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宋诗人梅挚的生平创作与交游

(2013-04-26 17:30:58)
标签:

梅挚

诗歌创作

分类: 梅氏精英

北宋诗人梅挚的生平创作与交游

耿纪平

【摘要】

    北宋中期的诗人梅挚生平虽不煊赫,但为官清廉,正直敢言,堪称循吏。其人喜吟咏,擅文章,虽作品大多散佚,而生平尚可据当时史籍和名家别集的相关记载加以考索。他与欧阳修等一同主持了北宋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嘉祐二年科举考试,与欧阳修、梅尧臣、王珪、韩琦、文彦博等人多有唱和,且与王益、王安石父子为两世之交。他的政绩、品格以及交游连同创作一起所引发的历史影响值得后人珍视。

【正文】

    在北宋中期的朝堂和文坛,梅挚虽不算是一位沉寂的人物,却既无值得夸耀的大功奇节,也缺乏轰动朝野的文采风流。他自进士起家以后,虽曾一度居官京师,而数十年中主要是辗转于东西南北的地方官任上。就是这样一位并不出众的人物,立朝堂则敢于建言献策,纠弹时弊,治郡县则擅长体察民情,措置得宜,他的见识和才能还曾得到最高统治者皇帝的亲口奖誉。作为一代循吏,梅挚并不以文学名家,如今的文学史著作中甚至连他的名字也寻不到,但在当时,他与文坛盟主欧阳修、诗坛主将梅尧臣以及朝中大臣文彦博、王硅等屡有唱和,备受关注。以上史迹虽载在书册,而今人多已忽略,本文打算就梅氏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略作考察,探讨他与当时名公巨卿的唱和,以及与王安石父子的两世之交,借尘封已久的片断史实,以“发潜德之幽光”。

    梅挚(997一l061),字公仪,成都新繁(今属四川新都县)人。梅挚生卒之年,史无明文。欧阳修在注明嘉祐六年(1061)写给韩缜的信中说:“公仪云谢,‘礼闱唱和’已失二梅,可叹可叹。”公仪即梅挚,与梅尧臣合称“二梅”,两人与主考官欧阳修及其他数人在主持嘉祐二年(1057)数十天的科举考试过程中多有诗词唱和。此信写于秋冬之际,梅尧臣已于嘉祐五年(1060)去世,可知梅挚当即逝世于本年。又王偁《东都事略·梅挚传》说他“卒年六十五”,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上推65年,则梅氏生年当在宋太宗至道三年(997)

    《宋史》卷二九八记载了十余位北宋中期的良吏,梅挚正在其中。相对于梅氏的官阶而言,此传还算得上详悉,尤其对于他的历官治绩有较为细致的记载。他于仁宗天圣五年(1027)进士及第,起家大理评事,知蓝田、上元县,徙知昭州。又通判苏州,当时江浙饥荒,官府以粮种贷民解饥,不久又催逼百姓偿还。梅挚对这种加重人民负担的做法不满,上奏朝廷,请求缓期偿还。这大概是他为官以来所做最轰动的一件事,《东都事略》本传以及宋元两朝江浙的地方志也都突出地记叙过此事。

    庆历以后政事日新,梅挚被提拔到朝中担任职位不高而意义重大的御史等官,面对连连的灾异事件,他依据《尚书》、《周易》等儒家经典学说,认为“日食于春,地震于夏,雨水于秋,一岁而变及三时”,“伊、洛暴涨漂庐舍,海水入台州杀人民,浙江溃防,黄河溢埽”,诸如此类皆源于“天意以陛下省职未至,而丁宁戒告也”,“陛下宜躬责修德,以回上帝之眷佑”,把自然灾害和人事德行联系起来固然是落后的迷信观念,但是敢于对最高统治者的德行修养提出尖锐的批评和建议,不能不说表现了梅挚的胆识。他担任开封府推官和判官期间要求依法严惩已被开释的勾结宫人的和尚常莹、醉酒殴打巡卒的郑玉,更可见他的正直和勇敢。作为御史,他对皇亲国戚李用和、张尧佐的不适当职任升迁敢于提出反对意见。朝政制度方面,他提出过“减资政殿学士员”(减少冗滥虚员)、“召待制官同议政”(扩大朝廷议政的范围)、“复百官转对”(恢复百官定期汇报制)等建议,仁宗皇帝不但基本上都加以采纳,且对执政大臣称“梅挚言事有体”,让他担任了户部副使这种管理财政的重要职务。

    至此,梅挚的仕途似乎颇为顺畅。而因为一件偶然小事(对皇帝招待契丹使臣的宴席位次不满)而降知海州,徙苏州,然后才又入朝做度支副使。此后虽又升为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学士等衔,而实际的职任主要转徙于南北各州府任上。其中在知滑州时,有改革治河工役一事,值得称述。原来滑州岁岁备河,每年都需调动大批丁壮伐除滩苇,当地人民深感疲弊。梅挚遂奏请朝廷,以本州兵员代民。此外,在当年河堤将决之时,他亲自“夜率官属督工徒完堤,水不为患”,皇帝为此“诏奖其劳”。他由此再次入朝“勾当三班院”,并于嘉祐二年(1057)与朝臣欧阳修、王珪等“同知贡举”,成为该年度国家最高级别选拔考试的主考官,距离他自己考中进士正好是3O年。这年例行公事式的进士科举考试,一举选拔出苏轼、曾巩、苏辙等文坛新秀,极大地发挥了欧阳修等人主张的改革文风的作用,因而彪炳于中国文学的史册。作为主考官之一的梅挚,自然功不可没。而在这近两月的“锁院”封闭环境中与欧阳修、梅尧臣等著名诗人的唱和活动,也使他的文学才华得到一次集中展示。

    就在主持过这次意义重大的科举考试之后,他主动要求外任,“请知杭州”,或许是对他历官3O年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褒奖,也许是对杭州知州这一重任的期待和重视,仁宗皇帝竞亲自赋诗一首,为他送行。类似的事例在整个封建时代都不多见,因而在当时和后世,都成为一件记述极广、影响轰动的美谈,梅挚本人因此产生的激动和感奋不言而喻,他到任杭州后立即建造一座厅堂,取仁宗赐诗的首句命名为“有美堂”,并请欧阳修撰文、蔡襄书石以作纪念(关于此事下文还将论述)。

    虽然梅挚的官衔在出知杭州以后曾升至右谏议大夫,但他没能第四次入朝任职,在这以后短短3年多的时间里,他又被调任江宁府、河中府,嘉祐六年(1061)病逝。

    梅挚以学起家,以吏为业,数十年中三入朝堂,六任州府,所至皆有建树。《东都事略》的本传称他“资性纯厚,不为矫厉之行,平居未尝问家业”;《宋史》本传也说他“性淳静,不为矫厉之行,政迹如其为人”,封建时代的官吏能获得到这样的评价并不容易。纵观梅挚的一生,以古之循吏称之,亦不为过。

    梅挚在当时不仅以吏治精敏著称,其文学成就也很受时人的关注。刘攽《中山诗话》称赞过他在江州琵琶亭题咏白居易的诗,叶梦得《石林诗话》叙述过他与欧阳修、梅尧臣、范镇、王珪、韩绛的唱和活动,邹浩到广西昭州作官时读到他刻在石碑上的文章,也曾大加称扬。即使到南宋,如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葛立方《韵语阳秋》也都引过他的诗作。《宋史》本传称他“喜为诗,多警句。有奏议四十余篇”,但《宋史·艺文志》绝不见梅氏著述之名,后世文献也少有关于其文集的记载。旧题陈思编、陈世隆补的《两宋名贤小集》收有所谓《梅谏议诗集》一卷,但是此书除开一篇小传,就只有题为《昭潭十爱》的一组五律(共1O首)。明人曹学俭在所撰《蜀中广记·著作记·集部》中也提到“《梅谏议诗集》”及“奏疏四十篇”,称“新繁梅贽公仪著”,不过是掇拾《两宋名贤小集》和《宋史》本传的旧话,还把梅挚的名字弄错了。据四库馆臣的考证,《两宋名贤小集》本出于清人的掇拾,而非源于宋代的旧刻,则所谓“梅谏议诗集”恐怕不过是后人的依托之名,可能实无其书。至于《宋史》本传所说的“奏议四十余篇”,是否成书不可知,至少是未见流传的。

    梅挚的著作在当时既然很可能本未刊版,则其作品也就不容易保存于后世。今所知南宋以后,除了几部地方性文献专集对他的作品有所涉猎登录以外,就只有康熙“御定”《宋金元明四朝诗》选过梅挚诗1首、厉鹗的《宋诗纪事》收录其诗9首,句一联。近年来宋代文学总集《全宋诗》、《全宋文》相继编纂完成,两书分别辑录梅挚现存全部的诗、文,而所得不过是诗25题37首(另有零句一联又二句);文章则仅7篇。这些差不多就是梅挚今存的所有作品了。

    因为梅挚作官清廉有德政,所以在他担任过官职的地方总会留下一些古迹。他喜欢在公务之暇流连风景,常常于治所附近创辟园、亭、堂、阁,邀集友朋赋诗作文,发为题咏,因此他现存诗、文多关乎风景名胜。景祐初,他以殿中丞知昭州(今属广西)时,曾建亭两座,一在城内光孝寺门侧,将所赋《昭潭十爱》诗刻石立于此,名“十爱亭”;一在府治东北的凤凰山上,“以昭州所为诗及《五瘴说》刻石,嵌于壁”,人称“梅公亭”。梅挚曾经两次任职苏州,所作诗歌《北轩欹枕》、《题南园》、《过白头桥》都有关于本地风光,《海仙花》、《新橘》则题咏当地物产。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吴郡志》,就曾将梅氏的这些诗作悉数收入。后人之所以还能够读到梅挚的一些作品,正是靠了这类方志文献。

    梅挚出仕以后任职各地,始终喜欢咏诗作文,以诗会友,无论是文士词臣还是达官显要,他都与之唱酬不辍,所以尽管他自己的诗作传世甚少,而他朋友的作品却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资料,使得后人尚可以考索他曾经参与过的唱酬场合。在朝中他与晏几道有来往,《宋诗纪事》卷二五收有晏氏《公仪招观画》诗。他任职苏州时作过《北池十咏》的组诗,同官此地的蒋堂就写有和作(《和梅挚北池十咏》,见《春卿遗稿》)。皇祐初他任陕西转运使时,与文彦博来往密切,文氏《潞公集》卷四保存有15首与他赠答的诗作。至和(1054一l056)间,他以龙图阁学士衔出知滑州,王安石曾赋《送梅龙图》诗赠之,诗中“回首古人多隐约,致身今日独辉光”一联,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梅挚进士未第前居乡时曾与王安石之父王益(时任本地县令)唱和而如今王益已去世20年的史实。王益诗今仅存5首,其中就有3首是与梅挚的赠酬之作。梅氏任职滑州(今滑县)期间,与退居相州(今安阳)的韩琦经常互致礼品,文酒诗会不断,韩琦《安阳集》卷八也存有l0首诗歌显示两人的唱和关系。这时他与京城中的老友也保持着颇为紧密的联系,比如他在到任以后曾于郊野幽僻之地创置一处游宴之景,号“西溪”(又称“溪园”),朝中老友胡宿、欧阳修就都寄来了题赠之作,胡氏《寄题公仪西溪》诗云:

    山公休爱习家池,自有清光滟一溪。川上好风跳鰋鲤,波中晴日浴凫鹥。孤舟小屿闲如画,钓线轻缗静可携。更助吟毫无限思,落霞犹共夕阳低。

    欧阳修的《寄题梅龙图滑州溪园》诗说:

    闻说溪园景渐佳,遥知清兴已无涯。饮阑归骑多乘月,雪后寻春自探花。百啭黄鹂消永日,双飞白鸟避鸣笳。嗟予每许陪高唱,不得罇前咏落霞。

    两人的诗作都表达了不能亲临其境的遗憾,但他们仍能对西溪美景描绘一番,这除了文学家的手段以外,就显然是得自梅挚写来的诗文或书信了,这从欧阳修诗中所用的“闻说”、“遥知”两句可以清楚看出。

    无论是就梅挚的仕途官声还是对他的文学创作而言,嘉祐二年(1057)都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年份:他以龙图阁学士、勾当三班院身份,与欧阳修、韩绛、王珪、范镇及梅尧臣等共同主持贡举考试。在这“锁院”的50余日中,“六人者相与唱和,为古律歌诗一百七十余篇,集为三卷”,这就是文学史上有名的《礼部唱和诗集》。

    尽管这本《唱和诗集》早已散佚,但通过查考欧阳修、梅尧臣、王珪等有别集传世的唱和参与者的作品,尚能约略了解些当时的情形。欧阳修《居士集》卷一二《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诗题下注曰:“自此而下二十首,皆礼部贡院唱和。一本云‘凡二十二首’,盖二首见外集。”这22首涉及梅挚的有《忆鹤呈公仪》、《小桃(一作“和公仪正月桃”)》、《和梅公仪尝茶》、《和公仪赠白鹇》、《再和》(一作“依韵再答公仪白鹇”)、《和出省(一作“和公仪上马有作”)》等6首。梅尧臣《宛陵集》共有37首“礼部唱和”之作。其中《和公仪戏勉》、《再和公仪龙图》、《和公仪忆小鹤》、《和公仪小桃花》、《琴高鱼和公仪》、《尝茶和公仪》(以上在卷五十一)、《谢鹇和公仪》、《和公仪送白鹇》、《上马和公仪》(以上在卷五二)等9首是与梅挚的唱和。王珪《华阳集》也有《和永叔思白兔戏答公仪忆鹤杂言》(卷一)、《和公仪饮茶》(卷二)、《和公仪上马诗》(卷三)、《和梅公仪琴高鱼同圣俞》(卷四)等4首为和梅挚之作。综计上述作品可以看出,至少“忆鹤”、“小桃”、“琴高鱼”、“尝茶”、“赠白鹇”、“戏勉”等六题是梅挚原唱,而为同事们一同或分别和答的。

    既是数人相与唱和,则这本诗集大体上应收录梅挚20余篇作品,欧阳修写给梅挚的《书简》提供了一些有关梅挚作品的信息:

    《唱和诗》编次得成三卷,共一百七十三首。亦有三两首不齐整者,且删去,其存者皆子细看来。众作极精,可以传也。盛哉!盛哉!然其中亦有一时乘兴之作,或未尽善处,各白诸公修换也。内《刑部竹》诗欲告公仪更修改,令简少为幸,缘五篇各不长故也。拙序续呈,乞改抹。

    这本由欧阳修编纂并作序的诗集曾经轰动一时,当时应当刊刻过,所以不但《宋史·艺文志》有著录,并且稍后诗人孔平仲还曾向朋友借阅此书,他有《呈介之求礼部唱和一阅》即咏其事:

    金紫相摩上玉堂,南宫诗战镇相将。毫端写出青春色,窗下吟销白昼长。辞艳迸开昆嶂火,文章翻出铁林枪。愁中欲得神仙句,更藉夫君不闭藏。

    此诗极力称扬各位考官,真切地显示出后进对于前辈的神往。但在当时,考官们自鸣得意的唱和差点惹出大乱子。数十年后,叶梦得叙述其事曰:

    时范景仁、王禹玉、梅公仪、韩子华同事,而梅圣俞为参详官,未引试前,唱酬诗极多……及放榜,平时有声如刘辉辈,皆不预选,士论颇汹汹。未几诗传,遂哄哄然,以为主司耽于唱酬,不暇详考校。且言以五星自比,而待吾曹为蚕蚁,因造为丑语。自是礼闱不复敢作诗,终元丰末几三十年。元祐初,虽稍稍为之,要不如前日之盛。然是榜得苏子瞻为第二人,子由与曾子固皆在选中,亦不可谓不得人矣。

    这是一段经常被引用的文献,其实欧阳修本人晚年对于这件事也多次忆及,如《归田录》中说:“余六人者,欢然相得,群居终日。长篇险韵,众制交作,笔吏疲于写录,童史奔走往来,问以滑稽嘲谑形于风刺,更相酬酢,往往烘堂绝倒。自谓一时盛事,前此未之有也。”他盛赞梅挚“文思温雅而敏捷”,把他视为自己诗歌创作方面的“勍敌”。

    这是一次在文学史上留下深刻影响的考试。苏轼、苏辙兄弟以及曾巩都是通过这次著名的科举进入士大夫阶层而为世人所知的。苏轼致信梅挚表示感谢,称之为“骨鲠大臣,朝之元老”,说自己所以考中,是出于梅挚的“欲抑浮剽之文,故宁取此以矫其弊”的结果,这些话虽不无虚声颂扬之嫌,却也应多少符合些实际。

    虽然梅挚在这次唱和中的作品一首也没有流传下来,但当事人念念不忘的真切可感的记叙,也被《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等著作采录,其流风余韵足以传播后世。南宋学者赵与时就曾经连篇累牍地引述过梅尧臣、王珪、欧阳修等人所和梅挚《琴高鱼》诗,甚至后辈诗人黄庭坚、汪彦章等人在多年以后还就此题加以追和,足见其事影响之深远。

    主持完这次青史留名的科举考试之后,梅挚请求去杭州任职并获得批准。临行前,仁宗皇帝亲赋《赐梅挚知杭州》诗:

    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剖符宣政化,持橐辍才流。暂出论思列,遥分旰昃忧。循良勤抚俗,来暮听歌讴。

    由皇帝亲自赋诗赠行这件事颇为时人所艳称,这首诗也被后世不少选本收录,无形中增重了梅挚的地位和影响。梅氏到任后就在任所附近建起一座亭台,取名“有美堂”以表尊荣。在他盛情邀请之下,尚未见过此景的欧阳修精心结撰散文名篇《有美堂记》。苏轼两任杭州时期,更是在此招会高朋,流连诗酒,这座楼台遂在宋代的文学史上定格为一道色彩斑斓的风景。终两宋之世,文人墨客于此留题甚众,无形中为杭州的湖光山色平添了一份骚雅之气。

    以梅挚在朝中的正直声名和良好的交游关系,众多同僚也纷纷写诗送行,不甘落后。特别是那些刚刚和他一起经历了贡举事件的几位考官,梅尧臣《送公仪龙图知杭州》说“公今领名都,千骑拥高轩”,王珪《送公仪知杭州》不仅称赞他“侍臣才调蜀相如”,并且希望“早晚新篇到石渠”,欧阳修《送梅龙图公仪知杭州》也以“邮筒不绝如飞翼,莫惜新篇屡往还”两句诗表达同样的心愿。可惜梅挚在杭不及一年,又先后做江宁、河中二府的地方长官,这期间他与老友范镇、王珪、刘敞等还有唱和,可谓诗意和友情伴随一生。

    梅挚不只诗“多警句”,散文也有佳作。其《瘴说》是出知广西昭州时有感于官吏贪贿不法而写的一篇名文,在当时和后世都发生了很大影响,南宋学者陈郁的《藏一话腴》内编卷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五都转述并高度评价此文。南宋绍熙元年(1190)在广西担任转运使的朱希颜还将此文镌刻于龙隐岩崖壁,并作《跋梅挚(瘴说)》详记其事。当代作家郭沫若、蒋子龙游览广西时得读此碑,各自在不同的年代分别写作了《榕树楼》诗和《龙隐洞纪游》文 ,不约而同地对梅挚其人和《瘴说》其文表达了衷心钦佩之情。

    梅挚这位在当今各种文学史著作中都未能排上名号的诗人,的确有理由成为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上吸引后人发掘其“幽光”、“潜德”的人物。

 

 

:《宋史》卷二百九十八·列传第五十七·梅挚

    梅挚,字公仪,成都新繁人。进士,起家大理评事、知蓝田上元县,徙知昭州,通判苏州。二浙饥,官贷种食,已而督偿颇急,挚言借贷本以行惠,乃重困民,诏缓输期。
  庆历中,擢殿中侍御史。时数有灾异,引《洪范》上《变戒》曰:“‘王省惟岁’,谓王总群吏如岁,四时有不顺,则省其职。今日食于春,地震于夏,雨水于秋。一岁而变及三时,此天意以陛下省职未至,而丁宁戒告也。伊、洛暴涨漂庐舍,海水入台州杀人民,浙江溃防,黄河溢埽,所谓‘水不润下’。陛下宜躬责修德,以回上帝之眷佑。阴不胜阳,则灾异衰止,而盛德日起矣。”
  徙开封府推官,迁判官。僧常莹以简札达宫人,辇官郑玉醉呼,欧徼巡卒,皆释不问,挚请悉杖配之。改度支判官,进侍御史。论石元孙“不死行陈,系缧以还,国之辱也,不斩无以厉边臣。”再奏不报。李用和除宣徽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挚言:“国初,杜审琼亦帝舅也,官止大将军;李继隆累有战功,晚年始拜使相。祖宗慎名器如此,今不宜亟授无功。”以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权判大理寺。言:“权陕西转运使张尧佐非才,繇宫掖以进,恐上累圣德。”
  及奏减资政殿学士员,召待制官同议政,复百官转对。帝谓大臣曰:“梅挚言事有体。”以为户部副使。
  会宴契丹使紫宸殿,三司副使当坐殿东庑下。同列有谓曲宴例坐殿上,而大宴当止殿门外尔。因不即坐,与刘湜、陈洎趋出。降知海州,徙苏州,人为度支副使。初,河北岁饥,三司益漕江、淮米饷河北。后江、淮饥,有司尚责其数,挚奏减之。
  擢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还判吏部流内铨,进龙图阁学士、知滑州。
  州岁备河,调丁壮伐滩苇,挚以疲民,奏用州兵代之。河大涨,将决,夜率官属督工徒完堤,水不为患,诏奖其劳。勾当三班院、同知贡举。请知杭州,帝赐诗宠行。累迁右谏议大夫,徙江宁府,又徙河中。卒。
  挚性淳静,不为矫厉之行,政迹如其为人。平居未尝问生业,喜为诗,多警句。有奏议四十余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