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chenyuanhong8
chenyuanhong8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58
  • 关注人气:2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伟大科学家麦克斯韦和杰出的德国物理学家赫兹,是被没

(2009-09-28 23:58:54)
标签:

杂谈

伟大科学家麦克斯韦和杰出的德国物理学家赫兹,是被没有科学发展观的封建阀学迫死的!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 1831--1879)

    麦克斯韦童年的欢乐是短暂的。他八岁那年,母亲患肺结核不幸去世。这种病在今天是不难治好的,但是在一个世纪以前的当时,却是不治之症。因为那时科技没有发展到今天的水平,故此没有特效药,一个人得了肺病,就等于判了死刑。和麦克斯韦同时代的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作者)三姊妹,贝尔的两个兄弟,都是因为患肺病夭折的。因此,科学发展极为必要,尤其是惟一能推动科学发展的创新科技。

  由于封建阀学畸形教育体制,导致学校的生活充满了科技创新的岐视和喧闹及戏剧性。麦克斯韦在10岁那年,进了爱丁堡中学。他是在学期中间插班的,第一天上课就受到全班的嘲笑。几个调皮学生看到这个新来的同伴怯生、腼腆,直向他扮鬼脸。当老师点名叫他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刚一开口很重的怪怪的乡土音就引起哄堂大笑,甚至连一位文质彬彬的女冷教师都忍不住笑出泪来。从此,老师就很少提问他了。更糟的是,当时学校的科技创新时髦歧视风气,老师也认为麦克斯韦是个古怪的孩子,冷落了他。使麦克斯韦很快成了班上一只名副其实的“丑小鸭”,处处被排挤,被讥笑,被欺侮,被孤立,甚至是衣服被人扯破,皮带不翼而飞,给麦克斯韦招来了许多屈辱。就这样,麦克斯韦眼泪汪汪,不愿向暴力屈服,在冷眼中度过了中学的最初时光。

    在自然科学史上,只有当某一种科学达到了高峰,才可能用数学表示成定律形式。这些定律不但能够解释已知的物理现象,而且还可以揭示出某些还没有发现的东西。正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预见了海王星一样,1862年,麦克斯韦在《论物理学的力线》中,预见了电磁波的存在。当时,麦克斯韦仅是一个31岁的青年人,这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一年。

    作为麦克斯韦最初的母校爱丁堡大学,当要聘请一个自然哲学教授。应选的一共有三个人,除麦克斯韦之外,另外两个是他在剑桥大学的同学,其中一个还是中学的同学。三个人里究竟应该取谁,当局决定通过考试来决定。要是论学问,麦克斯韦稳拿第一,但是比口才,尤其是“刷鞋”圆滑的科技创新腔调,他肯定是吃亏了。考试结果,麦克斯韦名列最后,连主考人对他的讲课能力都表示怀疑。当时一家爱丁堡杂志评论这件事,也很替他惋惜。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麦克斯韦没有被爱丁堡大学选中,自然是件憾事,但是他却因为这个转到了皇家学院,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

    拥有自主创新科技成果的麦克斯韦,既不符合没有科学发展观的封建阀学的扶持和资助的科技创新规定,又不属于社保和医保的范围。1879年是麦克斯韦生命的最后一年。这一年的春天来得很晚,也格外冷。他的健康明显恶化,但是他仍然举步为艰推广当时的创新科技,坚持不屈地宣传当时新科技的电磁理论。这时,他的讲座竟然只有两个听众。一个是美国来的研究生,另一个就是后来发明了电子管的弗莱明。这是一幕多么令人感叹的悲哀情景啊!空旷的阶梯教室里,只在头排坐着两个学生。麦克斯韦毅然夹着讲义,照样步履坚定地走上讲台,他面孔消瘦,目光闪烁,表情严肃而庄重。仿佛他不是在向两个听众,而是在向全世界解释自己的理论,向全世界宣告划时代的创新科技。

    1879年11月5日,麦克斯韦因病去世,终年只有49岁。物理学史上一颗可以同牛顿交相辉映的明星陨落了。他正当壮年就不幸夭折,这是非常可惜的。他的理论为近代科学技术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可是他的功绩,在他活着的时候却没有得到人们重视,尤其是不符合没有科学发展观的封建阀学的扶持和资助的科技创新规定。麦克斯韦的一生,是咤叱风云的一生,也是自我牺牲的一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科技救助人。这位科学巨匠生前的荣誉远远不及法拉第,直到他死后许多年,在赫兹证明了电磁波存在以后人们才意识到,并且公认他是“牛顿以后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物理学家”。

    然而,杰出的德国物理学家赫兹,所拥有的自主创新科技成果。同样,既不符合没有科学发展观的封建阀学的扶持和资助的科技创新规定,又不属于社保和医保的范围,导致只有37岁的赫兹就英年早逝。这又是科学上一次严重损失事件。

    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 1857--1894),德国物理学家,于1888年首先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对电磁学有很大的贡献,故频率的国际单位制单位赫兹以他的名字命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