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间探海(晋代*唐代*元代*公元14世纪以前)
(2016-07-20 11:29:09)
标签:
5世纪海路取经归来8世纪航海归来的战俘14世纪海商家族三代14世纪飘洋摩洛哥5世纪至印度尼西亚 |
分类: 史志*老照片 |
中国古代民间航海家
提起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尽人皆知,事实上,除了郑和之外,中国古代还曾涌现出多位民间航海家,他们也给中国航海史留下了宝贵财富。
公元8世纪*杜环:航海归来的战俘
在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之前,唐朝有个叫杜环的旅行家,他写过一本名为《经行记》的书,着意描述他从耶路撒冷启程,经过埃及、努比亚到埃塞俄比亚的阿克苏姆王国的见闻,涉及亚非若干国家的历史、地理、物产和风俗人情。可惜的是,《经行记》已失传,仅有后人摘录的千余字得以留存。
杜环之所以踏上“旅行”的道路,源于唐朝对外战史中著名的恒罗斯之战。在那场大唐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的战役中。唐将高仙芝长途奔袭700里,最终被大食援军包围,惨败后杜环被俘,流亡大食12年,成为第一个到过北非并有著作的中国人。公元762年夏,杜环结束了其游历生涯,从埃塞俄比亚马萨瓦港踏上回国的征程,到波斯湾后搭上了大唐的商船,随商船在广州登岸,回到了他阔别多年的中国。由此可见,唐朝对外的海上贸易已经非常发达了。据史料记载,唐代从广州出发到波斯湾和东非以及欧洲的海上航线,全程约14000公里,这是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在航海方面的领先地位。
公元14世纪*海商家族杨氏三代
元朝,朝廷制定海外贸易制度——政府出船出钱给商户,承担经营风险,然后收取利润的七成。在这样的优惠政策下,海商家族“杨氏三代”出现了。
杨发领浙东西市舶(海上贸易机构,也可称为海关)总司事,他儿子杨梓早年从事对日本、高丽和南洋贸易。后来,因熟悉南中国海路和东南亚风情,参加了元军入侵爪哇的海上战争,为元廷海上远征军出钱出船,并亲任远洋导航。杨梓征战归来,受封为安抚总司,后任杭州路总管,是海商海军兼而有之的航海家。杨梓的儿子杨枢19岁远赴印度洋经营海外贸易,归来在波期湾停泊时,巧遇波斯合赞王派出使中国的那怀等人一行,那怀于1303年平安到达中国,在大都觐见元成宗后,请求乘杨枢的海船返回波斯。1304年(大德八年)初冬,季风盛吹,杨枢护送那怀一行出发,风暴一再掩滞行程,直到1307年大家才安全抵达波期湾忽鲁模斯港,完成使命。杨枢的勇气和毅力为后人所称道。
公元5世纪*法显从海路取经归来
在中国佛教史上,西行取经的和尚中,东晋的法显名气虽无法和后来的玄奘相提并论,但他的经历甚至比玄奘还要传奇,他65岁时从陆路西行取经,取经成功后,从海路只身归国。
东晋义熙七年(
411年)八月,法显完成了取经求法的任务,坐上商人的大舶,循海东归。舶行不久,即遇暴风,船破水入。幸遇一岛,补好漏处又前行。就这样,在危难中漂泊了一百多天,到达了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一说爪哇岛)。法显在这里住了五个月,又转乘另一条商船向广州进发。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风,船失方向,随风飘流。正在船上粮水将尽之时,忽然到了岸边。法显上岸询问猎人,方知这里是青州长广郡(山东即墨)。法显前后共走了三十余国,历经13年,历经艰辛,回到祖国时已经78岁了。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
(文/杨昌平)
中国人在元代(十四世纪)的一次奇幻漂洋*奇书《岛夷志
转自2016年7月19日《北京晚报》
我的博文链接:
看世界(二)(40
看世界(一)(7)
史志*老照片(69)
历史*记忆(70)
文化类(81)
司马城的博客在手机上看:点击,点准司马城某一篇博文上方的司马城三个字,下一步在点击全部博文右边的对勾,即可看到15个分类。。
司马城的博客
(可以在电脑上看,电脑上网,搜百度,搜司马城即可。点击博客上方,博文目录,可以看到15个分类,继续点击,可以分别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