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走京西古道(8) 探访马致远故居

标签:
京西古道马致远故居四合院旅游 |
分类: 京西古道 |
马致远故居坐落于京西古道王平段韭园风景区的西落坡村。我已是第三次来到王平古镇了,而每次却都是在冬天。而我之所以选择在冰寒料峭的正月走京西古道,是要体会我们的先人在为生存而搏击中,究竟是如何铸就了这具有无限魅力的沧桑,体味当年是一种怎样的艰难岁月。
走在这遍布斑驳的沧桑古道上,回味起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的时候,就不会不使你流连起“古道、西风、瘦马”那一幅幅壮观、沧桑、凄婉的景象和画面,就不会不为我们的先人肃然起敬 …… 这次陪朋友一起来拜访马致远故居,眼前的景象仍是那样的吸引我,虽然天气不太晴朗,有些轻雾,但也照了一组照片分享给大家。
“韭园”、“落坡村”这些地名听起来头脑中就能浮现出许多美丽的画面,何况这里又是京西古道上的主干道,尽管随着时代变迁,许多的古道遗存已被开垦或被永久的掩埋于水泥地和柏油马路之下,但还是有一些不为时光所吞掉的岁月磨痕在京西大地上熠熠生辉,并带给后人不尽的遐想和启示。韭园原本是一处山村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古村落,如今基本保存尚好。进入村子以后不仅能看到至今人们还在居住的石头墙石片瓦的老房子、古代留下来的碉楼等遗迹,还可以看到有许多篱笆围着的樱桃园,村民介绍说,这里有本地樱桃和美国樱桃,本地樱桃个儿小,五月中旬熟,美国樱桃个儿大,六月初开摘,如果你是五、六月份来这里,在观赏山村美景的同时,还能品尝到北京最上好的樱桃。
进入到西落坡村马致远这座占地700余平方米的古老四合院,不禁顿升敬意,跟随工作人员的引导,在这漫漫古道的沿途之上细细品赏这难得一见的名人古宅,有着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听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一座典型的元代四合院,元代民宅多为坐西朝东的格局,这样可以见到清晨升起的第一缕阳光。我对这种解释不能完全认同。但我在院里转了几圈,却有些辨认不准哪是正房。工作人员向我指认坐西为正房,南北两侧为厢房。对此,我还是不完全认同。因为我觉得北京的四合院大多都是坐北朝南,特别是主房一定要高于厢房,讲究一点的,比如说“王府”四合院更是这样,而且一看上去主房就特别的豪气、威武,当然更不失内涵。而这座四合院的主次房屋看上去似乎并不明显,如不看东门厅,很难搞清哪是主房,哪是厢房,因为右边的那一栋厢房看上去要比对着门厅的正房高出了许多,而且南厢房还有高台阶,比所有房屋都高。经过观察,听工作人员这么一说,我明白了,这是因为南边是山坡,元代不像现在有建筑推土机,将山坡推平之后再建房,南边是山坡,因而这座宅院就依山势而建成,所以厢房比正房要高。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生于1250,卒于1324年,元大都(北京)人。有“姓名香贯满梨园”之称,是当时文学组织“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之一,曾在浙江省就任官员,后在大都(北京)任工部主事,晚年因事业上遭遇挫折而隐居山野。作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马致远与同时代的关汉卿、白朴、郑光祖成为“元曲四大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席位。其主要剧作包括《汉宫秋》、《岳阳楼》、《青衫泪》等有十六种,还著有杂剧十五种,现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等。此外,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颇负盛名,《东篱乐府》一卷中收入他的小令100多首,其中《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元末明初的文人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可见其影响之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