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1890年代,英国女先驱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之旅(组图)

标签:
转载 |
分类: 史志*老照片 |
伊莎贝拉·露西·伯德(Isabella Lucy Bird, 1831~1904),1831年10月15日出生于英国约克郡(Yorkshire)。全名伊莎贝拉·露西·伯德·毕晓普(Isabella Lucy Bird Bishop),毕晓普(Bishop)是她50岁结婚后的夫姓,所以也被人称为毕晓普夫人(Mrs. John F. Bishop),多被简称为伊莎贝拉·伯德(Isabella Bird)。
伊莎贝拉·伯德最早来中国是1878年,从1878~1896年期间她大部时间是在亚洲旅行。黛博拉·爱尔兰(Deborah Ireland)2015年所著新书《伊莎贝拉·伯德:1894~1896年中国旅游摄影日记 Isabella
Bird: a Photographic Journal of Travels Through China
1894-1896》是这样评价她的:“直到44岁才成为一名旅行作家——那时女人没有把作家当做职业的。她直到60岁才进入摄影领域,她打破了常规,她是最不可思议的女人,而且绝对是新时代女人的榜样。这位冒险家敢在任何天气下旅行和骑行,探索这个偏远和危险的地区,写下对她来说与最初设想相差巨大的生活。”
伊莎贝拉·伯德的童年一直病痛缠身,脊柱长有纤维瘤,尽管19岁时手术切除了,但她仍然头疼和失眠,医生建议她常在户外活动,比如旅行。23岁时她第一次长途旅行,去了美国,没想到此后她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路上感受世界。她并不是一个只带眼睛不带脑子的普通游客,由于儿时生病的原因,她不能去上学,只能在家中接受教育,因此思维活跃,善于思考,不受条条框框限制。她18岁时便写了一本有关自由贸易的小册子,并自费出版。她也不把自己当作是那种禁不起长途旅行的病弱娇娇女,因为她小时候经常搬家,早就习惯了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她的一生也是孤独的,两岁时她的弟弟夭折,27岁时父亲去世,35岁时母亲去世,49岁时妹妹去世,55岁时结婚仅5年的丈夫(Dr.
John F. Bishop,约翰·毕晓普医生)去世,她在72岁离世时已是孑然一身。然而回顾她的一生也是精彩的,没有人可以复制她的经历。
1854年她第一次去美国,两年后出版了《英国女人在美国 The Englishwoman in
America》;1857年她第二次去美国,两年后出版了《宗教在美国的方方面面 The aspects of relig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869年出版了《古老爱丁堡的注脚 Notes of Old
Edinburgh》;1872年又去了纽约,在返回英国的途中游历了地中海周边的意大利、阿尔及利亚、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爱丁堡的家短暂休整后,前往澳大利亚;1873年去了新西兰、夏威夷和美国的科罗拉多;两年后出版了《夏威夷群岛
The Hawaiian
Archipelago》;1878年第一次去日本,中途在纽约和上海停留;1879年去了香港、广州、婆罗洲、开罗和西奈半岛,同年《一位女士在落基山的生活A
Lady’s Life in the Rocky Mountains》出版;1880年出版了《日本内地纪行 Unbeaten
Tracks in Japan》;1883年,在享受了两年的新婚生活之后出版了《黄金半岛之旅 The Golden
Chersonese and the Way
Thither》;1884年再到日本、中国和朝鲜;1889年,在丈夫去世三年后去了西藏,回程途中随一个英国军事地理考察团去了波斯,又去了库尔德斯坦和土耳其,回国后应邀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作了演讲;两年后出版了《在波斯和库尔德斯坦旅行
Journeys in Persia and
Kurdistan》;1892年她成为第一个加入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女性。这一年她开始接触摄影术,一年后学会处理底片和洗印照片。她对摄影非常着迷,曾经说“我必须承认,从来没有什么东西像摄影那样吸引我”;1894年《在西藏
Among the
Tibetans》出版,这年正值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她先去了日本的横滨,然后转去朝鲜,以汉城为根据地游览了朝鲜的很多城市,6月她去了中国,12月回到日本;1895年1月她再次前往汉城,2月去了香港,此后的四个月时间她去了江浙闽一带;1896年1月她再次抵达上海,开始她的长江之旅,5个月的时间里去了汉口、重庆、成都、保宁(阆中),5月从成都离开前往上海;1897年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作了《中国川西之旅》的演讲,这一年她被推选加入英国皇家摄影学会;次年《朝鲜和她的邻居们
Korea and her Neighbours》两卷本出版;1899年《跨越长江流域 The Yangtze Valley and
Beyond》出版;1900年她归拢整理的《中国图象记 Chinese Pictures》出版,
1901年,伊莎贝拉·伯德70岁的时候,她骑马越过摩洛哥,穿越阿特拉斯山脉,行程达1600公里。两年后返回爱丁堡,1904年10月7日去世。纵观伊莎贝拉·伯德一生的旅行,她每去过一个地区后两年就会出版一本游记,可谓非常高产。她先驱性的探险旅行激励着其他妇女以她为榜样,而且一直病痛缠身的她能沿长江深入四川腹地,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可谓不易。她是一位非常了不起,并非常值得尊敬的女性。
我关注伊莎贝拉·伯德是因为在搜集老北京城门影像的过程中,在她的《中国图象记 Chinese
Pictures》画册中发现了几幅老北京的图像,这是她1894年到北京时拍摄的,是崇文门城楼、内城东南角楼、皇城大清门和古观象台的明制浑仪,以及早已成为英国驻大清朝公使馆的原淳亲王府。这本画册是她中国之旅三年来,摄影作品的整理成册,梳理出了她在中国旅行的足迹。
1894年,她从利物浦出发来到远东地区,殊不知进入了一片战火纷飞的土地。时值中日甲午战争正酣,她在朝鲜游览时被驱逐出境,乘坐日本轮船离开,没有钱和行李,只有背包里面的衣服,被迫于6月21日来到了中国东北。她经历了东北平原的洪水,在风暴中冒着生命危险帮助溺水村民。后来由于乘车时摔断了手臂,她只能呆在奉天(沈阳)养伤,这也让她有时间可以了解传教士医生并拍摄他们的病人,其中许多病人都是患上麻风病或吸食鸦片成瘾。到达中国后,她成功地逃过了鼠疫等疾病,也适应了中国紧身剪裁的服饰。然而,她并没有完全逃脱当地人的好奇或敌意,更何况是一个独自在外旅游的外国女人。她的到来有时也会引起当地人的骚动,人们可能是好奇,抑或是仇视情绪,有时会乱叫“洋鬼子”、“吃小孩”这类的话。这期间,她游览了烟台、牛庄(营口)和奉天,8月20日离开奉天前往北京,10月又去了海参崴,12月回到日本;1895年1月她再次前往汉城,2月去了香港,此后的四个月时间她去了汕头、厦门、福州、上海、嘉兴、杭州、绍兴、宁波、普陀、定海等地。
《跨越长江流域 The Yangtze
Valley and
Beyond》是她中国探险旅行的扛鼎之作,川江行也是她探险旅行生涯最高潮最辉煌的经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当时的蜀道仍是中国内地人望而却步的,但是却没能挡住这位勇于冒险的英国女先驱旅行家,当时女探险旅行家却是凤毛麟角,非伊莎贝拉·伯德莫属了。她不但进入了四川腹地,还深入到了川西甘孜藏区。她不仅是探险旅行,她还做了大量的人文地理考察与摄影,其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摄影艺术价值都是空前的。当然,当时的英法当局对东南亚和我国西南的觊觎也是无所不用其极。《中国图象记》出版之时,也是八国联军纠集瓜分在华利益之日。之后,中国沿海和长江流域遍布了英法等国的租界,中国的领海及内陆河流几近成为了世界公共水域。俱往矣,国人是不是该做点什么了。
![[转载]1890年代,英国女先驱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之旅(组图) [转载]1890年代,英国女先驱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之旅(组图)](//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伊莎贝拉·伯德(Isabella Bird
1831~1904 )
![[转载]1890年代,英国女先驱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之旅(组图) [转载]1890年代,英国女先驱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之旅(组图)](//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伊莎贝拉·伯德(Isabella Bird
1831~1904 )
![[转载]1890年代,英国女先驱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之旅(组图) [转载]1890年代,英国女先驱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之旅(组图)](//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穿满族服饰的伊莎贝拉·伯德(1896)
![[转载]1890年代,英国女先驱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之旅(组图) [转载]1890年代,英国女先驱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之旅(组图)](//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中国图象记》封面
![[转载]1890年代,英国女先驱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之旅(组图) [转载]1890年代,英国女先驱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之旅(组图)](//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跨越长江流域》封面
![[转载]1890年代,英国女先驱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之旅(组图) [转载]1890年代,英国女先驱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之旅(组图)](//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皇城大清门(1894)
![[转载]1890年代,英国女先驱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之旅(组图) [转载]1890年代,英国女先驱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之旅(组图)](//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英国驻大清朝公使馆内(淳亲王府)(1894)
![[转载]1890年代,英国女先驱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之旅(组图) [转载]1890年代,英国女先驱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之旅(组图)](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伊莎贝拉·伯德(Isabella
![[转载]1890年代,英国女先驱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之旅(组图) [转载]1890年代,英国女先驱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之旅(组图)](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伊莎贝拉·伯德(Isabella Bird
![[转载]1890年代,英国女先驱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之旅(组图) [转载]1890年代,英国女先驱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之旅(组图)](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穿满族服饰的伊莎贝拉·伯德(1896)
![[转载]1890年代,英国女先驱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之旅(组图) [转载]1890年代,英国女先驱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之旅(组图)](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中国图象记》封面
![[转载]1890年代,英国女先驱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之旅(组图) [转载]1890年代,英国女先驱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之旅(组图)](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跨越长江流域》封面
![[转载]1890年代,英国女先驱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之旅(组图) [转载]1890年代,英国女先驱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之旅(组图)](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皇城大清门(1894)
![[转载]1890年代,英国女先驱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之旅(组图) [转载]1890年代,英国女先驱旅行家伊莎贝拉·伯德的中国之旅(组图)](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英国驻大清朝公使馆内(淳亲王府)(1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