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内务部街5号大院的红管家(作者:宫五一)
(2016-05-10 21:49:11)
标签:
总政内务部街5号大院清道光帝六公主府北京东城朝阳门南小街北京二中我妈是大院红管家 |
分类: 童年*母校*学生时代 |
原标题:我妈是大院红管家
2016年4月29日上午10点的301医院告别厅,享年96岁病逝的母亲陈仲秋身着灰色的八路军装,胸前佩戴着纪念抗战胜利60和70周年的勋章,身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安卧在鲜花翠柏之中。亲朋好友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最后送一程这位昔日大院的红管家。
母亲陈仲秋自1955年复员,便义务担任起总政内务部街5号大院的家委会党支部书记兼治保主任,虽说分文不取,却每天跑跑颠颠干得欢实。
5号大院是清道光帝的六公主府,前院为两套四进高低错落的四合院,因院院相通犹如入迷宫,一旦坏人进入很难防范;中院是热闹的大食堂、新楼、操场;后院有一座带涵洞、地下室、天桥的假山及后楼。不仅地形复杂,且前门临繁华热闹的朝内南小街,后门通本司胡同和西花厅,白天四敞出来进去无人问津,极易发生问题。
母亲走马上任时刚生完三弟,因营养不良,两腿浮肿得一掐一个坑。为尽快熟悉情况,她硬是一手扶墙、一手拄腰,深一脚浅一脚地挨院巡查,咬牙坚持登假山钻山洞;为做到心中有数,还自费买来手电筒,对僻静的犄角旮旯,和孩子们捉迷藏去的假山地下室及废弃仓库,寸草不落看个门儿清。后买来大白纸,用红、蓝铅笔将全院的地形、地貌、制高点、重点巡逻部位仔细绘制了一张地形图挂在居委会的墙上,使派出所的管片儿民警和巡逻值班人员一目了然。
那个年代文娱生活匮乏,所以每周五晚总政放映队来5号院放露天电影,只要高音喇叭一响,毗邻朝阳门街道的男女老少便蜂拥而至,致大院的球场一时里三层外三层,人山人海犹如过年。而电影一开演,院内几乎家家无人。为安全起见,但凡周五的傍晚,责任心极强的母亲便顾不上吃饭,同时还叮嘱我们哥儿仨,分别去大院的前、后门协助维持秩序。
只要电影散场,满操场扔的尽是砖头、瓦块、旧报纸。热心的母亲借来三轮车,招呼我们哥儿仨挨班儿奔外敛垃圾。当年大院演电影,我们哥儿仨一部也没看囫囵。
为了配合每年全市开展的春季爱国卫生运动,母亲率先将家中的脸盆儿拿到大食堂,后用水把白灰打成浆,再用笤帚蘸着挨班儿将院内的各种树木,均涂上一米高的裙围子。尽管两手被石灰烧得直脱皮,浑身上下溅得全是白灰点子,但她始终没说半个不字。
上世纪60年代的首都,夹道欢迎外国元首的活动频繁。只要临时接到街道办事处的通知,不管多晚,母亲都要挨家挨户把人组织齐,再连夜糊小旗、扎花环,从未误过事。
1959年的国庆十周年前夕,承担了游行演出《安塞腰鼓》任务的北京二中登门求援,急需50套黄军装、大沿檐儿帽、武装带和黑皮鞋作道具。母亲接到任务,头一个翻箱倒柜,将父亲的三套黄军装及大檐儿帽、武装带、黑皮鞋献出来,随后满头是汗、口干舌燥地逐家动员,最终如期完成任务。事情过后,为好借好还,母亲又将黄军装一件件抖搂开,先用熨斗熨平整,又把皮鞋一双双擦干净,在挨家送还时,还不忘替二中校方一一道谢。
逢年过节,院食堂都要包饺子,因人手不够,母亲总要携带着自家的擀面杖、盖帘,积极组织院家属去帮厨。以致自家的年夜饺子,回回被饥肠辘辘的我们煮个一塌糊涂。
1964年的一个夜晚,全家人睡得正香,突然从隔壁杨家传来阵阵啼哭声,一向热心助人的母亲一轱辘披衣爬起,待敲开隔壁门,才知杨家父母均加班,家中就剩下了6岁的小召召。当母亲上前哄时,一胡噜召召的额头有点烫。她赶紧回家取来暖壶,一边用碗折凉开水让召召喝,一边用凉毛巾敷在召召的额头,还亲自陪了召召半宿。待召召父母赶回,被眼前的一切感动得不知说啥好。
在母亲的率先垂范和全院家属的共同努力下,5号大院十年间未发生一起刑事及治安案件。且大院的卫生连年被总政管理局和朝阳门街道评为红旗单位。母亲也因此年年被评选为市、区的先进个人。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的经验交流会,母亲捧回了一面面锦旗和奖状。母亲陈仲秋成为了东城朝阳门街道,及总政内务部街5号大院有口皆碑的红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