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黑龙江,边聊边摄 十
洪水到来之前的松花江
虽不是初次来到哈尔滨,但当我再次站在松花江堤岸之上,那种江河之大美同样让我心潮澎湃。这条源于长白山天池和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麓的美丽江河,犹如一条巨龙从哈尔滨穿城而过,使这座美丽的东北城市尽显娇娆。
松花江全长2309公里,流经东北各省的广阔地域,一向被东北人民称为母亲河,满语为“松啊察里乌拉”,汉译“天河”,径流总量759亿立方米,超过了黄河的径流总量;流域面积为55.72万平方公里,占东北三省总面积近70%,位居长江、黄河之后。松花江的第一大支流嫩江在吉林省三岔河镇注入松花江,而后松花江向东北流至黑龙江省同江市注入黑龙江。然而,就是这条大江长河,继有记载的1932年8月,1957年9月和1998年8月之后,2013年8月,再一次显示出她巨大的威力,又一次创造了百年罕见的大洪水。沐沭此次来到松花江,正是洪水孕育之前的八月上旬。而之前的整个东北地区,由于连降强雨,已致许多地方受灾。已在之前的博客中有所介绍。本组图片拍摄于今年8月中旬,松花江罕见洪水到来之前。
下图:地处斯大林公园以东沿岸松花江大堤一隅的黑铜雕塑:闯关东。看到这一雕塑,让人对旧时东北人民的艰难生活岁月有所感悟
…… 对勤劳的东北人民顿生敬意
……
下图:人们在美丽的松花江享受阳光,充满了一片和平宁静的气氛
下图:松花江铁路大桥。即:滨州线哈尔滨松花江大桥(即原东清铁路哈尔滨松花江大桥)。这是松花江上最早的铁路大桥,也是哈尔滨的第一座跨江桥梁,位于哈尔滨松花江畔斯大林公园东侧。其实施建造的年代是
1898年,距今已有115年历史。
1896年,沙俄通过《中俄密约》,攫取了在我国修筑东清铁路的权利。
1898年开始测量、设计、修筑松花江公路大桥。1900年5月16日正式动工;1901年8月22日全面完工;同年10月2日交付使用。桥是石墩钢筋结构。全长1050.87米,宽7.2米,共有19孔。其后分别于1928年,1941年进行了维修,1962年进行了大修。
那么请仔细看,在它的东侧和所看到的下一图片:正在兴建新的铁路大桥。原因很简单,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铁路桥梁服役已久,也满足不了日益频繁的列车负载。在新桥通车之日,也是旧桥进入博物馆之时
…… 我们要对这座承载厚重历史的旧桥怀着感恩之情
~~~

那么,请随我一同爬上大铁桥,啊,沿着铁路桥,我有幸从松花江的南岸走到了江的北岸,然后又走回来,走一个来回用了30多分钟。一路上见到许多当地人,有到桥那边上班的,有去做生意的,也有到对岸浅滩去钓鱼、游泳的,等等
…… 饱览了这座“母亲河”的风采,眼看湍急的江水已经有些肆虐 ~~~


下图:铁路大桥是笔直的,人行道也很笔直,人在上面行走很安全。只是列车开来之后,初次上桥的你一定要有所准备,呼啸的风从耳边扫过的感觉也会让你有些不适。哈,这时正有一列车通过那
……

江风劲吹,而穿桥而过的感觉真的非常爽
~~~~
细看下面,围堰区域里面有人在游泳
下图:地处松花江太阳岛西侧金水河的“哈尔滨太阳岛太阳桥”。横跨金水河的太阳桥为亚洲第一座独塔前倾无背索双索面全钢结构斜拉桥。全桥长228米,主跨140米,宽15.5米,可防三百年一遇的洪水。
其特点:太阳桥斜塔不设背索,前倾的主塔使桥梁获得平衡。

下图为 地处斯大林公园西侧的“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
防洪胜利纪念塔的塔身基座上明确标有二十世纪发生在松花江的三次百年罕见的大洪水的年代、洪水水位、洪峰流量。
1932年8月12日,洪水水位:118.72米;洪峰流量:18288立方米/秒
1957年9月6日, 洪水水位:128.38米;洪峰流量:12288立方米/秒
1998年8月22日,洪水水位:128.88米;洪峰流量:16600立方米/秒
需要说明的是1932年的那次大洪水,当年7月,哈尔滨连续降雨27天,加之哈尔滨上游嫩江、第二松花江和拉林河流域连降暴雨,形成了哈尔滨洪水。哈市当时有2万市民被洪水吞噬了生命。
2013年8月,松花江流域再次发生特大洪水,8月26日晚7时,通过哈尔滨城区的松花江洪峰水位持续在119.49米,流量为10200立方米/秒。
新中国成立后松花江发生的三次特大洪水,都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军民团结一致,抗洪救灾,最终战胜了肆虐的洪水,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