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雪地里的小画家》课堂教学流程观课报告(远程研修)

(2011-12-06 10:38:01)
标签:

滨州市

观课

雪地里的小画家

教学目标

报告

教育

分类: 教研活动

《雪地里的小画家》课堂教学流程观课报告

滨州市滨城区滨北办事处北城实验小学  王利滨

 

我们都知道,教学目标既是一堂课要实现或达成的预期成果,又是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依据,只有明确目标,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而教学目标的确定又是基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教师对学生的解读来实现的。因此,对赵海珍老师执教的《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我主要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从教学目标、环节设计、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立足文本与学生实际,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赵海珍老师的教学设计,通过观课,通过与老师们三番五次的交流探讨,我真切地感受到,本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赵海珍老师深入分析文本和学生,并广泛吸收借鉴各位同仁的有效建议的结果,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做到了以学定教,实现了学习目标的达成。

【教材分析】

雪花,是冬天的小精灵,也是大自然送给万物生灵的一份厚礼。雪后的大地,真像一张洁白的画布。在这美景之中,一群“小画家”走来了。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在雪地里留下了不同的“作品”。哎呀!怎么没有青蛙?他还在睡大觉呢?

这就是《雪地里的小画家》给孩子们描述的画面。本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儿童诗,读起来琅琅上口。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运用形象的比喻,根据几种小动物踩在雪地上的脚印来介绍他们脚的形状特征,以生动活泼的儿歌语言讲述了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画画的事;后部分又用设问的形式,指出青蛙没有参加画画的原因,介绍青蛙要冬眠的知识。全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是新加入到小学阶段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参差不齐,不在同一起跑线。老师如果盲目地进行教学,可能会使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正因如此,赵老师在课前与学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立足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啦、梅、用、几、成、蛙、为、参、加、洞、睡”11个一类生字,会写“几、用”2个二类生字。认识两个偏旁"虫、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许多教学参考书以为学生的经验少,观察能力还较差,因此主张把“了解四种动物爪(蹄)的不同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作为课文要解决的难点,但赵海珍老师从课前与学生的交流中,准确的掌握了学情,知道其实绝大多数孩子都对冬眠有比较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将此目标定位于教学难点之外,使课堂教学中节约出更多的时间用于随文识字成为了可能。

二、遵循识字教学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赵老师的课堂教学主要由四大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揭题激趣;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3.品文析句,读懂内容;4.巩固升华。教学过程的设计遵循了识字和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符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尊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各环节清晰流畅,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一)创设情景,揭题激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环节的导入部分,不仅要向学生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应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上课之初,赵老师力争把学生带入兴趣的天地。配乐出示下雪动画图:“同学们,下雪了,你们想在雪地里玩些什么呢?……在洁白美丽的雪地上来了一群可爱的小画家。你们想知道来了哪些小画家,它们都在雪地里画了些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17课《雪地里的小画家》。”讲到这里,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早就被点燃了,接着为同学们出示动物板贴,让他们认识雪地里的小画家们:小鸡,小鸭,小狗,小马。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这一环节中,老师首先采用范读的办法,引领学生进入到有声有色的课文初读之中,让学生边听边指,提出了具体的听读要求。在教师范读的引领带动之下,早就有学生跃跃欲试了。而此时,教师趁热打铁,进一步提出圈画生字等读文要求,并引导学生思考:“遇到这些不认识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识记它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呈现,成为学习主人的孩子们精神振奋,纷纷枚举“问老师”、“问同学”、“看拼音”、“查字典”、“加一加”、“换偏旁”等识字的方式方法,促进了识字教学目标的达成。接着,赵老师又分别采用带拼音出示生词、卡片识生字、把生字宝宝送回原文等方法,深化了识字教学。

同时,这一环节中,进行了三次文本阅读——一次范读、一次按要求自由读、一次开火车读。三次阅读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更加深入的个性理解,为后面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三)品文析句,读懂内容。

这一环节的实施,使本堂课的学习进入了高潮阶段。文本的深入理解,随文识字的深入开展,使学习目标的达成更上一层楼。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遵循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加强朗读训练,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体会。本环节前后读文4遍,分别采用了自由读、领读、比赛读、表演读等诵读方法。在这些阅读中,学生广泛参与,积极主动。孩子是最善于模仿和创造的,教师只要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需要注意的是,在三个同学于前台进行表演读的时候,最好不要与全班同学的表演读一齐进行。这样,分散了大家对三个同学表演的关注度,不利于生生之间对表演读展开评价,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表演读的效果。

随文识字是这一环节的又一重点目标。如“蛙”“参”“睡”等的识记,“几”“用”的书写等都是在这一环节中实现的。在识记“虫”“目”两个偏旁时,赵老师引导学生在认识的字中寻找带有这两个偏旁的字,使教学有所生成,加深了对这两个偏旁的印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巩固升华

经过前三个教学环节,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目标已经基本达成。为深化学习目标,准确了解学情,掌握第一手课堂资料,赵老师在本环节中安排了“游戏巩固”“畅谈收获”两个小环节。在“游戏巩固”中,赵老师出示生字卡片,谁认识卡片上的生字,谁就可以把生字宝宝领回家。孩子们的识字积极性再一次被点燃了。大家纷纷举手参与,正确率很高。可见本课识字教学效果良好。

三、收放有度课堂活跃、有所生成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赵海珍老师根据本教材的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比赛读、表演读等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密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习更长时间地处于兴趣盎然的最佳状态,引导学生感知生活,观察事物,通过学习感悟,发展思维,在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了本课的目标任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