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店现在是淄博市政府驻地,是淄博市中心城区。历史上,张店曾隶属桓台县建制,而桓台历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与张店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桓台当地流传的“王半朝,不如耿家一根毛”中的桓台耿氏家族即是其一。
前不久浏览网页,曾浏览过一篇《旧张店村的耿氏官宦》。文章虽然介绍了与张店相关的三位耿氏名人,内容除去县志的记载外略显单薄。查阅“县志”,涉及到的耿氏族人数量相当多,其“族谱”有“传记”的则更多。参阅网上的文章,依据〈桓台耿氏世谱〉,以原文涉及的三位耿姓族人事迹加以补充。
清朝嘉庆至道光(公元1796—1850)年间,张店村的望族主要有四大家,分别是耿、赵、王、张,其中人口最多、势力最大的当属耿家。清宣统(公元1909—1911)年间,又有一位名叫耿新甫的,担任桓台县南八约约长,据说势力也不小。其次是赵家,据说在清朝末年,赵家出了个秀才叫赵竹庵,挺有名望;还有一位中医叫赵新芝,医术也很高,为村人称道。
“七七事变”前,张店仍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小镇,老人们常说:“三里姚沟五里镇,二里张店不用问。”当时,全村的住户约七八百,人口约四千,多数务农,少数经商,也有经商兼务农的,全村只有七八家马车店和几家小商店。
张店街里有一条由东向西、常年涓涓流淌的小溪,它是猪龙河的东支,发源于沣水村北的护城河,向北经城东村、张赵村、刘家村、洪沟村,穿越张店东西大街(即今美食街)后,汇入猪龙河。这条小溪被称作耿家的“风脉(脉水)河”。当时,耿家有人在外地做高官,既有进士,又有举人。家中的三兄弟便在张店大街各自修建起样式相仿的三座大门,人称“三户大门”。耿家广有田产,今沣水镇的城东村便是当年耿家的一处庄园,村西北(今淄博人民公园南部)便是早年的“耿家墓田(坟茔)”。
经查阅民国22年《重修新城县志》,在清朝嘉庆至道光年间,耿家至少有祖孙三代3个人物是可以确认的。一是耿肇堂,二是耿维祜(hù),三是耿曰恂:
“耿肇堂,字仲生,一字明庭,邑庠(xiáng)生,寿九十余岁。”
《耿氏世谱》(209页)有《诰封资政大夫庠生明庭公传》:“公讳肇堂,字明庭,碌臣,太封公之子也。事亲笃孝,立志不凡,始家贫,读书最刻苦。弱冠入邑庠后应乡试,荐而不售,名腾塾序设教省垣,教子祜成进士。既宝贵,树德于乡,推恩于宗族,不修旧怨,不忘穷困,富而不骄,贵而不挟,崇俭黜奢,不改儒素,由困而享,始终一致。有子七人,孙十六人,曾孙二十三人,元孙二人。亲见七代五世同堂。有御赐“七葉衍祥”匾额,享年九十三岁。”
“耿维祜,字对于,号显亭,(耿)肇堂三子。嘉庆壬戌(公元1802)进士,签发浙江,历官宣中、石门等县,南安、南昌等府,江西粮道,两广运使,荐至粤省皋司,所至兴利除弊,庶政具举,尤善折狱摘奸发伏,平反大狱极多。杜粮船沿途洒卖之弊,陈盐斤加价之不可,皆其政绩卓著。后膺计荐当入都,以疾卒于官。”“在张店西北葬广东按察使耿维祜,即耿廉访墓。”其后,耿维祜以侄(耿)曰忱封奉政大夫。
《耿氏世谱》(224页)有《廉访显亭公传》:“公讳维祜,字对于,号显亭。先世为山西绛州望族,前明讳安者始由诸城迁居新邑,四世后代有显宦,政绩俱载县志。曾祖讳思永,太学生;祖讳宗何,俱赠如公官。考讳肇堂,邑诸生,加二品封公。负质凝重,读书过目辄不忘,虽贫甚,力学弥笃。未弱冠入邑庠,嘉兴沈向斋先生主讲泺源书院,一见识为伟器,旋中乾隆壬子副车,嘉庆辛酉壬戌联捷成进士,即用知县,乙丑补浙江宣平令,循循抚字,有儒者风。庚午调石门。石邑民情刁健,常抗延国课,前官积亏累钜万以致视为畏途。公到任,俭以持已。未二载,库亏一清。久之,政清而民和。及升任,绅民绘语溪送别图以志去恩。宣宗成皇帝御极,知公清勤干练,特授江苏邳州知州。未赴任,擢江西南安府知府。盖异数也。道光二年壬子,又调抚州抚,统辖六邑,地广而民笛,素称难治。公整躬率属,推诚布化,积弊尽革,而尤慎折狱。公之宰宣平也,按事摘伏,人莫能欺。逾年而囹圄虚。其在石门,访获积年逃犯田螺、阿三,一讯而服,合邑惊叹。至是,廉访史荔园先生特札赴省审办要案,即以是年奏调南昌。南昌首郡最繁剧,俗又好健讼,动多株连,新旧案六百余起。公从容坐理,旬月内案无留牍。时丰城民朱中十谋毒多命一案疑窦甚伙,日久未结。公悉心研鞫,卒成信谳。三年癸未,值各省水灾,流民麋至,程月川抚军命设赈吴城。公以数万苍生嗷嗷待哺,一镇不便请移设省城复捐千余金以资接济,全活六万余人。是年冬,补扔江西粮道。公守南昌,时习知运丁装载私货等弊甚,有粜米置货至天津买补交仓者。公先事严禁粮艘,遂早抵通交卸后船多余米,计所获倍于常,货运丁莫不愧服。督运四城,屡为上宪所激赏。六年丙戌,补授广东盐运史。时正议盐斤加价事,公历陈不可,请大府入奏得免。又详察利弊,定章程十二条,刊为成式,曲中款要,商民称便,署按察使事,式矜式慎,大狱多所平反,会咈囒哂夷人在洋被闽人杀毙十三命一案,人犯解粤,拘系者数十人。公推輷得实,无枉无纵。又闻阿七者盗魁也,积年稽诛,为地方害。公设计密获,洋面肃然,每值秋狱,积牍盈几,平心裁决,盖求生不得,致死不忍,执笔沉思,夜深犹闻叹息声。而公之精力亦尽于三权臬篆中矣。十年庚寅,膺计荐以积劳致疾卒于官。卒之日,上官如失左右手。公长身玉立,孝友出于性生通籍后资政翁年已老,每岁遣人问起居不下十数次。盖常恐以远了为悲,又每念李太夫人不获禄养,言之辄泪下。兄弟七人皆以公禄得饶裕,推之笃族,层卹故戚必厚必均,而自奉则甚俭约,尤喜汲引后进,宰浙时五校乡闱,所得多知名士。粤东秀花雨书院,公捐廉傣优给膏火,亲写甲乙,谆谆以读书立品相激劝,多士奋兴桂文耀慮同伯其尤著也。公生于乾隆三十六年辛卯九月初五日戌时,卒于道光十年庚寅七月十三日戌时,寿六十岁,德配王夫人暨于夫人,子二,曰忱,附贡生,刑部郎中;曰恂,甲辰科举人,户部员外郎改江西南康府知府。孙士俊,已酉拔贡;士杰,廪贡,城武教谕;士倬,邑廪生;士倌,大学生;士伟,郡廪生;士贤,士僡,曾孙六人。
论曰:余闻诸先君公十二三时从资政翁读书乡中古寺地与般阳接壤,煤炭丛集,冬月不能为火,具常以倾筐置杂薪投足其中。先君以为太苦。资政翁曰:“无虑也,吾所望者惟此子耳。”又闻先兄曰:“道光五年公督运回南,便道省亲,时方溽暑,公惟衣旧葛袍一袭,饭不过二簋,依然儒素也。方公未达时安贫力学,不计有后日之通显,及其官三品也,衣食仍安淡泊,殆所谓国有道不变塞焉者,非耶。而居官之上结主知,下孚物望,亦从可见矣。先兄馆于公家凡四次,公之子侄皆受学,故于公行状曾执其役,余不能文,未足窥公之所蕴,然与公第五孙士伟摩举业三载,讲贯馀闲尝亲述公逸事,则虽未获见公之面,而嘉言懿行得诸行状外者犹多也。因为公立传附论如左以其后人。
邑举人张绎武撰”
“耿曰恂,字知圃,(耿)维祜次子,道光甲辰(公元1844)举人,选授南康府知府。是时,粤贼据金陵,攻九江,破武汉,南昌戒严,曰恂至,巡抚中丞,留治省防,多有擘(bò)画,南昌卒赖以安,以劳委署广信府知府,兼摄九江道,广信为江西省东南要郡,新创于兵,流亡载途,曰恂招抚噢煦,整治乡团,劝课农桑,废坠备修,民得复苏。后以母老告归,卒年七十有一。”“在张店西北葬九江道耿曰恂,即耿观察墓。”《耿氏世谱》(317页)载《通奉大夫九江道知圃公传》:
“耿君名曰恂,字知圃,山东新城县人,父维祜,嘉庆七年进士,仕至广东按察使,有政绩。君生而颖異秀擢翘峙不党,年十二即以诗名,有耦香书屋诗传诵于世。道光十年,按察公卒于官所,君偕伯兄万里迎榇而归,时年才十六耳。伺睨者易君少,指目百端,君慎邀调维,卒无毫发过差,以藏大事服阕,伯兄以刑部郎中供职京师,君独治家事。时母夫人春秋高又以孤弱遭族人龁齧耽耽交讧相为欺,要君一是遇以诚坦委屈弭饰以取亲欢,乃益以其间攻治书史,文词焕章名噪东郡。既而四荐不售,廼就职员外郎,司分户部河南行走中。道光甲辰科,本省乡试,咸丰三年选授南康府知府。是时,粤贼据伪都金陵,泝流回窜,攻九江,破之。武昌、汉阳再陷,南昌戒严,君至巡抚,陈公启迈留治省防,劝囤谷,埤城汭濠事办且备,又委管铸礟局捐资置二百觔铜礟四十尊。其后,南昌屡被攻围,卒屹然恃以完治者,君之力也。以劳委署广信府知府,兼摄九江道。广信为江省东南要郡,又新刳于兵流亡满野,君招抚噢煦民获挺苏,乃以古兵法整治乡团并劝耕田亩之芜废者,坠举备修期月大效,无何以母老自引罢归。自是家居奉母者十一年又十七年,为光绪十一年卒,年七十一。君器量宏阔,见义勇为,捐修新城试院费白金逾万两,不邀奖叙。为始祖培修茔域赎墓地建碑亭创立宗祠。造石桥四所,皆独立任之,不为赀费多寡顾虑,平生为人偿负劵絫絫厚尺许不一取酧。亲故望璺者尝数十家,而其性孝友诚至,迭膺家难处之晏然。盖尤人所至难能者也。子二,士伟,同治甲子科举人,现官四川巴县知县,大计卓異。士贤,郡廪生,传曰:闻君遭戚里之变,徙居荡业,卒以是称贤。是古之善处逆境者,往往生贤达子孙。以快塞人志若士伟者,文章宦业卓然能趾其先为世所希慕,岂非天之所以报君者哉。君之去广信也,继之者为沈文肃公,说者谓君无于前而沈随于后。呜呼,亦可以见君之略矣。
赐进士出身
诰授通奉大夫户部主事历任新疆布政司布政使古燕王树枏顿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