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早的西式学校//
贝满女中//
育英学校//
北京25中//
北京灯市口女中//
贝氏楼、邵氏楼和贝满中斋//
2007年12月19日,北京市政府公布北京市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凡列入本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的建筑原则上不得拆除。建设工程选址,应该避开优秀近现代建筑。确因公共利益需要不能避开的,应当对优秀近现代建筑采取迁移异地保护等保护措施。对优秀近现代建筑进行改造,应保存建筑本体的真实性,保持外立面原貌。根据管理办法原则上不得拆除,建设工程选址应该避让,因公共利益不能避开应进行迁移异地保护。
优秀近现代建筑是具有保护价值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为本市行政辖区内自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70年代中后期(即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至1976年“文革”结束)建造的,现状遗存较为完整的,能够反应北京近现代城市发展历史,具有较高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建筑物(群)和历史遗迹。不包括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普查登记单位。
按照普查、分类筛选的工作程序,完成第一批《名录》,包括建筑71处,188栋。建于1840年至1949年的近代建筑占21%,建于1950年至1976年的现代建筑占79%。其中,1950年至1965年的现代建筑所占比例最大,达到62%。
北京近代较早引进西方教育的学校,当属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建的贝满学校和育英学校。贝满是女校,育英是男校。这两所学校都在灯市口公理会教堂附近。
公理会创办的贝满学校,其创始人是来中国的传教士艾莉莎·贝满夫人。贝满女中,Birdgman Girls’School ,亦称“贝满中斋”,基督教新教教会学校,北京最早的西式学校,也是北京最早的女子学校。1864年由美国公理会创办,创办人裨吉励莎(Eliza Jane Bridgman),为纪念其亡夫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而建。
贝满夫人于1864年在灯市口大街北面的大鹁鸽市胡同设立贝满女子小学,后来逐步发展,到1895年,已初具规模,开始成立四年制女子中学,校名为贝满女子中学。
1902年,校舍往南扩建,校门建在灯市口大街路北公理会大院内。1905年,在贝满女子中学课程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大学课程,名为协和女子大学。后因学生增加,遂于1916年将协和女子大学移到佟府旧宅。1926年贝满学校的高中部也从灯市口大街搬到了佟府旧宅。
北京市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北京二十五中学三栋清末民初西洋楼,位于灯市口大街55号。原名贝满中学,学校建筑尚存三栋楼房,位于二十五中学校操场的西侧,由南而北分别是贝氏楼、邵氏楼和贝满中斋。
贝氏楼,楼建于1870年,是贝满夫人等女眷居住的二层宿舍楼。贝氏楼为砖木结构,底层架高,木楼面,坡顶。东、北侧建有围廊,方木柱,传统式木栏杆及倒挂楣子、花牙子。顶覆青石板瓦(现在已换为水泥瓦)。
邵氏楼,建于1930年是以副校长邵作德之名命名的。贝氏楼为砖木结构,底层架高,木楼面,坡顶。东、北侧建有围廊,方木柱,传统式木栏杆及倒挂楣子、花牙子。顶覆青石板瓦(现在已换为水泥瓦)。邵氏楼也是二层,底层架高,木楼面,砖木结构,其西侧部分在1989年拆除。
贝满中斋,楼建于1910年是当年贝满学校的教学楼。贝满中斋原建筑平面是一个直角曲尺形,中间是钟楼,高四层,上为平台,围以女儿墙,两侧为二层,砖木结构。在其南侧中间部位开有一门,下有高台阶,门上方有一砖刻门额,隐约可见“贝满中斋”四字。此建筑的北侧部分于1989年拆除。



(转自陈君远的博客)
转载者司马城注:
以上第一张照片为基督教公理会教堂。现已无存。
第二张照片为基督教公理会教堂东侧的小教堂。现已无存。
第三张照片为 贝满中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