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曲黄河十八湾之(六)金声玉振拉魂腔

(2021-03-22 14:44:21)

九曲黄河十八湾之(六)

金声玉振拉魂腔

文/卷风

九曲黄河十八湾之(六)金声玉振拉魂腔

柳琴戏剧照

在徐州市区故黄河南岸,以坝子街桥为中心,顺着黄河沿儿一溜集聚了一群又一群人,这些人多数是中老年人群体,他们在这里休闲娱乐,尤其夏天的时候,这些老年人就会搬上一个马扎子小凳,在故黄河南岸的绿茵里乘凉休闲聊天,黄河沿儿这里吸引他们的不仅是浓荫如盖好乘凉的大树,还有名闻遐迩令人百听不厌、欲罢不能的拉魂腔。

拉魂腔,清朝末年产生于山东省枣庄、临沂一带,因用柳叶琴伴奏,也称“柳琴书”,1953年正式定名启用“柳琴戏”。主要来源于鲁南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清代道光至咸丰年间兴起,即1820至1860年前后,距今200年历史,又称“拉后腔”或“拉呼腔”等,1953年,徐州市柳琴剧团成立,该剧的名称定名为柳琴戏。

据一位李姓老师考证,拉魂腔起源于山东鲁南地区,鲁南地区说法过于笼统,是一种泛指,到底这个“鲁南地区”在哪里呢?据他考证,拉魂腔这种曲艺形式发端于鲁南与苏北接壤地区的京杭大运河畔,再具体一点的说,拉魂腔起源于伊泇河附近的一部分村庄,伊家河的上游西联微山湖畔的山东省微山县韩庄镇,到伊家河下游的山东省台儿庄区境内,拉魂腔就肇始于韩庄镇到中华水城台儿庄之间的运河带上。苏北鲁南接壤地区的运河带上,包括现今的利国镇(隶属江苏徐州市铜山区)、江庄镇(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张山子镇(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隶属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其中现属江苏省利国镇境内的村庄有历湾村、蔡山村、马园、万庄村、郝家等,其中位于泇河套的村庄有属山东境内颜庄、毛官庄、武宅子以及“四大名山”等村庄。据这位李姓老师考证的结论,最初的拉魂腔起源于明朝初年的山西大移民时代,徐州是一座移民城市,好多老一辈的徐州人都是从山西迁来的移民,山西当地人民古朴豪放,当地的曲艺形式具有西北黄土高原的豪放,唱腔高昂,声若洪钟,山西人的大嗓门唱腔与鲁南民间小调、俚曲、民歌等接触融合贯通,就形成了现代拉魂腔的雏形,拉魂腔真正起源于山东省滕县到微山湖边的韩庄利国镇(属山东老峄县)、微山湖至台儿庄地区之间的伊泇河、山东兰陵至台儿庄之间这样一个三角形地带。拉魂腔就是从伊泇河附近的小村庄流唱传播开去的。伊泇河后来又称为伊家河。

随着运河沿线船户和渔民的不断迁徙,拉魂腔这种新奇的曲艺形式不断扩散,传到安徽境内,在宿州以南宿迁泗阳洪泽湖一带改叫泗州戏,传到皖北改称淮海戏,在蚌埠以北徐州以南的广大地区也叫淮海戏。拉魂腔由鲁南苏北的运河沿线扩展到了整个淮海地区,扩展到了皖北豫东,成为家喻户晓名符其实的“淮海戏”。

九曲黄河十八湾之(六)金声玉振拉魂腔

笔者对于柳琴戏的印象较为深刻,少时,家里买了一台电唱机,是把唱片放在唱片机上播放的一种音乐设备,我最常听的柳琴戏就是脍炙人口的《喝面叶》《张郎休妻》等传统柳琴戏,其中像《喝面叶》的唱词:

“大路上走来了我陈士铎,

赶会赶了个三天多……

想起东乡的那台戏噢,

赵子龙大战长坂坡……

赌博场上带几盒,带几盒呐,

一吊五,三吊多,

疼得我士铎直跺脚呐哎嗨哟…”

至今记忆犹新,那时我是一个半大小子,常常跟着唱机里的演员的唱腔,有板有眼地模仿哼唱着。

转眼间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开始在徐州市区工作生活。没事的时候,我常常去古黄河边那边游玩。在坝子街桥西行不远,远远看见几群人围成几堆,每一群人都围绕一个戏班子。这些戏台班子有唱豫剧的,有唱鲁剧的,有唱京剧的,但听众最多、唱得最多的剧种还要数徐州的柳琴戏。那些退了休赋闲在家的老头老太太们,每天都会搬一个小马扎子围坐在一起,专心致志地聆听班主或主唱唱戏,班主或主角非常卖力,不卖力不行啊,那些年适逢流行下岗,曲艺剧团面临着解散,好多唱歌唱戏的都自谋出路,于是一些频临闭门谢客的戏班子,就觅到故黄河沿儿这片天然场地,那里露天空旷,再加上黄河沿儿那里是一个纳凉休闲的好去处,戏台班子就选在这里献唱,最多时有五六家戏班子在此唱堂会,那个时候我最喜欢的还是站在场子的外围站在空地上听拉魂腔,坐着的都是中老年人,我是唯一一个站在场外站着听戏的青年,虽然唱词记不住,但也能算听得懂,咿咿哇哇,嗡嗡啊啊,韵律及乐器的敲打之声,极是能引起听觉的享受,抑扬顿挫,时而激越,时而婉转,腔中带情,唱中带述,悲中含情,着实拉人魂魄。后来我渐渐知道,那些戏班子有的是从江苏柳琴剧团过来的。

徐州市柳琴剧团成立于1953年,初定名为柳琴戏,1954年,华东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被专家学者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再后来,聆听了原徐州市文化局吴敢局长关于建国后徐州柳琴戏史的来龙去脉,普及了徐州柳琴戏的历史。1956年12月5日—20日,徐州专区和徐州市联合举行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观摩演出大会有梆子戏、柳琴戏、京剧、四平调、淮海戏、折子戏等6个剧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徐州地区召开的第一次戏剧盛会,一时万人空巷,满城争说名剧名角。

早在1954年9月25日,华东地区戏曲观摩大会上,徐州携柳琴戏中的经典曲目,如《喝面叶》《拦马》《芈建游宫》等展演,著名柳琴戏演员厉仁清先生荣获演员一等奖,《喝面叶》也被上海唱片社录音并灌制唱片在全国发行,从此徐州柳琴戏声名大振,徐州柳琴戏风靡全国。

2004年,江苏柳琴剧团青年演员王晓红,斩获第二十二届中国喜剧梅花奖。流行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柳琴戏、淮海戏、泗州戏,过去统称为“拉魂腔”,属于同一声腔,但是由于行政区域的划分而有了不同的称谓,也正因为这个原因,造成了该剧布局分散,兄弟剧团之间艺术交流不畅,剥弱了其应有的影响力,致使这一剧种一直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扶植。

九曲黄河十八湾之(六)金声玉振拉魂腔

现代柳琴戏《大燕和小燕》剧照

黄河沿儿的戏班子每日卖力倾情演唱,每当一段落唱完,也正是听众意犹未尽之时,如同刘兰芳的评书说到“且听下回分解”的时候,突然打住暂停不唱了,班主或者主角就会拿起一顶帽子,走向观众中的老头老太太们求打赏钱,尤其将帽子递向坐在前排的资深票友,那些资深戏友觉得唱的不错,就会往帽子里多扔几个钱,班主把帽子向众人挨个了一圈,又开始新一轮倾情献唱,因为收到了赏钱唱的愈发卖力。这时候班主或者主唱就会向前排的资深票友续茶,提起热水壶给他们的茶杯加了点热水,嘴里热情地喊着“大爷您用茶,大爷您慢用!”又是递烟又是倒茶,极尽热情。不热情不行啊,这里的“大爷大姨们,都是他们的衣食父母,走一次穴,全靠这些大爷大姨们的捧场,所以得把这些“大爷”们“大姨”们伺候好了。

流行于徐淮地区的柳琴戏,旧称“拉魂腔”,“轴鼓子”、“小戏子”,形成于明末清初,是徐淮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本土剧种,清朝乾隆年间,柳琴戏再次吸纳了徐淮地区的花鼓、道情、俚曲、民歌的表演,唱腔艺术和其他戏曲的表演形式,柳琴戏日臻成熟。

拉魂腔最初只能在农村摞地摊或于广场搭台演唱,后逐步走进城里,进入剧院演唱,下里巴人转变为阳春白雪,由小台面终于走进了大雅之堂。

九曲黄河十八湾之(六)金声玉振拉魂腔

山东省枣庄柳琴剧团演出海报

柳琴戏的唱腔,曲调优美动听,表演质朴幽默,声腔缠绵激昂,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女腔,腔尾常有上行七度大跳的拉腔,独具听觉魅力,闻之魂牵梦绕,因此柳琴戏又被人们称为“拉魂腔”。“拉魂腔”已入选国家非遗保护项目,许多剧目《喝面叶》《张郎与丁香》等至今脍炙人口,风靡全国,久演不衰,百听不厌,“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流行于徐淮地区的这一民谣,一语道尽了人们对“拉魂腔”的酷爱程度,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但牵人魂魄让人欲罢不能的“拉魂腔”不能不听,果真一天不听拉魂腔,那魂儿也许就被抽走了。

2021.03.20卷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