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梅氏名人与狸桥
来源:皖南晨刊
作者:章达鼎
【按】安徽宣城市宣州区狸桥镇是有着一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古镇,这里是皖北名门望族的居住之地,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故而留下了很多文物古迹,有云山寺、大王庙、南宋丞相史弥远墓、太尉刘廷藻墓;有以儒学为核心内容建立的各大姓家族宗祠;有建于东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的龙溪塔、建于隋开皇年间(公元582年-600年)的狸头桥……
梅氏一族是宣城历史上名人最多的文化世家。清代宣城的多位梅氏名人曾来狸桥揽胜访友,并留下不少诗文佳作,被收录在各大族家谱中。
数学家梅文鼎曾写下《游南湖》五言律诗一首,赞美南漪湖的湖光山色。“错水田间路,依山湖上村。林岚风过尽,鸡犬客来喧。秋涨遥连汉,春船曲到门。武陵何处觅,今信有桃源。”为狸桥大族宗谱写序文两篇,一篇为《龙溪孙氏宗谱序》,另一篇为《昆山亳里许氏宗谱序》。亳里许氏与梅氏渊源颇深。时在康熙五十八年(1719)秋天,八十七岁的梅文鼎在阅览了新修的《昆山亳里许氏宗谱》后,赞扬为此劳励多多的亳里许涞和马山埠许伟两任事,欣然为之撰写序文。他在文中称颂了许氏族人“村墟相望,陇亩相错。其朴者,用天之道,因地之利,惟本业是务。而秀者,泽诗书,敦行谊,名贤杰士,后先辈出。盖衣冠文物之盛甲于一邑焉。”对宣城大儒沈耕岩先生“寻渊明南村漫叟瀼溪故事”的马山埠、八图亳里行,受到许氏诸君“素心时来,间园许赠,一时传诸咏歌”的佳话,使他“予尝读而心仪之”。他在序文中追述自己因“家中丞桐崖葬先人于大木山之阳。”时许氏诸君“不时枉存”,使得墓葬顺利封土,深感其墓址“于有道之乡为幸,而予亦得晋接于其间”,离别以来,“忽忽己二十年所矣”。在老病残喘之年,见“贤者之后,川涌山出,方兴未艾,树德以光祖烈,强善以凝天休,吾其于许有厚望也”。这就是他写这篇序文的心愿。
梅珏成,字玉汝,梅文鼎孙。康熙五十四年(1715)进士,官左都御史,曾为《红杨王氏宗谱》作序,时在乾隆十九年甲辰(1754),年七十有四。梅珏成与三宝里许氏名儒许浪屏之子许执桓年少时为厚友,二人“早岁赴上舍,携与俱赴棘闱”。后梅氏在京为官,许落榜后居乡间,数十年不见。执桓殁后,梅珏成为之撰写了“隐渔先生暨配杨孺人合传”。
梅鋗,字尔止,康熙六年丁未(1667)进士,官左都御史。他曾于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为三宝里许母谢孺人六衮寿作序文,又于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为许士英六衮寿作序文。他在文中写道:“此湖山南北之村,许氏与吾里戚氏世讲旧姻,许氏与戚中表,而余族与许则又施萝谊属焉,所知最悉”。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梅鋗又为许士卓与袁孺人五衮双寿作七言律诗一首,以示祝贺:“桂开香馥几千年,不让瑶池十丈莲。喜见双星歌半百,欣看五凤集时贤。经纶有政家犹国,恬澹无求静即仙。茁茁兰芝流庆永,宛城佳气并唐田”。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梅鋗为三宝里许氏宗谱作序文一篇,他写道:“庚申(1680)秋,予辞阙南还,卜先兆于南湖之阴,始获与许氏诸君交”。“庚辰(1700)冬,膺天子命,出抚闽中,便旋道展墓湖阴,许姓诸君交迎款洽。”正因如此,“越岁余,许君安若、翎千等督理家乘,肃币走伻丐余拙笔为其序”。
梅立本,字秋宛,乾隆二十一年丁丑(1757)进士,广西学政。曾于乾隆乙酉(1765)为狸桥徐氏大卿公七秩序写祝贺文一篇。他在文中赞大卿公“生平孝事双亲,人言无间,与族属兄弟和睦可风,且岳母贫而孤,迎之就养,以终天年,至今口碑载道。他如倾囊以济贫乏,捐资以修道路,一切好义乐善之美举,指不胜屈。”这些话都值得今天的人们去深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