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学家梅文鼎

(2009-01-10 21:28:48)
标签:

梅氏名人

杂谈

分类: 梅氏精英

   数学家梅文鼎

  君知相知梅文鼎

 《新安晚报》记者程启贵

 

    梅文鼎,被世界科技史界誉为与英国牛顿和日本吴孝和齐名的“世界科学巨擘”。他一辈子活了89岁,却从来没当过一天官,身为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的李光地与他成了至交;康熙皇帝一连三次接见他,为了都是两个字——科学。他成了君臣共同奉迎的“老师”,可谓君知相知。但是,在十七、十八世纪,当朝鲜人、日本人已经出版梅文鼎的研究专著时,梅文鼎的墓冢还孤独地躺在宣城市西南柏枧村的独山。在西方及东亚,当梅文鼎的学术研究方兴未艾时,梅文鼎墓前的石碑正遭受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冲击。梅文鼎之后的时代,中华民族陷入多事之秋。关注他,大有人在;研究他,恐怕就没有那个时间了,但如今,已是欣逢盛世,我们来细细品味这位清朝科学家以及“宣城梅”这个极具代表意义的“文化家族”,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事了。

显赫的“文化家族”

    “宣城梅”是和“绩溪胡”一样,在中国享有盛名的家族文化代表。差不多一个世纪前,学问家梁启超说:“我国科学最倡明者,惟天文算法,至清而尤盛。凡治经者,多兼通之,其开山之祖,则宣城梅文鼎也。”按梁启超的说法,天文算法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就最高的学科,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凡是研究经学的,大多精通天文算法,而这其中的“开山之祖”,则是宣城的梅文鼎。
  清朝著名的宰相张廷玉曾夸叹说:“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宣之旧族首梅氏……自有宋以来,彬彬郁郁,绵亘辉映。”清朝人说的“上江”,是当今的皖江一带。从张廷玉的话中,可以体味出“宣城梅”从宋朝以来已有上千年的辉煌历史。

    据梅氏第34代孙梅铁山先生介绍,梁实秋和张廷玉所说是有根据的。现在能追溯到的,最远的“宣城梅”始祖是五代时的梅远。张廷玉称“自有宋以来”,是指宋朝时著名的“宣城二梅”——梅询和梅尧臣。梅询是“宣城梅氏”有谱可查的第四代孙,梅尧臣是他的侄儿。梅询是个进士,曾在杭州、苏州、濠州、池州等地做通判,后回到中央,直做到给事中、知审官院,与名臣寇准关系挺好。梅询有个哥哥叫梅让,梅让的名气不大,可他的儿子梅尧臣却是个了得的人物,是个以诗盖世的大腕儿,当时的文豪欧阳修都自叹弗如。官修的《宋史》记载称:“宋兴以诗名家,为世所传,如尧臣盖少也。”可见,在当时,不论是民间还是官方,对梅氏这一子弟的评价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正如张廷玉说的,自宋以后,宣城梅家代有人出。明朝时,有与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契如金兰的梅鼎祚1548-1615),他的剧作《玉盒记》、《清泥莲花记》曾是梨园长演不衰的本本。和他同辈的梅膺祚是中国古代接触的文字学家,他独撰完成的《字汇》,是《康熙字典》问世前最完备、最权威的大字典。到了清朝,以梅文鼎为首的梅氏家族在数学、天文历法等方面的研究,绝世超伦,人才济济,这是上自皇帝卿相、下迄黎民百姓一致公认的。
  据梅铁山先生统计,自明朝中叶以后,梅氏家族先后出进士27人(其中武进士3人),举人41人(其中武举人9人),贡生44人。在官场,曾有9人为朝廷名臣,荐辟(被朝廷破格召用)8人,府、州、县一级的官员共37人。在学术界,在历史上留下著作的有100多人,刊行于世的著作230多种,其中被朝廷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收入的达125种。台湾学者张其昀先是呢个说:“宣城梅氏是中国族姓中实为最光荣者之一。”对于这样的评价,梅氏家族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不走仕途学历法

    1633年,梅文鼎出生在宣城市西南黄渡乡的伏村。梅家向来书香门第,所以梅文鼎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读书学习。梅文鼎共兄弟四人,梅文鼎为长。从他们的名字文鼎、文鼐、文鼒、文鼏看,长辈们是希望这群孩子将来能文质彬彬,才华横溢。梅文鼎确实天赋很高,他“九岁熟五经,通史事”,被当地人成为“神童”。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为儒家最主要的经典,也是封建年代历朝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之所以让儿子早早地接触这些内容,表明父亲非常希望梅文鼎将来能走科举入仕的道路,但恰恰儿子们在这条路上走得太艰难了。梅文鼎在15岁时被补为博士弟子员,即仅能进地方官学的生员,此后再也没有考取过什么功名。他20岁时结婚,接着祖父与父亲相继去世,在既要养儿育女,又要守孝的日子里,梅文鼎就再也没有时间去忙于举业了。
  据家谱记载,梅文鼎“性至孝”,在他祖父和父亲患病期间,他时刻侍奉在侧,衣不解带,随叫随到。居丧期间,他严格按照古代礼法,守墓扫洒,从没有丝毫懈怠。当时,梅氏弟兄已经分家析产,作为兄长,所有族中“公事”,都由他这个“族长”出面应接。在这种情况下,再致力于举业,也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
  最重要的,可能与父亲的志趣有关——他父亲梅士昌,是明末的一名诸生,明朝灭亡后,梅士昌归乡隐居,埋头于学术研究,尤其致力于《易经》的研究。梅文鼎很早就接触《易经》,对易学神秘的数学排列产生浓厚兴趣。
  从梅文鼎往年的回忆中,我们发现他后来成为一名杰出的天文历算专家,与他幼时读私塾的先生罗王宾有关。
  罗王宾是被梅家请到家塾“文峰书院”教书的先生,晚上就住在塾中。孩子们放学回家了,梅文鼎还常常在书院门口徜徉,先生很喜欢这个灵气十足的学生。夜幕下,伏村的村民们经常看见罗王宾先生领着梅文鼎在村边散步。
  先生不教学生看书习字,而在野外溜达,这成何体统?事实不然。罗王宾先生经常指着缀在天幕上的列星列宿,告诉梅文鼎这些星宿的名称、位置及四季变化情况。梅文鼎从先生的说教中明白了:这些看似亘古不变的星宿,原来也是有规律地变化的。至于这个变化规律到底是什么样的,罗王宾还会自己制作天文仪器,模仿天象,直接地模拟给梅文鼎看,直看得梅文鼎专注入迷,废寝忘食。但由于家中不断出现生老病死等一系列大事,梅文鼎对天体历象无暇深究。
  然而,罗王宾先生所描绘的神秘天象,已强烈吸引了梅文鼎。给梅文鼎以指点的另一位“高人”,就是其同乡老师倪观湖。
  倪观湖是典型的明代遗民。他满腹经纶,却一身隐士道服。接受梅文鼎求教时,倪观湖先生是须髯飘飘、鹤发童颜的老者了。他教给梅文鼎的,主要是日月交食现象、原理及计算方法。同时向倪观湖先生学习天文历法的还有梅文鼎的两个弟弟:梅文鼒、梅文鼏。兄弟仨白天向老人请教学习,晚上则相互讨论、切磋,并将讨论结果写成《历学骈枝》。书成后,交给先生看,倪观湖先生连连点头,称梅氏三兄弟大有“青出于蓝”之势。
  得到倪观湖老人的赞许,梅文鼎致力于学习历法的志向更加坚定了。
  因为历法研究与数学关系紧密,所以梅文鼎在学历的同时,又必然要倾注精力来研究算学,而且,他在算学领域内也取得了突出成就。他在39岁时,就已经有算学专著《筹算》、《方程论》等,油漆是《方程论》,在当时是汇通中西的好著作,得到当时著名数学家潘耒的赏识,苦于没有铜板,一直无法刻印。15年后,福建嘉鱼县县令李鼎征听说了这部书,赞助刊刻,这使梅文鼎感到很高兴。自此之后,梅文鼎与李家结下了良好的关系,这种关系,给梅氏家族的生活与学术带来了巨大影响。

 布衣结交卿相

  嘉鱼县县令李鼎征有个哥哥,名叫李光地,是个了得的人物。李光地(1642-1718),泉州安溪人。他的父亲是个将军。李光地是康熙九年(1670)进士,从此跻身翰林,虽然屡遭同僚弹劾,但最终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他因为政绩显著,康熙皇帝曾先后三次授匾给他,是康熙南巡时重要的身边侍臣。他从康熙三十七年(1698)被任命为直隶巡抚开始,一直是康熙皇帝很器重的大臣,与康熙“情虽君臣”,但“义同兄弟”。
  李光地虽身居要位,但对自然科学十分感兴趣,而且在算学和天文历法领域都有相当深的造诣。这可能与当时传教士学术风靡一时以及康熙皇帝痴迷于自然科学有关。他弟弟出资为梅文鼎刻印《方程论》的事,他不可能不知道。就在他弟弟为梅文鼎刻印《方程论》的一年后,梅文鼎应主修《明史》官员的邀请,北上京城,参与修订《明史》中的“历志”部分。
  梅文鼎到京后,受到李光地地热情接待,让梅文鼎就住在他家。这使梅文鼎感激不已,这倒并不是因为李光地是个大官,而是因为有很多当时一流的科学家经常出入相府,这使梅文鼎也有了交流的机会。梅文鼎以极厚地学说功底,参引历史上有记载地72家历书,检校得失,指出了《明史·历志》稿本中的多种谬误,使得编纂者低首心折,大为震惊。一些士大夫将自己的子弟送到李府,拜梅文鼎为师。李府一时门庭若市。
  由于登门求教的人太多,李光地建议梅文鼎写一些有关历算和算学方面普及型的读物,使一般读者看了就能“入得门津”。梅文鼎觉得有道理,就先写了一本《历学疑问》,由李光地作序,刊行于世。校完“历志”,梅文鼎就回到宣城。
    
康熙四十一年(1702)2月,康熙皇帝邀请部分传教士给他讲课,李光地等汉人知识分子官员也应邀参加。讲课结束厚,康熙皇帝给李光地两部书,一本是《几何原本》,一本是《算法原本》。这两本都是传教士的书,李光地虽然也研究算学,但还不能完全看懂。可皇帝“赐”的书,李光地并不敢怠慢,就写信给江南的梅文鼎,请他北上,一来可以求教,二来是想请他教一教自己的儿孙。
    
梅文鼎接信后也很高兴,因为他知道李府俨然是个学术交流中心,于是他带着他的弟弟梅文鼏、儿子梅以燕和孙子梅瑴成一同来到李光地府上。因为梅家祖孙三代的光临,致使李府门前再次成为当时国内一流学者的聚集之地。应李光地的请求,梅瑴成亲自为李光地的儿子李世得演绎算学问题。
  当年10月,康熙皇帝巡视黄河到达德州,时任顺天巡抚的李光地护驾随行。一日晚,公牍完毕,康熙叫群臣献书来看。可能是疲于行走、应答皇上的提问,大家都带书,只有李光地带了一部梅文鼎写的《历学疑问》,于是呈交皇上,说不知皇上是否感兴趣。康熙说:“朕多年来一直关注历学,尤其是汉人杨光先与传教士打的那场历法官司,促使朕深究历学,否则,是无法作出是非判断的。把书拿上来,叫朕看看。”
  第二天,康熙见到李光地时说:“昨天你送来的那本书,对历学叙述比较细致,对史上各家历学的评价也比较公正。作者深入浅出,用功颇深,是一部不错的历学书。朕准备带回宫中,仔细阅读。”李光地听了,打心眼里佩服康熙,赶紧说:“圣上英明!敢请御笔批驳,将书中瑕疵一一指明,让草野小民明白迷津,有所裁取,也可使臣得以知晓。这可是万幸之事啊!”康熙点头允可。
  《历学疑问》被康熙拿走后,一直没有回音,李光地当然也不便提这事。第二年1703春天,康熙皇帝第四次南巡,李光地照旧在鞍前马后服务。
  一天晚上,李光地已准备休息了。突然,有人来到船上,原来是康熙皇帝派来的,说皇上有事找。李光地诚惶诚恐地来到行辕驻跸,撩衣磕头。只见康熙皇帝拿出《历学疑问》一书,说:“《历学疑问》一书已看完。”李光地心头一阵轻松,赶忙说:“敢问这书的毛病何在?”康熙说:“没甚毛病,只是书中没有历学的算法。”
  李光地接过书,只见书上御笔圈圈点点。康熙所说的“美中不足”,事实上也是客观的,因为梅文鼎交给李光地这部书时,考虑是“普及本”,于是“算法”部分没有写进去。
  170310月,康熙皇帝西巡,李光地随从左右,时刻备问。康熙问:“社稷之治,应网罗各种人才。今除了任上各位,你知道还有没有隐士?”李光地思忖再三,说:“人才早已尽入圣上囊中。但就臣所知,还有三人可以算得‘人才’,一是关中的李颙,二是河南的张沐,三是江南的梅文鼎。”
  当康熙驻跸西安后,就立即派人去请这三位“隐士”。关中李颙精通理学,人称“海内大儒”。当时他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无法应诏前来。康熙皇帝特意派人送给他匾额一方,以示优宠;河南张沐是清朝有名的循吏,当时已经去世;梅文鼎远在江南,也无法应诏,但梅文鼎的大名,无疑是让康熙皇帝牢牢地记住了。

 草民三次见天子

    1705年,康熙皇帝组织的龙舟队浩浩荡荡,进行第五次南巡。当船队到达江南境地时,康熙问李光地:“你前年不是说梅文鼎在江南吗?可否叫他来一见?”李光地一愣,因为梅文鼎已留在他的府上好几年了。他回答说:“此人现在正在臣的官署教授生徒呢。”康熙皇帝有点纳闷:这李光地日夜的公干已不少了,莫非还有与朕同样的志趣,竟然将一个研究自然科学的“隐士”引进家?他告诉李光地:“等朕回宫时,你领他一道来。朕要见见这个‘隐士’。”天子要求面见一个草野小民!李光地一边点头,一边在心里叫着“英明”。

    康熙皇帝一行从南到北驯狩一通,到了阳春天气,长长的龙舟队已行至山东境内。四月十九日,龙舟泊在临清码头。当晚,康熙将一切公牍处理完毕后,李光地早派人叫来梅文鼎,并亲自下船,将年已72岁的梅文鼎搀扶上了龙舟。

    见了康熙,梅文鼎连忙下跪。当康熙看见梅文鼎已白发苍苍,且在慌乱中略显病态时,顿生怜悯之心,连忙吩咐侍奉在侧的小黄门上前将梅文鼎搀起来。又搬来桌几,叫梅文鼎坐下对话。梅文鼎不愿坐,也不敢坐,但恭敬不如从命,梅文鼎最终还是坐下了。

    一对君臣,从几何谈到律吕,由历算谈到算学,天子不时提问,臣子从容应对。不知不觉,时过子夜。小黄门为康熙端来夜宵,康熙吩咐厨子特意为梅文鼎老人也做上一份,梅文鼎感激不已。

    临了,康熙皇帝亲自为梅文鼎书写了扇幅。到底写了些什么内容,现在已无法知道。

    梅文鼎走后,康熙皇帝对李光地说:“历象算法,如今已很少有人知道。像梅文鼎这样的人才实在太少了!他确实是个风雅的隐士,只可惜他也已经老了。”接着,康熙皇帝嘱咐李光地:将梅文鼎留下,有时间再面见。

此后的两天,长长的龙舟船队后面系着一只小船,这是李光地特意为梅文鼎安排的。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康熙皇帝连续两个夜晚接见了梅文鼎。往日只可作遥想的天子龙颜,如今近在咫尺,甚至连皇帝呼吸的气息都能感触到,这使梅文鼎深受感动。梅文鼎深厚的历学、算学修养,也使康熙皇帝更加肃然起敬,信笔送给他“积学参微”四个大字,使梅文鼎的荣耀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临别时,康熙皇帝见梅文鼎站起身后,叫他稍微站立一会儿,定一定神,轻轻挪一挪步子,然后再指令小黄门点燃灯烛,扶着他离去。

    每次拿着皇帝赐给的墨宝,梅文鼎都感动不已,他也诚惶诚恐地将在自己用心血撰就的《三角法举要》呈送给皇上。

    二十四日临晚,龙舟船队在天津大运河的杨村口泊岸,梅文鼎和众大臣都纷纷登岸。这时,太子胤礽出来转达康熙的圣旨,叫在场的大臣即兴赋诗。当时,天色已黑,很多大臣又没有带纸和笔,因此都无法作诗。只有李光地、督学杨名时、天津道蒋陈锡和梅文鼎四人拿出了纸和笔。

    体弱年迈的梅文鼎挽起衣袖,伏下身体,准备写诗。这时,康熙皇帝走了出来,他见烛光下的梅文鼎显得格外清癯,就叫一个小黄门特意为梅文鼎支起一张桌几,另一个小黄门将灯烛高高擎起,为梅文鼎照明。

帝德同天乘景运,波臣效顺尽安流。

河淮底定千秋绩,江海澄清万里舟。

排决经营归庙算,平成勋业起歌讴。

輓输无阻耕夫乐,从此长纾宵旰忧。

    诗中竭力为康熙皇帝歌功颂德——在那种场合,作为平民布衣,受到如此殊荣,写出这种“颂歌”,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回到李光地府上之后,梅文鼎因为与其他学者的交流和抄书,在李府继续逗留了一年多。直到1706年天暖6),梅文鼎才回到老家宣城。

朝廷特赐的主编

    与梅文鼎同时的,还有一位重要的数学家,名叫陈厚耀(1648-1722)。他是江苏泰州人,也是由李光地的推荐,屡次受到康熙皇帝的接见。可以说,是他建议康熙组织的一项科研学术活动,改变了梅文鼎孙子梅瑴成的命运。

    康熙五十一年(1712),陈厚耀被康熙皇帝召见时,建议清政府组织人力,编辑历法、算学大型丛书,“以惠天下”。这一建议得到了康熙皇帝的支持。在召集人才时,陈厚耀向康熙皇帝推荐了梅文鼎的孙子梅瑴成。康熙皇帝对梅文鼎的这个孙子并不陌生,就允许调用梅瑴成,并赐给梅瑴成举人身份。

    这次的大型学术活动主要是编纂历学、律吕和算学三部丛书。据说三部丛书很快修竣,但康熙皇帝感到不满意,就亲自为编纂组提供参考书,要求重修。

    不久,陈厚耀回南方老家,丛书总裁的重任落到梅瑴成的肩上。三部丛书中首先修成的是《律吕正义》,这是一部乐律学丛书。书成后,康熙专门派人给在宣城的梅文鼎送去一部,请梅文鼎审读。同时,奖赏参修人员。梅瑴成被赐予进士身份。然后,又安排梅文鼎写信,左传大皇帝的旨意。康熙皇帝对梅瑴成说:“你爷爷留心律学多年,在这一方面造诣很深。可将《律吕正义》寄一部给他看看。如有错处,能指出来更好。”并嘱咐梅瑴成:“古代曾有‘都俞吁咈’的典故,对别人的意见表示同意,即说‘都’或‘俞’;如果不同意,则说‘吁’或‘咈’。现在,不说帝王臣僚之间,就是一般朋友之间,也只能听到‘都俞’之声,而再也难以听到‘吁咈’之谏了。这种现象不好,汝等应竭力避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学问才有长进。你要在信中表明朕的这番心意。”

    当梅文鼎收到皇帝特意派人送来的《律吕正义》和孙子梅瑴成的家信时,感激之情无以言表。面对皇帝的信任,他立即面朝北方,焚香遥拜,感谢皇帝的信任和对其孙儿梅瑴成的提携。

    此后,梅文鼎又游历了江浙福建一带。他在游历中,除了交流学术,就是抄书。他一辈子一共写了80多部历书和算书,树立了我国古代历学、算学领域研究的最高峰。89岁时,在宣城伏村病逝。

    康熙得知此讯后,特命江宁织造——《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父亲曹頫前往宣城,经营梅文鼎的丧葬之事。为什么要派曹頫来主持这件事,主要是曹頫作为工部官员,对丧葬一事的安排十分在行,也懂得风水之学。到如今,我们在宣城的柏枧山,仍然能看到由曹頫“奉旨营造”的墓碑。

    这座墓园占地约十余亩,呈莲花花瓣形状,墓前有一方池塘,当地人叫它“荷花塘”。墓冢高24米,圆墓直径12米,朝向东面。据当地人说,墓园内当年有石坊、祭台等,如今都已损毁,但散落在墓园附近可以看到的大型石等,依然能让今人感到此墓当年的恢弘之制。

    梅文鼎的一生,结交的人物中上有天子卿相,下有平民学者,但他从来没有一官半职,在科举之途上,可谓屡战屡败。笔者以为,梅文鼎在科举之途上的不幸,恰恰是我国古代科技事业之大幸——倘若梅文鼎走向仕途,中国、乃至世界上就少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官场上的官员有的是,而科技领域内的科学家却凤毛麟角。从这一角度说,我们还要为梅文鼎的科举不幸而庆幸。

           2008-12-23、24日连载《新安晚报》“厚重安徽”栏

 

博主链接:

梅文鼎
开放分类: 人物数学家      
数学家梅文鼎

 

梅文鼎(1633-1721),字定九,号勿庵,宣城市人。是清初著名的天文、数学家,为清代“历算第一名家”和“开山之祖”。梁启超说:“我国科学最昌明者,惟天文算法。至清而尤盛,凡治经者多兼通之,其开山之祖,则宣城梅文鼎也。"早年,随其父读《周易》,即喜观天象。27岁起,开始学习数学、历法,终身潜心学术。清初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对梅文鼎产生了巨大影响。一生博览群书,著述80余种。文鼎从小受家学熏陶,后从师学习天文历算知识,不仅能懂其历理,且能“发所以立法之故,补其遗缺”。他一生著述正多,绝大部分是天文、历算和数学著作。他之天文历算和数学著作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对古代历算的考证和补订,二是将西方新法结合中国历法融会一起的阐述;三是回答他人的疑问和授课的讲稿;四是对天文仪器的考察和说明;五是对古代方志中天文知识的研究。总计达66种。其数学著作达26种,冶中西数学于一炉,集古今中外之大成,总名之曰《中西算学通》。文鼎不仅是一位有杰出成就的自然科学家,而且能诗能文,他所写的序言、引言之类,落笔成趣,文采斐然,颇具文学欣赏价值。他既不泥古守旧,也不盲目崇拜,而是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他对难解之书,难释之义“必欲求得其论,往往至废寝忘食”。他到处搜集没无闻的古籍,“遇古人之旧说,虽片纸如扛鼎”。 梅文鼎是我国承前启后的杰出的天文、数学家,与英国的牛顿,日本的吴孝和同称为世界科学巨擘。
梅文鼎中西天文学的造诣都很深,天文学著作有40多种,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梅文鼎非常注重天象观测,创造了不少兼收中西方特色的天文仪器。他在这些方面的贡献,对当时和后世融会贯通中西方天文学具有很大作用。
梅文鼎最重要的贡献是在数学方面,他写了20多种数学著作。将中西方的数学进行了融会贯通,对清朝数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逝世之后,后人将其历法、数学著述汇为《梅氏丛书辑要》。诗文杂著则以《绩学堂文钞》、《绩学堂诗钞》刊行。
著作一览《明史历志拟稿》、《历学疑问》、《古今历法通考》、《平三角举要》、《弧三角举要》、《几何补编》、《堑堵测量》、《几何通解》、《环中黍尺》、《历学骈枝》、《勿庵历算书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