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贫寒学子的鸿志在蓝天放飞
——一所优秀民办中学的人文关爱
梅铁山

宣城市第十三中学董事长、宣城中华梅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梅学国

蓬勃向上的宣城市第十三中学
关系着多少家庭与学子前途命运的2010年度高考成绩终于揭晓。一所名不见经传,为公办教育拾遗补缺的普通民办中学——宣城市第十三中学爆出了冷门:本科达线50余人,在省、市重点如林的市区10所公、民办中学中(包括宣中、市二中),文、理本科达线人线位居第四,同类学校第一。
普通的生源,短缺而参差不齐的师资,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原因何在?笔者经过走访,不能不为学校的主要投资者,民营企业家、宣城中华梅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宣州区政协委员梅学国先生博大的人文情怀而感动;不能不对师德标兵阮荣鑫校长领导的学校把那份真挚的关爱奉献给了贫寒学子,从而使鸿志班学生枯木逢春、后劲勃发,自强不息,搏击人生的意志而赞赏。
“鸿者,雁也。”大雁之志,心系蓝天,展翅髙翔。“鸿志班”,这名称本身便蕴含着一种难以言传的悲壮之感。鸿志学子除了青春志向,一无所有。而此“鸿志”又非彼“宏志”。彼“宏志班”有宏图大志之意,是国家的助学项目。是由国家资助,政府支持,依托实力雄厚的学校,专门为品学兼优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免收学费、书费甚至补助生活费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此“鸿志班”则是放飞理想之意,是一个投资民办教育,“志存高远”的开明企业家,为那些只达到普高分数线,而又上不起学的贫寒学子,提供全部的学习、生活费用,帮助他们用教育改变命运,实现人生理想的慈行善举。
作为宣城千年梅氏文化家族的直系后裔,梅学国天生血脉里就有一种济世的文化基因。他生成农村,长在农村,拚搏商海,历经磨难,对人生的价值有种别样的诠释。为了实现贫寒学子的求学梦想,作为宣城市十三中学的投资人,一个经济实力并不十分雄厚的民营企业家,他毅然决然地担起了这份沉重的社会责任,自2006年起,市十三中共招收了200多名鸿志学生。四年來,梅学国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把民办教育办成了公益事业,投入了六百多万元,为贫困家庭驱散阴霾,托起蓝天。大爱无声,这是何等的胆略、气魄与情怀?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没有情感,就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而真正的教育,必须是以学生为本。此外,教育者单单有爱是不够的,还要有一种责任,一种爱学生的责任,一种为学生一生发展铺垫的责任。市十三中学校的领导与老师们就是用这种爱和责任,为莘莘学子铺就了一条通往希望和成功的人生之路。
钱成龙,是原录取于市区某重点高中,高一时违犯校纪被劝退,己辍学两年的学生。他家庭贫困,只靠体弱的母亲给人家打工维持生计,为学技术糊口,他无偿地为电脑店帮忙。一次偶然的机会,钱成龙去给一位从事梅氏文化研究的老教师修电脑。他钦佩于老教师的学识与真诚的关爱,含着泪水吐露了内心的痛苦、求学无门的愿望。出于社会责任,老教师向梅学国举荐了他,命运之神为他打开了方便之门,钱成龙得以免费在第十三中学继续学习。
在宣城市第十三中学,这所充满人文关爱的学校里,钱成龙倔强独立的人格受到从未有过的尊重。他社会认知上有循循善诱的开启,学习上有诲人不倦的指导,生活上有体贴入微的关怀,从而迸发了感恩于心,立志回报,滴水穿石,功在不舍的雄心壮志。他每月的生活费不到二百元,而每天的学习时间却长达十七、八个小时。短短的两年学习时间,他不仅补回了荒废两年的高一知识,而且完成了髙二、高三的全新课程。
“刀锋磨沥出,梅香苦寒來。”有过人生挫折的贫寒学子钱成龙,以咬定青山不放松,舍身忘我的学习精神,在文化科学的崎岖山道上奋力攀登。最后,在2010年高考中,他以理科577分的成绩达到了重点本科录取线,完成了其人生理想的第一个跨越。
鸿志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一般来自农村贫困家庭、下岗工人家庭,其中部分学生属单亲或父母双亡、父母残疾等。这些学生的优点是能吃苦耐劳,较诚实朴实。但因为生活环境的影响,其中不少学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良习性和性格弱点。如胆子小,不够自信,心胸不够开阔,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了担忧,与人交往表现出一种冷漠、不信任,有较强的自卑、焦虑,以及相对封闭的心理状态等。为了驱除这些寒门学子心灵中的阴影,扶平精神上的创伤,让他们沐浴感受着人间的关爱与温暖,自尊而自强,十三中鸿志班的班主任与授课老师们真可谓苦心积虑,精细呵护;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张政是个很有个性的学生,特别贫困的家庭塑造了他强烈的自尊心。他每天穿着一双裂了口的破鞋,班主任朱涛看在眼里,痛在心中。这个中文系毕业的教师深深地知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君子不受嗟来之食”的人文理念,不顾及他人尊严的施舍与帮助,这不仅不是关爱,而是对受者人格的践踏与伤害。如何让张政接受自己的帮助呢?朱老师有自己的办法。期中考试快到了,他把张政找去谈话说:“本学期以来,你的学习情绪不稳定,如果这次考试你不能进入前十名,辜负了我对你的期望,就要请我吃饭,以示道歉;进入前十名,我奖励你一双李宁鞋。”他知道张政的学习成绩与潜力,在对学生学习上的激励中,朱老师达到了生活上帮助学生的目的。髙考中,张政以理科531分的成绩回报了学校与老师。
黄耀文,父亲去世早,母亲多病,性格特别内向,不爱与人接触。班主任老师为了教育转化他,就让其多参于体育活动,每次打篮球,都带上他,碍于情面,他也不好回绝老师,渐渐地,他融入到了集体之中。黄耀文学习成绩极不稳定,从班级前几名到几十名,忽上忽下,这与生活的压力,心理的波动很有关系。为了从情感上温暖他,班主任经常自己提前烧好菜饭后,在学校快要就歺的时间请他到宿舍里谈话。谈着谈着,学校就歺的时间过去了,老师好像突然醒悟了,说:“食堂没有饭了,怎么办?就在我这里凑合一顿吧!”一次、二次、乃至多次,师生推心置腹,促膝交流,良苦的用心,
“人非草木,焉能无情?”涓涓细流滋润了孤独的心。高考中,黄耀文理科539分,他笑了。
董明国,一个来自泾县桃花潭单亲家庭的学生,他家实在太穷,穷得连一间房子都没有。然而,他却特别阳光,笑傲人间苦难,他要用自己的勤奋与意志扼住命运的喉咙。学校放假,为了校园安全,寝室照例锁门,他不回家,班主任就把宿舍让给他和他的同伴。每次鸠占鹊巢的时候,老师还会特地准备了许多好吃的食品,让这些贫寒学子从精神到物质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阳光青年需要阳光转化为挑战人生的能量,董明国以理科518的考分实现了跨入大学的愿望。
一桩桩、一件件,感人肺腑,心旌神荡。“要学生心里有你这个老师,你必须先走进他们心里。”这是市十三中老师的心声;“你的爱是我们的翅膀,给我们穿越风雨的力量。”这是学生对老师的赞扬。在这些彰显人性中最美好层面的鲜活事例面前,笔者深深感到自己行文的笨拙,语言的贫乏。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宣城市第十三中学,这所优秀的民办中学以博大的情怀、坚定的理念和个性化的模式,在教育、教学的大胆探索与不断实践中,谱写了一曲爱洒人间的动人乐章。今天,当教育日趋功利化,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之际,它们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教育早已不再是传授,而是一种影响。只有用生命影响生命,我们的教育才会充满灵动与生机。我坚信,市十三中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2010-7-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