同、笔管胡同、盛管胡同、静住寺、喇嘛寺、黄庙、细米胡同、景升西街、朝外市场街、景升东街、荣盛夹道。。。。。。
北河沿、菱角坑、吉市口、筛子胡同、元老胡同。。。。。。
元顺永、坛口小吃店。。。。。。
泰源恒、泰源祥、一元堂、仁记药店。。。。。。
少年之家。。。。。。
群众影剧院、工人俱乐部。。。。。。
南中街小学、南下坡小学、黄庙小学、吉市口头条小学、吉市口二条小学、下三条中心小学。。。。。。
前辈们,我住北河沿。您们说的我基本上都不知道(我85年生人).我最远的记忆也就是那个叫“立新”的商店
南营房西道9号,神路街以西,朝外市场街以东,日坛公园以北。
神路街小学
紫光
一、二甲南头和64中后面,原来有一座庙、南小庙
焊洋铁壶的一家人,夏天男主人光着膀子坐在门前干活,孩子们里出外进的跑着玩,(各个都脏乎乎的)。。。。。他家的外号叫yiwohou男主人很瘦三角脸,女主人丰满健壮大眼睛很美岁月的磨难让他变得憔悴苍老,79年以后他家还在门口摆摊儿卖香烟,以后就不知道了。
我住朝外大街186号,五寸楼餐厅对面。小时候常在新声电影院门前玩儿。我和焊洋铁壶的刘家的老五是中学同学,但多年没有联系了。我62年在黄庙小学上的学,班主任叫李俞生。
记得当时有一个体育老师姓卞。
还记得辅导员姓轮。
东大桥街南、原女四中往西有一个门前搭着门型木架子、钉马掌的畜牧站,旁边是个家具店(也就是野味餐厅的前身)。往西是朝阳区工人俱乐部、民众饺子馆、联运站、东顺兴回民餐馆(鸿云楼饭庄的前身)(朝阳药店也是相对后来盖的)赫赫有名的神路街牌楼、朝阳浴池、元发商店,紫光(原新声)电影院等。西边紧靠电影院是个石匠铺,专门凿刻石像和石碑等,户主是个胖老头(60年代初经常在门口坐着)。
东大桥路北自东向西是新时代照相馆、大有副食店、紫光园饭馆、自行车修理部、理发馆、五金交电批发店等;再往西,就是北京很有名气的道教庙宇东岳庙;一直被公安系统占着。东岳庙往西还有一元堂药店、宝记茶庄、元老胡同(胡同内原是朝阳分局)、红霞鞋帽店和朝外餐厅(五寸楼)等。
胡同里是群众剧院吧。临街的分别是新声和俱乐部。
南小庙。庙里有个叫王志荣的。
我没在庙里住过,小时候庙里做法事去抢过小馒头。看过在小庙后头的水坑里烧过大纸船,我住西道9号。
64中原是一片乱死岗子,小庙就是地藏庵,内供奉地藏菩萨,是专管阴间小鬼的菩萨。
我的童年是在神路街度过的,53年毕业于下三条东郊一中心小学,同班的同学有邵贵、齐雨宽、蔡成龙、奚秀茹、白玉茹…………时间太久了,想不起来了,这些人都不知现在在哪?真想他们那。
说起朝阳门外我想起了一座庙,那就是日坛东侧的“皇姑庵”,正名叫“吉香庵”在庵的后面有三座塔,中间一座是方形塔,后面两座并排是圆形塔,方形塔在北京很少见。
83年我8岁就搬走了那里留下我儿时的记得,我家住东草园17号,也是大杂院,原来好像叫“祁家大院”(不知道字打得对不对)新时代照相馆西侧胡同里,大杂院墙外是个汽修厂,大有记、原发记,总挂在大人们嘴边,老爸现在都很怀念,他是下三条小学毕业的。元老胡同那里应该还有家照相馆,我在那里照过相,蓝岛那里原先都是简易房,卖东西的,人很多,黑咕隆咚,挤挤歪歪的。还有路北喽有个饭馆,记得我老拿6分钱还是7分钱去买炸糕吃,或是到东岳庙“永延帝祚”那底下玩,我管它叫“钻大洞”我家胡同口东边是粮店,然后是商店也卖菜。还有“二楼”唉……全没有了,路南胡同里还有家电影院,只记得看过“海狼”这片子啦!那一带的老住户大多搬到十里堡北里去了……。还有就是29路车了,东大桥到日坛的,一共没三站半,就俩车来回开,也没了……。还有关厢医院,太多回忆啦
这里后来叫朝外二条,原来叫观音寺。朝外头条才是南中街。西面写着三丰胡同那块地儿往南那条外交部南街应该是南中街的南半段。
北半段好像不存在,那里是外交部。
看地图
据说这里曾经有一个规模宏大的清真寺,上网一搜得知,早在内战时期就北国民党因扩军拆除了。
您说那个南中街第二小学可能前身是穆慎小学吧?我百度查到过,估计就是您说这个了。
胡同里那个叫“戏园子”,文革时叫“群众俱乐部”。旁边还有个说书的茶馆。80年代还在。
路北还有个少年宫,好像从前也是个寺庙来着。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们家搬到朝外芳
那些
街上的餐馆有卖冰镇啤酒的。父亲赶忙
街上有个修车铺,叫朝外大街自行车修理
紫光电
工会主席赵宗印告诉我,1947年冬天他在张家口参加了人民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