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中秋与四明史氏的渊源

标签:
中秋节十六四明宁波鄞县鄞州史氏家族族谱辈分史家码八行堂杂谈 |
分类: 原创 |
中秋佳节,收到很多亲朋好友的祝福短信,很是温馨,借此博文道声谢谢!
恭祝大家“千好百好万事好,月圆情圆人团圆”!
本博介绍一段四明(今宁波鄞州区)中秋节的故事,居然跟我们史家老祖宗有关。据清·康熙《鄞县志》记载:“端午之龙舟,八月十五之中秋,天下皆然,唯四明则以十六为中秋,以中秋竞渡相传,史越王母夫人以十六日生,故而是日为佳节,遂以龙舟娱其亲,俗因之不改,天时人事皆为相君(史浩)所移。”
宁波人八月十六过中秋节的习俗始于南宋丞相史浩,因为这天是史浩母亲的生日,孝顺儿子史浩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把家乡的中秋节往后推了一天,史浩之子史弥远也如法炮制,宁波人八月十六过中秋节的风俗由此而来。
http://s6/bmiddle/59ec93aan90ece4466f75&690南宋丞相史浩像
说起四明史氏,倒也可以说出很多光荣历史,相传史氏家族起源于周朝,发祥于汉朝,顶盛于宋朝,周朝太史史佚,子孙遂以官职“太史令”的史字为氏,史氏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汉朝史崇以辅佐汉光武帝复位有功,赐封溧阳侯,举家迁往溧阳,至三十世唯则从溧阳迁至四明,为四明史氏之祖先,史浩为其第六世子孙,南宋短短的一百五十年间,史氏家族六代人居然出现了父子同进士、兄弟同进士、三代同宰相的盛况,至今宁波民间仍有“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五尚书、七十二进士”、“满朝文武,半出史家”的民谚流传,(三宰相——史浩、史弥远,史嵩之,祖孙三代为相,五尚书—史弥坚-兵部、史宅之-户部、史岩之-吏部、史宇之-工部、史宣之-兵部)。
史浩出任丞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议为岳飞平反,孝宗同意了他的建议,将岳飞改葬于栖霞岭。还有两件事情也是值得推重的:一是竭力举荐人才,即使是反对他的人,只要有才,他一样举荐,如朱熹、杨简、陆九渊、叶适、张浚、张涛、辛次膺、周葵、王十朋等都是在史浩的举荐下得到重用的;二是著书立说,著有《尚书讲义》、《周官讲义》、《仙源类谱》、《鄮峰真隐漫录》等。
史浩一家早年居住在东钱湖,后迁到月湖东岸的菊花洲。
至今史氏家族在宁波留下诸多遗迹,位于宁波东南郊的东钱湖景区的南宋石刻公园中的石刻群堪称国家瑰宝,中国历代的石刻造像精品一般都集中在皇家陵园和佛教石窟,但是南宋却是例外,因为偏安江南的南宋帝王渴望北归祖坟,所以在绍兴的皇陵十分简朴,没有石刻倚仗,成为中国帝王陵寝石刻史的一大缺失,所以作为南宋第一望族的东钱湖史氏墓道石刻的发现,填补了这个空白。在东钱湖四周的南宋史氏墓葬群中有包括史浩、史弥远、史守之等近百座史家墓葬,时间从10世纪之初到13世纪,长达300年左右。现在在东钱湖的周边已经发现了50多座墓穴,墓道长从几十米到近百米,依山而上,宽3米左右;两旁相对竖立石翁仲、石马、石虎、石羊、牌坊等。东钱湖南宋石刻群保存之完好、分布之集中,做工之精美,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在中国石刻艺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2001年,东钱湖南宋石刻群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南宋时期规模最大、雕刻最精的墓道石刻遗存,在我国尚属唯一,东钱湖也被郭沫若誉为“西子风光,太湖气魄”。
http://s5/middle/59ec93aan90ecfea255c4&690
http://s6/middle/59ec93aan90eced3cf125&690
http://s7/middle/59ec93aan90ecf87bd4e6&690
http://s3/middle/59ec93aan90ecf4bc06e2&690
http://s4/middle/59ec93aan90eced643943&690
http://s4/middle/59ec93aan90ecf806c403&690
http://s4/middle/59ec93aan90ecf8cf53d3&690
http://s4/middle/59ec93aan90ecfbd63933&690
http://s6/middle/59ec93aan90ecedb4e4b5&690
月湖周边,史氏也留下了很多遗迹,菊花洲、宝奎阁、花果园庙、芳草洲上的碧沚楼等都与史氏有密切的关系。全祖望曾经在《甬上望族表》中叹道:“城中西湖(月湖)之十洲,归史氏者,皆十七焉。”
读小学前住在上海阿爷(祖父)阿娘(祖母)家,记得家里很多上了年纪的亲戚都是说宁波话的,我至今还记得阿爷14岁带了两个弟弟孤身来上海学生意的故事,当年阿爷就是来自于宁波鄞县的史家码村,史家码村地处宁波市东南、鄞县大道以南,现有户籍人口351户848人。目前该村的书记为史佩林、文书史佩年皆为我同辈族人。
村中家族祠堂“八行堂”如今仍然保存,“八行”即四明史氏第四代史诏,由于身体力行奉行“孝友、睦姻、任恤、中和”垂训,获得宋徽宗诏书,封为“八行先生”,这座祠堂是浙东四明史氏规模最大、建筑最华丽的宗祠,祠堂中的戏台也不同凡响。史氏宗祠由四面高墙围护的二进二厢二明堂一戏台组成。东墙兼作隐壁,高达6米,宽20米,刻“崇墉兀峙”四字。正对戏台的祖堂,高大宽敞,悬有四明史氏历祖的画像和十余块匾额,如“越国名宗”、“众泽延绵”,气氛庄严而热烈,还有“一门三宰相辅弼江山,四世二封王理政安邦”等柱联,众多的匾额柱联都与四明史氏的荣耀史迹有关。从金碧辉煌的仪门进入中庭,宽敞的明堂中心,一座歇山式亭顶下的古戏台宽5米,深5.1米,高1.7米,三面围“一根藤”美人靠栏杆,石柱上部饰有朱金木雕倒挂狮,下部方型柱础雕刻精巧。石柱上刻着费人深思的戏台联:“莫作等闲观在彼在己设身处地,每当休暇日即此即可论世知人”。挂在戏台内外的金字匾额刻“视其所以”、“五世衍芳”。
http://s3/middle/59ec93aan90ed2248eb82&690
http://s4/middle/59ec93aan90ed0d228db3&690
http://s6/middle/59ec93aan90ed14ee9c95&690
http://s4/middle/59ec93aan90ed13a0deb3&690
http://s3/middle/59ec93aan74e48321a4d2&690
http://s3/middle/59ec93aan90ed0e1ea632&690
http://s5/middle/59ec93aan90ed0f54edf4&690
http://s5/middle/59ec93aan90ed15b09db4&690
http://s6/middle/59ec93aan90ed187f9c45&690
http://s3/middle/59ec93aan90ed1f39ee02&690
2005年12月,苏州航道管理处原总工程师史济恩专程送我一本《四明史氏钱堰一脉家谱续编》(复印件),读来也蛮有意思,根据《史氏宗谱》(清咸丰四年
1854
中秋佳节,追寻先人的足迹,缅怀祖先的功德,也算是对自己人生的一次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