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梅兰芳巧借广告

(2012-06-27 01:10:05)
标签:

梅兰芳

杂谈

分类: 梅氏精英

2012年高考热点作文素材推荐阅读

 

梅兰芳巧借广告

 梅兰芳巧借广告(赵春青  作图)

    上世纪30年代,梅兰芳先生初到上海,虽然他唱功绝顶,但要在大上海一下子出名也难。
  那时,报纸为了生存,需要靠广告收入来维持。可那时候的广告,要么吹得过分,要么说某某产品有什么特别疗效,介绍演出也是说什么盖世绝顶,这样的广告在报纸上比比皆是。为了宣传梅兰芳,当时替梅兰芳筹划的这个戏班子就想在报纸上打广告,但是这个广告要怎么登,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呢?

    经过一番筹划,他们决定在报纸上只印三个字——梅兰芳,之后什么都不说,广告就这样登出去了。第一天就开始有人议论:“这梅兰芳是谁呀?”第二天的报纸上还是不小的版面,三个大字——梅兰芳。这下子议论的人就更多了,连登了几天之后,上海市街头巷尾就都在议论了:“您知道梅兰芳吗?”

    当时上海的市民并不知道梅兰芳是谁,因为好奇,都在互相打听,就这样,梅兰芳的名声越来越响。连登了一周之后,报纸上登出了一个详细的广告:“梅兰芳——京剧名旦,今晚在上海某某戏院登台献艺。欢迎观看。”广告一出,票立即卖了个精光。大家都想去听听看梅兰芳究竟唱得怎么样,看看梅兰芳先生的功底。从此,梅先生一唱走红,知名度也提高了。
  

    【素材解读】
  如果按照—般的思路,在报纸上登出广告对新人梅兰芳大肆吹捧一番,对广告日渐麻木的观众们未必会待见。然而梅兰芳别出心裁,只登“梅兰芳”三个字,给人们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人耳目一新,想要一探究竟。
  

    【适用范围】新颖 创新 思维 好奇心

 

 

梅兰芳巧借广告1951年梅兰芳来武汉演出广告

 

 

梅兰芳牌香烟

     

    上世纪三十年代,南洋烟草公司生产了“梅兰芳香烟”。南洋烟草公司是广东人简照南创办的,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我国规模最大的烟草公司,其出品的“梅兰芳”牌高级香烟,10支装,烟标规格为70×188mm,盒面上分别印有繁体中文和英文牌号及生产厂家名称。烟盒两个面上均为梅兰芳当时的剧照,如实地记录下梅兰芳艺海生涯的一个侧面,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史料。为梅兰芳香烟做的最经典的广告语是:“美丽香烟,如梅之芬,似兰之芳”。

梅兰芳巧借广告
    这则梅兰芳香烟广告刊登在1927年24卷11期的《东方杂志》上。广告词很押韵:烟中魁首,国货明星,南洋出品,天下闻名。

    广告词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也许过于矫情老土,但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创作,那个时代的人们在用什么产品?流行什么?日常生活是怎样的?有什么企业?有那么品牌?……许多许多的信息就蕴含在这一幅小小的广告画中。

 

梅兰芳巧借广告
1927年的梅兰芳香烟广告

 

 

梅兰芳巧借广告

    民国的梅兰芳烟广告镜子,小镜子,规格镜子上面有标注。少见的美女小广告。



 

梅兰芳巧借广告

 

    此图是1926年第12期《良友》画报所刊登的梅兰芳香烟的广告。

    整篇广告中,“梅兰芳”三字最大。显然,“梅兰芳”是这个香烟的最大卖点。“最高尚之国货”,是对梅兰芳香烟的定位。同时也是将梅兰芳所表演的京剧艺术的价值附着在香烟上。此处用的是“梅兰芳香烟出世”。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还用过更耸动的说法“梅兰芳出世”,然后下面附注:“梅兰芳是个中外咸知的名伶,他在二十年前已经出了世,怎样现在又有出世的话呢?要晓得二十年前出世的,乃是舞台上的梅兰芳,现在出世的,却是香烟里的梅兰芳。”不用说,梅兰芳香烟的广告是彻头彻尾地打梅兰芳的牌,梅兰芳不只是一个代言人,这香烟还是用“梅兰芳”来命名的。那么,南洋烟草公司宣扬的是梅兰芳的什么特质?他们是怎么定位梅兰芳的呢?

    “梅兰芳牌香烟,系由高等技师,拣选顶上烟叶,加工制成。罐上印有梅郎倩影。置诸案头,不啻与梅郎晤言一室也。”

    此时的京剧早已经历了从民间的狂欢走向宫廷的聚会,由粗俗逐步净化为高雅,所以京剧的高尚与“高等技师”、“顶上烟叶”也是相宜的。对梅兰芳的称呼是“梅郎”,其像是“倩影”。“晤言一室”更显出一种私密性,与今日对梅兰芳的“高山仰止”相比,几乎是两个极端了。梅兰芳经历了梅郎、梅老板、梅博士、梅先生这些称谓的变迁。梅兰芳刚入行时,旦角在京剧内部“生旦净末丑”中处于弱势地位,在社会上更是脱不了与“相公堂子”的暧昧关系。与这种暧昧相连的称谓是“梅郎”。梅兰芳经年的努力提升了旦角的地位,1921年,他与杨小楼合办“崇林社”,使剧团由班主制改为明星制,1930年访美,他被美国两所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成了“梅博士”。抗日战争中,他面对日本强权的不屈,又使他在成为中国艺术的象征之后,成了民族精神的象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