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文阅读训练之一:伯乐荐九方皋

(2009-07-19 23:47:35)
标签:

九方皋相马

千里马

良马

教育

分类: 高考阅读

古文阅读训练之一:伯乐荐九方皋

                                          

                                武汉市二十七中学刘国强 

 

伯乐荐九方皋

 

   穆公尝谓伯乐日:“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①若此者,绝尘弭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之共担缠薪菜。②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公其九方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得之矣,在沙丘。”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取之,牡而骊,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大息曰:“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

                               (选自《列子说符》)

   前人论子美用故事,有著盐水中之喻,固善矣。但未知九方皋之相马,得天机于灭没存亡之间,物色牝牡,人所共知者,为可略耳。

                                (元好问论杜诗)

   注:①若灭、若没、若亡、若失:恍恍惚惚,好像消失了一样,难以识别。灭、没、亡、失,都是同义词,“消失”之意。

       ②担缠薪菜:缠(chan)捆束着的柴草;薪菜,即“薪采”,砍柴。

1、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相:观察

    B、三月而反报                  反:返回

    C、  公不说                      说:高兴

D、败矣,子所使求马者          败:失败

 

2、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又何马之能知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乃有贵乎马者也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D、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下列各组中最能表明伯乐善于推荐人才的 一组是

 A、臣之子……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臣有所与共……非臣之下也

 

 B、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

 

 C、皋之所观,天机也……忘其外

    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

 D、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失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乐不仅善于相马,而且善于推荐人才:他先说九方皋相马的本领不在臣之下,继而阐析九方皋如何高出自己千万倍还不止的道理,进而总结出九方皋观察事物的方法有比相马更重要的意义。

 B、伯乐唯才是举,不谋私利;秦穆公要他在 自己的 子孙中,推荐一个善于识马的人来继承他的事业,伯乐认为自己的 子孙才能低下,不堪此任。

 C、九方皋虽有识别千里马的本领,但不分马的毛色和雌雄,怎么说也是缺点,而伯乐却说这正是他比自己强千百倍还不止的地方,有点言过其实,是文章的败笔。

 D、伯乐不仅善于相马,而且善于察人,他推荐九方皋时,能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能抓住事物的精神实质。

 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元好问一段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元好问借用九方皋相马的故事说明杜甫写诗善用旧事先例如同只会识别雌雄牲口那样过于肤浅。

 B、元好问借用九方皋相马的故事说明杜甫写诗如同九方皋善于相马一样善用典故。

 C、元好问认为前人把杜甫写诗善用旧事先例比喻为将盐溶于水中,如同只会识别雌雄牲口那样过于肤浅,应该像九方皋识别千里马那样摒弃事物的表象,抓住杜诗的精髓所在。

 D、好问认为前人把杜甫写诗善用旧事先例比喻为将盐溶于水,有好的一面,但也有看问题不深刻的一面。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此者,绝尘弭辙。

译文:

 2、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译文:

 

  参考答案

   1、D(“败”应释为:“坏了”,或“糟了”。)2、A(前句中的“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后句中的“之”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助词)3、C(AB两项虽说了九方皋相马的本领比自己高,但均未言及其本领的高明处,也难以消除秦穆公的疑心。D项谈相千里马难于相良马,解释九方皋能相千里马却不辨马的颜色和雌雄的原因,均未涉及“伯乐善于推荐人才”;只有C项不仅点明了九方皋相马的超凡本领,而且指出其观察事物的方法有比相马更重要的道理,故C项最有说服力。)4、C(九方皋善于识别千里马,正是由于他能摒弃事物的表象,审查事物的内里,从而得到事物的精髓,这正是他高于常人的地方,并非言过其实,更非败笔。)5、C(元好问引用九方皋相马的故事旨在批评前人对杜诗的评价只停留在事物的表象,没有抓住杜诗的精髓所在,A项对象弄错,B项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D项中“好的一面”理解有误,只有C最准确。)6、①像这种千里马,奔跑起来,快得马蹄不沾尘土,跑过不留马蹄印。②像九方皋所注意到的,正是马的天生的内在的素质,得到了事物的精髓,就难免忽略它粗浅的表象;审查事物的内里,就难免忽略它的外表。

[译文] 秦穆公曾对伯乐说:“你的年纪大了,你的子孙中有可以派去找千里马的吗?”伯乐回答说:“一般的好马,可以从它的形状和筋骨上去观察,而要寻求天下的千里马,却好像没有什么标准可说,也似乎是无法可捉摸的。千里马跑起来,快得马蹄不沾尘土,跑过不留马蹄印。我的子孙都是些才能低下的人,可以教他们辨识一般的好马,无法教他们辨别天下特殊的千里马。我有一个跟我一同砍柴担柴的朋友,叫九方皋。这个人相马的本领,并不在我之下。”

秦穆公召见了九方皋,让他去寻找千里马。过了三个月,他回来报告说:“我找到了千里马,它在沙丘那儿。”秦穆公问:“是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说:“是黄毛的母马。”秦穆公派人到沙丘去取马,却是匹黑毛的公马。秦穆公不高兴。召见伯乐告诉他说:“坏了事啦,你推荐的寻马的人,竟连马的颜色、公母都分辨不清,又怎么能辨识千里马呢?”伯乐长叹道:“这就是他比我强千万倍还不止的地方啊!像九方皋所注意到的,正是马的天生的内在的素质。得到了事物的精髓,就不免忽略它粗浅的表象;审察事物的内里,就不免忽略它的外表。九方皋只看他所要看的,而不看他所不必看的。像九方皋这种观察事物的方法,就有比相马更重要的道理(东西)呀!”马牵到了,果然是天下少有的千里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