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梅洁相比,我们没有理由不爱自己的家乡
作家梅洁的苦难身世

【梅洁心语】
有一次诞生,就有一次死亡。在不尽的人生轮回中,当我从一个女婴长成一个成熟的女人之后,我发现我始终把眺望的目光和情感的草巢栖息在一棵老梅的枝梢上,深深地爱着那风雨飘摇的、总会消亡的一切,深深地崇尚着那清冷纯洁的盛开与凋零……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冬天,天空飘着雪花的一天晚上,梅洁诞生在郧阳古城郧阳中学教工食堂旁的一间房子里。不知是为了寻找诞生地,还是为了日后的告别,童年的梅洁时常在江边徘徊。梅洁的父亲是一名体育教师,一名五十年代国家健将级运动员,梅洁的母亲勤劳而贤淑。童年的梅洁是幸福的,然而灾难却突然降临在她的身上。
1958年早春,梅洁的父亲被打成右派,灾难使她原本温馨幸福的家顿时乌云密布,属于她童年的欢乐消失了。
随后,三年“困难”时期到来,城市开始大量遣送人口,像梅洁这样有政治问题的家庭被放在首遣之列。1960年,父母和弟妹被遣送到秦巴山东麓的一个山村做农民,从此开始了他们长达22年没有尊严的岁月。父母走后,尚在读书的梅洁过上了无依无靠的生活,处境非常艰难,心灵经常受到政治的凌辱,时常有批判她的小字报张贴在教室内。在学校,梅洁已不能很好地上课,于是她选择了出逃。她将一封洇满泪水的信寄给了远在襄阳县一所中学教书的哥哥,就在父母走后的那年深秋,梅洁悄悄地离开了郧阳,去投奔襄阳的哥哥。在一个细雨霏霏的午后,她和父亲过江在柳陂三门汽车站旁一家小旅店的屋檐下度过了在故乡的最后一个夜晚。在阴冷的夜雨里,她伤心地想,纵走天涯海角,永世不再回来。那年她只有15岁。
到了襄阳,梅洁念完初中后,带着“政审不合格,不同意升学”的政治档案,奇迹般地以襄阳地区第三名、襄阳县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上了省重点中学襄樊四中。襄樊四中的录取,成为她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高中班主任在她的成绩册上写下的“热情、正直,积极、向上”八个字的评语成为她一生的激励。高中毕业后,梅洁又在被限制报考许多重点大学的情况下,考上了北京农业大学经济系,1970年大学毕业后她被分到了塞外。在偏僻遥远的塞外,她默默地工作、生活着。在她离别的年代里,她除了回故乡掩埋了父亲、又掩埋了母亲之外,故乡在她心中永远只是一个伤心屈辱的符号。
1979年,政治的春天来临,梅洁的父亲终于平反了,然而父亲在平反不久却又因为遭受太多的苦难而突然离世。父亲的平反和突然离世,这一喜一悲和过往的日子就像咆哮的江水在梅洁的心中翻腾,她心中有了要将父辈们所遭受的苦难岁月记录下来的想法。新时期的到来,命运的转机,让她产生了巨大的倾说的欲望。于是,她开始写诗歌,写散文,写纪实文学,还以父亲的遭遇为题材写下了3万字的小说《遭遇》。
梅洁写作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想当作家,她只是想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后知道自己的母亲以及母亲的母亲们是怎样走出那段人生的。梅洁以父母的遭遇为背景写下的散文处女作《南竹嫂》,被编辑加了编者按发在刊物头条;写下的《童年旧事》发表后获了“第二届《作家》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后被收入30余种精典散文选本,2001年,该文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编为中学语文读本。梅洁的诗歌被鲁迅文学院作为解析作品。随着她作品的成熟和广为传播,1984年,梅洁依然告别了自己的专业和具有14年工龄的岗位,义无反顾地调到了张家口市文联,后来又调到了河北省作家协会。
1991年,梅洁在写作上已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作家,在全国已有一定的影响,已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协理事,长城文艺主编。虽然31年来她丝毫没有与故乡联系,但是故乡的人们还是通过各种途径获知了这位在全国拥有一定知名度的郧阳籍作家。这年春天,一封“呼唤春天”的信自《郧县报》社寄到了梅洁的手中。信中说,《郧县报》“汉江”副刊要开辟一个栏目“春天的使者”,他们殷切地期望梅洁把自己的简介、照片和作品寄回去。
这是一声春天的呼唤,30多年来,梅洁第一次听到来自故乡的深情呼唤。接到故乡人寄来的这封热情洋溢的信,梅洁被深深地感动,一股暖流流进了她的心田。她想,这么多年来,尽管她远离了故乡,但是故乡并没有忘记她,而是依然在记着她。一直处于情感冬天的梅洁,冰冻的心开始有了暖意。尽管那片土地给她留下了太多的苦难和流泪的记忆,但是她还是忘不了那些曾经关怀过她的人和岁月,哪怕是在那个年代曾经给过她一丝同情眼神的人,也让她难忘和珍视。于是梅洁拿起笔写下了《寻找心灵的歌》,连同照片和简介一同寄给了家乡的报纸,后来《郧县报》刊发了这位从故乡走出去的女儿的作品。自此,梅洁开始和故乡有了联系。
同年,梅洁在阔别故乡31年之后,重新抬起了沉重的脚步踏上了故乡的热土。途中她听到哥哥说,在中央电视节目中看到播放中共郧阳地委书记王启刚的报道,同时还看到一部反映鄂西北贫困的电视片《堵河的贫困》。哥哥传达的信息让梅洁留起了心,她对故乡仍处于贫困线上的父老乡亲们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她感到个人的苦难与为三线建设做出巨大牺牲和奉献的鄂西北人民所遭受的苦难相比,已算不了什么,于是她的情感发生了逆转,恩怨化解了,她有了要采写故乡的意愿。
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梅洁对故乡的认知抵达了一个全新的境界,长达10万字反映鄂西北人民为三线建设而牺牲和奉献的大型报告文学《山苍苍,水茫茫》诞生了。1993年第二期《十月》文学杂志头条刊出了《山苍苍,水茫茫》。该文刊出后立即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山苍苍,水茫茫》一文获得了“第五届十月文学奖”、“中国报告文学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故乡人民为这篇文章奔走相告。图书馆里的《十月》杂志一天要传阅数十人,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将这篇文章翻印成单行本,达4万余册。故乡人民对她的信任,让梅洁深深地感动。以至于后来,在她的许多作品中都时时地念及着故乡。在繁忙的创作之余,梅洁她还为故乡的许多文学朋友们写序、写评论,她还多次回故乡为文学爱好者和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们作文学讲座。天津一位文学朋友在编完她的一本散文集后在给她的信中说:“梅洁,我很羡慕你有故乡,你把那么多美丽的文字和思念都留给了你的故乡,这是你的富有。”
她珍惜自己的家庭更爱自己的写作
毕业后,梅洁在塞外结婚成家,有了两个可爱的儿子。由于丈夫在离家五六十里地的地方上班,夫妻分居两地,一月难有几天回家,所以孩子的抚养,早期智力开发、辅导和衣食住行都由她一个人承担和操持。直到14年后夫妻才调到一起工作,丈夫也才真正走进这个家庭,直到人生中年,梅洁才有了这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家,这个令人羡慕的家。因此,梅洁十分珍爱这个家,十分爱自己的丈夫。创作是她的追求,但她始终还是把家放在第一位,把创作放在第二位。她在照料好家庭的前提下创作,这就需要她付出双倍的努力。因此可以说,她首先是一个好母亲、好妻子,其次才是一个好作家,她在克服了种种家庭困难的情况下,成功地走上了她的作家路。梅洁是个非常有感恩情结的人,她感恩父母,感恩亲人,也更感恩上苍。她常常说,她的成功是上苍赐与她的,是苍天赐与了她的幸福。她和丈夫的感情也越老越好,几十年的夫妻生活,真正使她理解了相濡以沫和相依为命的含义。
可正当她在写作成功,家庭幸福,有了一个幸福晚年的时候,丈夫却突然因病离她而去。世上与她最亲的人离去了,她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她深刻地记得,丈夫临终前在病床上还念及她的两件事:母校襄樊四中50周年校庆邀请她去参加,中国作协安排的《大江北去》的写作任务。从来不念及她写作的丈夫在生命垂危时念及着她的写作,这使梅洁痛上加痛!丈夫去世的半年里,梅洁在深重的悲苦与绝望中渡过。
随着许多作家朋友的劝说以及她写纪念丈夫的文章的发表,她渐渐地走出了那段悲苦的日子。她将对丈夫的思念寄托在那些凄苦的文字中,写下了《不是遗言的遗言》、《丈夫留下的备忘簿》、《泪水之花》、《我的丈夫走在那片青山绿水间》等文章,这些文章在《长城》、《啄木鸟》、《作家文摘》、《解放日报》、《河北日报》等报刊陆续发表,感动着千千万万的读者。她的哀思也在这些写作中,渐渐有所减轻,心灵有了些许的慰藉。
《大江北去》将再抒故乡深情
刚刚走出十堰火车站,还未来得及拂去旅途的疲惫,梅洁远远地见到前来站口接她的市文联主席刘书平,就老远亲切地喊起了“书平”的名字。当晚在为她举行接风宴会上,面对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和市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熊玉泉,她深情地重复着一句话:“这次你们有多少苦衷我都要写进去”。在后来的采访中,无论是面对市委书记赵斌,还是市长陈天会,抑或是许多被采访的单位和个人,她都是饱含深情地这么说。
当年,梅洁在采写《山苍苍,水茫茫》一文时,就已经知道今天的南水北调,那时她就萌生了今天这篇文章的创作。她在《山苍苍,水茫茫》一文的结尾处写道“面对生存环境的再一次严峻的选择,眼看着30多年来用汗水和血水重新构筑起来的土地和家园,将再度沉入江底,茹苦的泪水汇入绵绵江水,默默无言地流向远方。就要失去刚刚有了眉目的生活,就要再度经受离乡背井的感情上的巨大痛苦,郧阳人民的心情万般沉重。然而他们深明大义,他们懂得顾全大局。为了中原、华北、北京人民对水的渴盼,为了国家和整个民族的利益,他们决心再一次背负起沉重而神圣的使命,克服生存环境中的种种困难,重新建设一个崭新的郧阳。”那时她就对故乡人民的生存感到揪心,于是十几年来这种想法便一直在她的心中潜伏。
2004年5月,由中国文联组织的南水北调作家、艺术家采风活动,她是在丈夫病重之中抢时间前来的。之后,中国作协启动了扶持重点作品项目,梅洁申报了采写南水北调这一重大工程题材的写作计划,得到了中国作协的重视和批准,将这一写作任务交给了她。就在接受任务不久,丈夫病逝,梅洁悲痛欲绝。
今年4月(注:2004年),梅洁在安葬完丈夫的骨灰后,心含苦痛,于14日来到故乡十堰。她想无论采访多么艰难,她都要完成这一任务,她要以顽强的写作来告慰亲人。她计划在十堰地区进行一个月时间的采访,真正将故乡人民再次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奉献精神反映出来,让京津大地的人们在喝上清沏的汉江水的时候,同时也了解到调水源头的人们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这篇文章暂定名为《大江北去》,计划25万字,将于明年年底前出版。《大江北去》较之《山苍苍,水茫茫》内容将更丰富,将从更高、更广的层面,全方位地展示南水北调这一世界瞩目的大型调水工程。
14日下午,刚刚在宾馆下榻的梅洁,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手机给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陈建功发去短信,告知她已平安到达十堰。她在短信中说,这里已为她安排好了一切,“因为这里毕竟是故乡”。
“我因离别而失去了故乡,又因离别而拥有了故乡。”(梅洁《不再沉没的故乡》)。“每每回到大河的岸畔,我就能重温流逝在那里的苦难与幸福,重温一个真正的人的信心和勇气。”(梅洁《谛听水声》)
寻找家园是人类共同的生命意识,作为在故乡生长过、又有着那么多辛酸往事的梅洁,将以作家的良知、理性和激情,以及对故乡人民的敬重和悲悯情怀,再一次投入宏大的生命写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