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重溪之第三重溪—第六重溪—景区大门穿越、溯溪(45帧)图/文:铁马.福建

标签:
闽侯十八重溪福州户外线路铁马走遍福建蔡闽建十八重溪第三六重 |
分类: 闽侯、闽清户外线路、旅游 |

高风险线路,请在有经验的领队带领下进入。
线路名称:闽侯罗厝自然村—十八重溪第三重—十八重溪第六重—景区大门穿越、溯溪。
时断时续的石阶路,曾经是世代隐居山林的人们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

下图为此行见到的第一座瀑布。规模不大,却也漂亮。我们从左上方水平绕行至瀑布顶端。

站在瀑顶,回望峡谷和山下的村庄。

瀑布的出口和溪谷中的原始状态。

10点30分:下图:登山小路的一侧,惊现美丽景观。


从上图的两座山峰间穿过,见到了下图中的庙宇。天然的洞穴被人为封闭,留下窗户和小门,门内供奉着佛像。进山的小路至此中断,我们经过庙宇门前,从红衣人(领队:浪子)处爬过石壁,进入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

头顶峭壁间的山洞。


上图:终年不见阳光的山崖上,绿树和青苔相互辉映。悬崖边,一棵大树已经倒伏,裸露的树根依旧死死地抠进石缝(下图),虽身处逆境,却绝不言弃。

11点25分,一路登顶,累得气喘吁吁。看到领队浪子和队员海鸥坐在上面休息,以为到顶了。走到他们的位置才知道,这儿仅仅是山脊线的开始,此行的最高峰还在遥远的地方等着我们。

耸立于云雾中的柱峰,非常精美。

山脊线上行,海拔仍在继续升高,周边群山隐身于茫茫雨雾之中。


12点25分,终于到达此行的最高峰—大帽山顶,海拔750米。山顶上的野果,被雨雾浸润后晶莹剔透,非常养眼。

山脊、悬崖和终年傲霜雪斗烈日的草木,被云遮雾挡,蒙胧间,犹如仙境般令人不忍离去。

下山的山体极其陡峭。被雨水浸透的厚厚的土层下,夹杂着无数碎石,湿滑无比,让人走也难,坐地下蹭也难。受走过此线路的驴友提醒,我特地穿了一条全新的牛仔裤,结果还是没抗住锐利石块的淫威,在到达山下前,就已经磨出了二个大洞。


13点25分,队伍的午休处。深隐于峭壁之下的山洞,为我们遮风挡雨(下图)。洞口前流淌千年的清澈溪流,为我们洗去一身汗水和疲惫。

六重溪下行途中,多处断崖绝壁。泥泞的路面和不断滚落的碎石,给前进中的队伍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14点10分:一条长长的溪床,看似平整,却湿滑无比。其中不断出现的断崖让大伙不敢掉以轻心。


不断地高绕、攀爬,耗费了不少体力。

下图:我们绕过的断崖,一条瀑布非常精美。据说再进去一段,有更大的瀑布。我们的行程前面还有难点,必须赶在天黑前通过,只能站在溪中拍下了这一段。

塌方的碎石,填满了溪床。

下图:艰难通过垂直的断崖。

下图:隐藏于峡谷深处的瀑布。

大小断崖形成了阶梯状的溪谷,长满青苔、湿滑无比的溪床给所有走过此线路的驴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6点40分,一处难点。瀑布出水口,向外倾斜的石面和脚下的悬崖令人生畏。雨后的石面湿滑有加,领队在此拉起一道保护绳。为了不湿脚,驴友尽量远离水面,落脚处石面垂直,险情不断。幸好身后有块突出的岩石顶住身体,形成了一道强有力的支撑。正确做法:通过时落脚的位置尽量靠近比较平缓的水面,通过非常容易(下图)。

后记:这是一条高风险、高强度且湿滑难走的户外线路,主峰海拔虽然仅750余米,然而一路而上,起起落落,用了三个多小时,强度不小。下山时,山高坡陡,又遇雨天,稍不留神,泥沙夹带着碎石滚滚而下,甚是骇人。六重溪中大小断崖连绵起伏,给行进造成了不小的难度。其中二处难点,风险较大,需加强对弱驴的保护。
线路名称:闽侯罗厝自然村—十八重溪第三重—十八重溪第六重—景区大门穿越、溯溪。
活动组织者:福州户外小分队群、福州精英户外群。
领队:无泪、紫瑟玫瑰、浪子。
时间:2018年12月15日。
全程用时:中等速度约11小时。
强度、难度、风景指数:五颗星。水质:清澈。
这是一次艰难的历程。2018年12月15日,天气阴沉。早七点半全队从福州出发,原本车辆可以直达上图路口。没曾想当地修路,车辆禁行,8点40分,大伙弃车徒步,从距景区六公里处走到此路口(路口右侧有标示:十八重溪2.5公里)。更悲惨的是在雨雾中滚爬了一天、完成全部行程的我们,又在暗夜中徒步六公里,才回到车上。使得常规十八重溪第三六重的路程,延长了近十公里,活动时间也由原来八小时左右延长到了十一个小时。
从上图的路口沿小路进入,下图对面的峡谷,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十八重溪之第三重溪。
丛林茂密,小路不时被草木和塌方湮没,沿途依稀可见前人留下的零星路标。

时断时续的石阶路,曾经是世代隐居山林的人们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

下图为此行见到的第一座瀑布。规模不大,却也漂亮。我们从左上方水平绕行至瀑布顶端。

站在瀑顶,回望峡谷和山下的村庄。

瀑布的出口和溪谷中的原始状态。

10点30分:下图:登山小路的一侧,惊现美丽景观。


从上图的两座山峰间穿过,见到了下图中的庙宇。天然的洞穴被人为封闭,留下窗户和小门,门内供奉着佛像。进山的小路至此中断,我们经过庙宇门前,从红衣人(领队:浪子)处爬过石壁,进入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

头顶峭壁间的山洞。


上图:终年不见阳光的山崖上,绿树和青苔相互辉映。悬崖边,一棵大树已经倒伏,裸露的树根依旧死死地抠进石缝(下图),虽身处逆境,却绝不言弃。

11点25分,一路登顶,累得气喘吁吁。看到领队浪子和队员海鸥坐在上面休息,以为到顶了。走到他们的位置才知道,这儿仅仅是山脊线的开始,此行的最高峰还在遥远的地方等着我们。

耸立于云雾中的柱峰,非常精美。

山脊线上行,海拔仍在继续升高,周边群山隐身于茫茫雨雾之中。


12点25分,终于到达此行的最高峰—大帽山顶,海拔750米。山顶上的野果,被雨雾浸润后晶莹剔透,非常养眼。

山脊、悬崖和终年傲霜雪斗烈日的草木,被云遮雾挡,蒙胧间,犹如仙境般令人不忍离去。

下山的山体极其陡峭。被雨水浸透的厚厚的土层下,夹杂着无数碎石,湿滑无比,让人走也难,坐地下蹭也难。受走过此线路的驴友提醒,我特地穿了一条全新的牛仔裤,结果还是没抗住锐利石块的淫威,在到达山下前,就已经磨出了二个大洞。


13点25分,队伍的午休处。深隐于峭壁之下的山洞,为我们遮风挡雨(下图)。洞口前流淌千年的清澈溪流,为我们洗去一身汗水和疲惫。

六重溪下行途中,多处断崖绝壁。泥泞的路面和不断滚落的碎石,给前进中的队伍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14点10分:一条长长的溪床,看似平整,却湿滑无比。其中不断出现的断崖让大伙不敢掉以轻心。


不断地高绕、攀爬,耗费了不少体力。

下图:我们绕过的断崖,一条瀑布非常精美。据说再进去一段,有更大的瀑布。我们的行程前面还有难点,必须赶在天黑前通过,只能站在溪中拍下了这一段。

塌方的碎石,填满了溪床。

下图:艰难通过垂直的断崖。

下图:隐藏于峡谷深处的瀑布。

大小断崖形成了阶梯状的溪谷,长满青苔、湿滑无比的溪床给所有走过此线路的驴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6点40分,一处难点。瀑布出水口,向外倾斜的石面和脚下的悬崖令人生畏。雨后的石面湿滑有加,领队在此拉起一道保护绳。为了不湿脚,驴友尽量远离水面,落脚处石面垂直,险情不断。幸好身后有块突出的岩石顶住身体,形成了一道强有力的支撑。正确做法:通过时落脚的位置尽量靠近比较平缓的水面,通过非常容易(下图)。
离上图的难点不远,遇到一处垂直的峭壁,领队放下一根30米的长绳,通过时略显艰难。我的相机在下山时就出现了故障,尝试着换了储存卡,也没能解决问题。一路下来,拍一二张就死机,然后关机、取出电池,重新装上,再开机,勉强拍到上图的难点处,相机彻底地歇菜。回来检查才发现,显示电力满格的电池坏了,而摄影包中还带着一个备用电池。
18点40分,全体队员攀下悬崖,(下图:驴友海鸥拍摄),雨停了,天也完全黑了下来。手机、相机都失去了作用。自此悬崖下至景区的石板路,约用时40分钟。溪床里的石头也逐渐变小,地势也变得较为平缓、好走。因为是暗黑行进,溪畔又多峭壁,寻路不易,我们后队的几个驴友干脆一路涉水而下。溪中的水不深,最深处仅没过小腿。虽已12月份,当天的天气不太冷,水也不刺骨,于当晚19点20分,跨过主溪,走上了景区的石板路,完成了当天的主要行程。

后记:这是一条高风险、高强度且湿滑难走的户外线路,主峰海拔虽然仅750余米,然而一路而上,起起落落,用了三个多小时,强度不小。下山时,山高坡陡,又遇雨天,稍不留神,泥沙夹带着碎石滚滚而下,甚是骇人。六重溪中大小断崖连绵起伏,给行进造成了不小的难度。其中二处难点,风险较大,需加强对弱驴的保护。
此线路夏秋季走较为合适,冬季寒冷,涉水多有不便。
群英谱:记录一个时代福州户外的风云人物、探索者和参与者!
下图左起:福州户外小分队群领队:紫瑟玫瑰、无泪和连江足迹户外俱乐部领队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