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枫《生命的一抹》解读
(2010-10-25 15:05:31)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这是市高中语文教学能力比赛的选文,要求写1500字以上的文本解读一篇。
文本解读
他的语言绝对算不上华丽,但是很有味道,入口淡淡的,转口却带着淡淡的甘甜,让人回味无穷。比喻,排比,对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散文的语言形象可感,使得那些抽象的美变得具体而实在了。就像那个蜘蛛与我的比喻,形象地体现出生活与人之间网一样复杂的关系。网中的蜘蛛也不再是我一个,而是具有了一种普遍性的意义。就散文本身而言,郭枫写的是个体生命对美的体验的过程,就其所承载的意义看,却是一个群体对生命体验的共同经验。这个比喻传达出的信息是,人生中有许多事是无可奈何的,人可以营造自己孤寂的天地,独处的世界,但要相信,人生仍然是七彩的。对于自己的那份天真,或者说那份痴傻,郭枫其辞若有怨焉,其心则实喜之也。
如果文章仅仅停留在对美的描述上,不管是自然的美,还是生命的美,不管是现实的美,还是幻想的美,都只能算是低层次的。这篇散文具有哲理散文的味道,有着一些哲思与启迪,就是因为它将美的高度与生命的高度融合在一起,以一种融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眼光来观照生命美的本质。在郭枫眼里,美无非是蓝天中那一抹淡淡浅浅的微云,有过一些这样的时刻,生命便是美的。
这是一件说来简单,做起来困难重重的事。
从少年时代对单纯的自然美的喜爱,到经历中年沧桑之后,依然执着地迷恋着美,到现在,他对凡俗生活的一声寒夜里的叫卖,一句村野的俚语,都觉得天籁般盈耳,始终贯穿的,恰恰是他那句有些迷茫的发问:为什么历经沧桑,我的心灵仍像孩童一样地拙稚呢?
是啊,为什么?很多人说,入世深些,年龄大些,思想就会成熟。而我却依然稚拙?感动我们的,恰恰也是那样一份一以贯之地拙稚,赤子一般纯真的拙稚。
因为拙稚,他不曾受到金钱权力的诱惑腐蚀,这可以使他问心无愧地面对每一天,因为稚拙,他不曾被假恶丑占据了我的心灵,可以单纯地只迷恋于美;因为这种拙稚,他没有太多名利的束缚,可以超脱于那些世俗的烦恼之外,一束小花,一叶新绿,一声平常的问候,都可以让他体会到表象之外的美丽。给他以永远的启示,永远的充实,永远的美化。而大多数人,缺少的就是这样一种心境,这样一种眼光,或者,应该说是这样一种意愿。
他一直在寻找美,追求美,思考美,思考的人是睿智的,长期的积累,所以到一定时间,因为天性与兴趣的关系,他可能仍然保持着一份童真。而思考使得他能跳出生命看生命,活得淡然,超脱,但审美的眼光,思想的深度却已不可同日而语了,这样文章的深度高度自然都得到了提升。
文章以少年——中年——现在的顺序,沿着时间的河流缓缓流淌,叙述的风格与思想流动的风格是高度一致的。细心一点的话,可以发现,在抒写少年的自然时,用的是一种很稚拙的语言,带着强烈的少年的口吻。而在抒写现在时,用的却是一种相当淡然的笔调,一如他此刻的心境。在这种变与不变的抒写中,慢慢一层层推出生命美的命题。
“美是什么?年轻时我说不出来,现在更不会说。”这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行文的智慧,人生的智慧。有如佛经中那个拈花一笑的故事一样,尽在会心一笑中。
解答不了的,就不去解答。普通人能做的,无非就是面对生命中的每一次清风明月,都用满足的心态去欣赏,任何的坎坷苦痛,当然也可以当作一阵轻云,风过无痕。
全文以什么是美为触发点,以自己少年时代、中年时代、现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不同的美的发现为范例,探讨了生命的沧桑与人的心灵的纯真之间的关系,层层推进,淡然而不平淡,通俗而不庸俗,见解独到,发人深省。
生命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当我们带着一种简单淡然的心态去看事物时,万物便都是美的,尽管,这美可能很淡很小,但生命的大美恰恰是由那些细微的美丽累积而成的。生命的一抹,也是最美的一抹。
附 郭枫《生命的一抹》原文
少年时,总喜欢站在山冈上听风响,躺在原野上看云飞,日子过得轻轻忽忽的,象梦。一切都令人陶醉,一切都美。
什么叫做美呢?那时还说不出来。生活在北国的原野上,只觉得天地无限辽阔。早春,在潮润润的泥土上,踏着刚出芽的青草,心头便充盈着颤栗的喜悦,要是在田间找到一朵初绽的小花,更能呆呆地凝视老半天,仿佛怕亵渎了生命的神圣,想采摘却又不敢采摘。秋来的时候,那莽莽的大平原真使人惊奇!从天上到地下,缤纷的彩色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尽够眼睛忙的。等到西风渐紧,黄叶辞枝,我总有无端的喟叹。
那些稚气的举动,其实只是在朦朦胧胧中一种粗浅的感受罢了!稍稍成长,我便流离在连天的烽火里。可怪的是:我竟没有多少颠沛的痛苦,却暗暗欣喜能趁此饱览山河的景色。摄许多美丽的景象与心版上:石头城苍凉的落日,西子湖柔美的夜月,扬子江滚滚的长流……更难忘的是那一次,我徘徊在湘江的河干,一泓秋水,蓝得象镜子似的明澈,对岸的山峰,红叶已灿烂成一片云霞,在澄亮的秋光里,孤村隐约,渔歌悠缓。呀!这岂非神仙境界?于是,便发下了心愿:将来要偕同二三知己,归隐于此。数亩地、几架书、一卷诗,生活象舒卷自如的云彩……
那时候,年轻的梦太年轻,美丽的幻想太美!人们谁没有年轻呢?谁没有过美丽的梦想呢?但谁又象我这样沉迷在梦幻中而永不清醒呢?说我象那只在屋角上缀网的蜘蛛,不如说那只缀网的蜘蛛象我,把生命局促在一个小角落里,而后千丝万缕织成一个孤寂的世界。就这样,我独坐在文学天地中,微笑着面对这七彩的人生。任关注我的人叹息,任懂得我的人沉默,任嫉妒我的人讥讽。
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我就是我,在人海中打滚了30多年,依然那么天真或者说依然那么痴傻啊!在需要勒紧腰带的日子里,仍不相信金钱的权力;在儿女成行的年纪,还要去崇拜诗,去迷信美;让许多繁华的机运从指缝间漏过而毫不动容,却常常对于掠过心灵的感受费尽心神去捕捉。有人说,入世深些,年龄大些,思想就会成熟。这句话的真实性使我怀疑,为什么历尽沧桑,我的心灵仍象孩童一样地拙稚呢?
少年时那种登高山、穷幽谷的劲儿,到现在还是兴趣不减。而且,只要有一片静美的天地,我也能欣赏上老半天。每天走过的小径,常年招展的椰影,一片明丽的阳光,一刻恬静的宁静,一朵飞花,一叶新绿……这些都城散发着沁人的甘味,在平淡中自有醇厚的情趣在。少年时,我喜欢攀登历史的雕像,去倾听世人心灵的跃动。现在,我觉得一声寒夜的叫卖,一句村野的俚语,都给我不少的认识。生活于尘俗里,我常发现许多事物每一天都有新的意义,有时在绝对的沉寂中,往往有和谐的天籁洋洋盈耳。说是现实也好幻想也好,我总觉得这缤纷的世界,永远在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
可是,美是什么?年轻时我说不出来,现在更不会说。如果说,美是真理,美是永恒。但是,真理像一种金色的蜥蜴,有时会改变颜色,而永恒是玄妙的,有时和刹那没有分别,这些都是我无法了解的问题,不过,我愿我的生命,如同那蓝天中的缕云,尽管是那么淡淡的、淡淡的一抹,于我已经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