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谈吴均故宅和吴均体

(2014-03-28 19:56:49)
标签:

景坞村

集子

吴一带

于文

年间

分类: 苕溪溯源

漫谈吴均故宅和吴均体

(一)

明韦龄有《吴均故宅》诗:“故家文献旧诗坛,遗址飘零草莽间。几度清风明月夜,空闻流水响潺潺”清王豫有诗写道艺苑流传典型吴均新体冥冥含情数问当时宅,见青山未了青

吴均的故宅究竟在哪里?我们读上面这两首诗大概能够知道,在明朝的时候,吴均故宅的遗址还是有迹可考的,但也已经是飘零于草莽之间了。到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吴均故宅的遗址就已经无处可考了,只剩下“瞭见青山不了青”。根据《梁书•吴均传》和《南史•吴均传》的记载,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也。故鄣县之治所在今安吉县,由于东汉到南北朝之间,安吉以及周边长兴、广德县范围之内,曾有过安吉、故鄣、长城、原乡等县并存的历史。因此,最近几年,在网上读到一些关于吴均故宅在长兴县吴山乡青山,或在广德县东亭乡阳岱山的考证,虽然多不能自圆其说,但我认为这是件大好事。我们要认识吴均,了解吴均,不妨就先从吴均故宅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入手,来真正走进这位伟大而又寒贱;用世而又出世;狂狷而又木讷;任侠而又刻板的一代文学家的心灵深处,来了解他的诗文,来了解“吴均体”。

安吉县是浙北地区的一个山区县,自古以来,安吉就是一个移民大县。安吉县的整体形状,呈一个簸箕形状,面向太湖,背靠天目。自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大举南迁,发生在安吉县规模较大的早期迁徙活动,一次在西晋之末、东晋之初,另一次在北宋末年。第一次大迁徙的景况,我们今天已经很模糊,难以考证了,但根据吴均生活的年代,和他自己说他“仆本幽并儿”,我们可以推测,吴均的祖先就是跟着这第一次大迁徙,由北方幽并一带迁移来到安吉的。至于第二次大迁徙,在安吉县留存下来的诸多文献资料和个人宗室族谱中,我们还是可以略见一斑当时的情景。一般来说,这些自北而南逃避战乱来到安吉的,一般起先都分布在安吉这只簸箕的帮沿上,落脚在今天天荒坪、章村、杭垓、孝丰、西亩、鄣吴这一带,原后又慢慢向平原地区迁徙。这从安吉的吴、诸、王、翁等诸姓的迁徙过程可以佐证。所以,对于网上流传吴均出生在受荣里的说法,虽然无根无据,但我觉得倒是有一定道理的。受荣村是天子湖镇最西南面的一个小山村,山水清绝,如世外桃源,这符合当时逃难来安吉的难民的安全要求。受荣村有一个小队,叫高山队,整个小队居住、生活都在高山之巅,现在大概已经全部搬迁下来了。这座高山的东北侧,便是鄣吴镇的民乐村和上吴村,半山腰有一个小队便是上吴村的青山头队。再往北三五里之遥,便是鄣吴镇景坞村里庚,这里有一个小地名叫石门坑,两石相对,如一扇大门,真个是森壁争霞,深溪蓄翠。假如吴均在《与顾章书》中所言:“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的方位没有弄错的话,梅溪之西,有此境界者,一定是非此莫属了,但“中国诗人于地理方面的考据,向来不尽可恃”(朱东润先生《诗人吴均》中语)。

吴均有著名的三书,其中,《与施从事书》和《与朱元思书》写于他因为写《齐春秋》罢官之后,也就是公元516年。吴均罢官之后,寄情于山水,他在《与施从事书》中写了家乡故鄣县东三十五里青山的秀丽景色。《与朱元思书》写的是自富阳至桐庐其间一百多里的两岸风景,交待得很清楚,毋庸赘述。主要是对于故鄣县东三十五里的青山,还有些争议,有人认为吴均没有交待清楚这到底是哪个青山,甚至对故鄣县旧址尚有怀疑,认为故鄣县治所可能不在今安吉县境内。对此,我认为,根据目前安吉县出土的文物和考古发现,当时的故鄣县旧址就在今安吉县递铺镇古城村窑岗附近,或者更往东一点。并且,我认为吴均所描写的这座青山,应该在今安吉县梅溪镇昆铜一带,吴均在这篇《与施从事书》中,已经说得很清楚,县东三十五里,昆铜正在古城村东三十五里左右。吴均在《续齐谐记》中写梅溪山时也说,梅溪山在县东三十里,这也是基本符合的,吴均在他的《入东记》中,还有对东晋山的记载:东晋山在县东三里,晋欲立城郭于此,因名东晋山,即青岘山。东晋山即在今递铺镇马家村马家渡附近。根据吴均的这些文字记载,故鄣县旧址就已经十分明确了,不再赘述。第二年,也就是公元517年,吴均又被梁武帝召去撰《通史》,起三皇,迄齐代。吴均起草好了本纪、世家,列传还没有全部完成,又在公元519年因病还家。吴均这次抱病还家之后,他隐居到了深山,并且写下了《与顾章书》和《山中杂诗》三首。《与顾章书》说了他因病辞归,寻找隐居之地的情形,以及他所隐居的石门山之僻静隔世、风光独绝。《山中杂诗》其一原名又作《还山》,说明他原本就在此住居过,其实,自他因著《齐春秋》触犯梁武帝,而被免职之后,他就已经有了出世之心,素重幽居了。假如说,他在《与施从事书》和《与朱元思书》中还有一种压抑和愤懑的情绪,但到《与顾章书》和《山中杂诗》时就完全淡然和超脱了。“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吴均所居之石门山,地势十分之高,并且周围肯定是毛竹成片,因为,只有在毛竹林中,才能够窥到落日。在梅溪方圆百里之内,有如此险峻高山,沟壑纵横,并且有毛竹连绵成片、并被称作石门的地方,只有鄣吴景坞村这一带才比较接近。吴均还有一首《采药大布山》,也是作于该年:“我本北山北,缘涧采山麻。九茎日反照,三叶长生花。可用蠲忧疾,聊持驻景斜……。”在鄣吴景坞村里庚石门坑附近就有大阴山、大坞山等等,大阴山也是一个位于山顶上的自然村,大坞山当地人叫大坞老,以前经常有人在上面挖草药,不知这些同这大布山有没有一点联系?

根据《安吉志》:州东北三十五里曰青山,一名均山,以吴均名,其上有石窦相传通太湖。又云吴均故宅在顺安乡青山。”顺安乡一般以安城、三官为中心,至于包不包括梅溪晓墅,我没有考证。明朝徐献忠《吴兴掌故集》也有关于吴均居长兴县南六十里青山的记载。这些都是最早见之于文字的关于吴均故宅的记载。不过,安吉的州志又录有吴均的两首诗《青山偶书》:“家住青山下,时向青山上,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惆怅。”《题郭公山》:“郭生在童稚,已得方外绝迹遗世务栖真入长林。元和感异类.猛兽怀德音。不惧因无情,斯言微深。”这两首诗却都不是吴均的作品。《青山偶书》更像吴均同时代人何逊的作品。何逊有《拟古三首联句》:“家住青山下,好上青山上,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惆怅。”同《青山偶书》仅两字之差,并且整首诗更像何逊的清新淡然风格,不类吴均的峻拔古气。所谓联句意思就是几个人接龙,吴均曾与何逊共事,可能是他们或者更多人集体的创作,因此,在吴均的集子里也没有收录这首诗。据此认定这是吴均的作品,或者据此认定吴均就是家住青山下,明显有些勉强。至于《题郭公山》更不类吴均语言风格,是逸世之人唐朝道士吴筠的作品,是其《高士吟》里面的一章。州志也许是根据宋人谈钥的记载,谈钥也误把《夏驾山寻朱思之》归入吴均名下:“秣马出城闉,百里寻故人。禽鱼皆旧赏,松桧是新亲。有道千木富,无财原宪贫。寄书鹖冠子,惟得与郑真。”这首同样也是吴筠的作品,而非吴均的。宋人多不识吴均,常将唐朝也曾隐居安吉的道士吴筠同吴均混为一谈,《新唐书》就把吴均和吴筠混同为一人。若州志以此为根据,则定存谬误矣。吴均的故宅到底叫不叫青山,这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安吉到处是青山绿水,处处是瞭见青山不了青,仅我知道叫青山的地方,就已经不下五处。不过相比较之下,我更认同明徐献忠吴均居长兴县南六十里之青山,在吴兴之西的说法,长兴县南六十里,即在今安吉县境梅溪镇昆铜或溪龙乡徐村湾,徐村湾那里有一个青山庙(有一说是原叫玉磬山玉磬庙,待考),并且应属于当时的顺安乡境内,不知他是否从吴均散佚的《入东记》里来的。

根据以上有限的资料和吴均的一些诗文,我们可以作如下推断:吴均的先祖在“永嘉之乱”后,从幽并之地南迁来到今安吉县境内,他们一开始定居在受荣里,慢慢又迁居到归仁里(今安吉县鄣吴一带)。后来,他们又定居在故鄣县顺安乡之青山。吴均有强烈的用世之心,他年青时游历了很多地方,但仕途极其坎坷,晚年唯有寄情山水,最后隐居在今鄣吴镇景坞村石门坑,不久就因病谢世。(文中所涉吴均年谱均依据浙江大学林家骊教授《吴均集校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