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归五亩园
(2025-08-03 11:12:56)分类: 古迹寻访 |
梦归五亩园
记者/南音
近百年前,苏州五亩园内,几位先生带着一群孩子练功、拍曲、写字背词,高高的园墙阻隔了尘世,学艺的孩子无法看到外面的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这里培养的“传字辈”,日后成了传承昆曲的栋梁。
其实,五亩园内这里还作过培训电报人才的场所,出过一个民间灯谜社团,“五亩园”,曾集中了园林,谜社,电报,昆曲,以及其他多种文化慈善事业。五亩园,是一个苏州文化现象。
五亩园的范围,东接今桃花坞西大营门,西接今蔡家桥红菱村,南接今校场路西段、双荷花池,昔日曾是一座颇有名气的私家古典园林。
传说西汉时,这里是一位姓张的长史隐居植桑之地,北宋时,有位姓梅的宣义郎(宋时官衔)就其地筑亭冶园,取《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之意,谓之“五亩园”,又称“梅园”。
北宋绍圣中,苏轼的好友、时任广州太守的章质夫在苏州五亩园南拓地营造了一座“桃花坞别墅”,世人谓之“章园”。
清代学者俞曲园曾以诗总结道:
拜石亭连碧藻轩,吴中五亩旧名园。
后人来往桃花坞,底事惟知唐解元。
明末,娄县(隶属松江府)诸生吕贞九在此复筑采香庵、小桃源,庵介梅章两家别业。他在此先后撰写出《芦城平话》《明朝小史》《宫史》《事物初略》《买愁集》等。清乾嘉年间,五亩园又废为菜圃,后为古籍校理和碑刻搜集专家、长洲叶昌炽购得,建筑物名称多用五亩园旧有,人称“叶氏花园”或“叶家花园”。咸丰初,叶氏家道中落,卖予潘姓。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克苏州,遭兵燹而毁。后虽有所修葺,却从此一蹶不振,五亩园渐渐成为一个地名。
光绪八年(1882)至十四年(1888),五亩园成为了吴中文人猜灯谜结谜社的活动场所,发起人是苏州人管礼昌。
其后,五亩园残园已捐归其南面偏东的苏州地方社会善堂机构轮香义塾。由著名社会活动家、学者、慈善家谢家福主持此处事务,光绪十八年(1892),谢家福在义塾中创办了一个闻名电报界的“苏州电报传习所”(又称“苏堂”)。这个电报传习所是我国早期培养电信人才的三大学校之一,影响深远。
到了民国,五亩园南部原轮香义塾的房屋依然作为慈善机构做寄放灵柩之用。民国十年(1921)8月,“苏州昆曲传习所”在五亩园挂牌成立,五亩园由此成为培育“人类口述及非物质遗产”昆曲人才的教育基地。昆曲老艺人倪传钺曾描绘过当时传习所所在地古木槎伢,远山映带,几间小屋散落在古城墙脚下的景致。
几百年的时光,就这样凝固在五亩园的一砖一瓦上。几百年的时光,就这样流动在昆曲的一唱一和中。
今天,五亩园一带仍然时常传出袅袅的昆曲清音,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新院就在此地,昔日的传习所已经融为新院的核心元素。每天清早,那里都会传出 “姹紫嫣红”、“似水流年”的悠扬,当年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历史,就是过去和未来无穷尽的对话。
五亩园,像苏州的人的性格一样,波澜不惊,而却又深度无穷。它就像一曲水磨调一样,磨去了岁月的沧桑,留下了人们对未来无尽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