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密开幕式上的“缶”

(2008-08-11 11:03:30)
标签:

奥运

开幕式

解密

文化

分类: 报纸未刊稿

解密开幕式上的“缶”

 

    “缶”音FOU(否),这个字恐怕很多人看着眼生了。但这次奥运开幕式上,这个古老的家伙大放异彩,着实是把老外震慑了一把。
    开幕式开始没多久,就不断有学生、朋友打电话问我这是什么乐器,怎么个来龙去脉。也难怪,缶这种东西作为实用乐器来讲本来就已经算是失传很久了。要不是这次开幕式用了一次,恐怕99%的人几年也想不到它一次。不过这种东西确实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解密开幕式上的“缶”
    解密开幕式上的“缶”这是一件鎏金铜缶,现存于上海博物馆。最原始的陶土缶由于易碎,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到完整的了,保存较多的都是青铜缶。由图可见缶其实就是个大肚罐子。

 

    缸、罐、缽、罂,这几个字大家看着熟悉吧?熟悉不熟悉都无所谓,这都是古代的容器,其中缸、罐现在仍然都在用。大家应该都注意到了,这几个字的偏旁,都是“缶”,根据汉字的特点,大家就应该能明白,缶就是过去陶制的器皿,以此演化出来的陶制器物,大多有个“缶”边。
    那缶是怎么成为乐器的呢?其实这个也是个顺理成章的事情。几千年前的人类生产力低下,技术水平落后,等到吃饱喝足后,保不齐也喜欢吼两嗓子开开心。这时,用来盛东西的坛坛罐罐就可以做卡拉OK伴唱机使用,顺手得很,拿小棍子一敲就有声,当钢琴用肯定没戏,但打个拍子找个节奏却还是绰绰有余。于是,缶在作为容器之外,也就慢慢有了乐器的功能。
    我国古人很早就开始给乐器分类,读过三字经的应该都知道“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合称八音。没错,古人就是以乐器主要发声部分的制作材料来给乐器分类。缶,因为是由土烧制而成,也就是土类乐器。
    在历史上,关于缶的记载并不是非常多,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的。秦赵两国在渑池相会,秦王仗着实力强,又借着点酒劲,开始欺负赵王,让赵王给弹段曲子听,并且让史官记录下来:秦王想要娱乐娱乐,命令赵王弹曲。蔺相如为了国家尊严,毫不让步,拿了个缶就跑上来,让秦王击缶。秦王自重身份不肯击缶,于是蔺相如就拿出一副恐怖分子的面孔吓唬秦王:小子,今天这个瓦盆你敲也得敲,不敲也得敲,不然今天咱俩就好好撕巴撕巴抻练抻练。秦王的卫士想动手把蔺相如拿下,但都被蔺相如一瞪眼吓堆了。秦王没办法,只好忍受着巨大的侮辱,敲了一下这个缶,于是蔺相如也命令史官记下:赵王想要娱乐娱乐,命令秦王敲瓦盆。【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
    从上面的这个记载就可以看出,其实缶并不是很高雅的乐器,恰恰相反,它是比较上不得台面的东西。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就提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可见,在秦始皇那个年代,秦国风俗上已经认为击瓮叩缶俗气了些,上不得台面——不得不提的就是,当时筝也是很俗气的东西,也是被淘汰的对象。

解密开幕式上的“缶”
解密开幕式上的“缶”这就是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缶。此缶有夹层,夹层里面放冰,缶里面放食物饮料,这就是古代的小冰箱。

 

    这次开幕式上,张艺谋肯定不能拿出2008个瓦罐敲一番,那还不得一地碗碴子扎脚啊!再说中国国力强大如此,一人捧一个瓦罐敲怎么看怎么像丐帮莲花落,这不是找丢人吗?老张看来有些智囊,他用的还是缶,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瓦缶,而是以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缶为原型,重新设计了一个现代声光电俱全的“高科技缶”,打起来也是鼓声阵阵,而不是瓦罐应该有的叮里当啷。

解密开幕式上的“缶”
 解密开幕式上的“缶”开幕式上的高科技缶


    所以,若要是认认真真论起来的话,这个缶的运用不是那么贴切——它本身并不是个格调很高的东西,颇有点狗肉上不了席的感觉。不过从现场效果来看,集合了声光电高科技的缶阵,效果是很出彩的。尤其是以缶面灯光打出数字倒计时,有些神来之笔的味道。(摘自《奥运中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