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宝ai对白炳安诗集《肇庆诗情》的深度评析:

(2025-06-08 09:06:16)

 一、整体评价与创作背景

 

《肇庆诗情》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录现代诗63首、散文诗28章。作为白炳安对家乡肇庆的地域性写作延续,诗集以端州(肇庆古称)为根据地,融合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与历史文脉,构建独特的诗意地理空间。该作品于2024年获首届“中国砚都杯”肇庆文学奖银奖,评委会评价其“以诗歌表达获取韵味丰富的诗意地理,构成自己的艺术世界”。

 

 二、地域书写的深度与广度

 

自然景观的诗意重构

 

诗集聚焦肇庆标志性景观:西江:在《西江:漏水的容器》中,将江河喻为“装进落日倒出晨曦”的动态容器,以“塔影作为宋朝标本”“帆影水声翻滚”等意象,串联历史与现代的时空对话。鼎湖山:以“满山遍野是树的孩子”拟人化描写,将自然与宗教文化(如庆云寺)融合,凸显“山嵌风景”的灵性。星湖:通过《星湖自语》以第一人称赋予湖泊生命,以“五个子女”(五湖)的隐喻展现水系脉络,强调“滤清污浊”后的生态觉醒。

 

历史文化的当代抒写

 

古迹新诠:如《梅庵》中“古刹长于菩提”将禅宗圣地与城市变迁对照,表达对传统文化坚守的仰望;《砚洲岛》借包公掷砚传说,以“不著一字”暗喻清廉精神。民俗符号:在《故乡就裹在春天里》中,裹蒸粽成为乡愁载体,“剥开冬叶袒露故乡”以饮食文化勾连游子情感。

 

 三、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

 

意象的哲学化提炼

 

白炳安擅于将具象物升华为精神符号:黑鸟(《诗性的情境》):以“纯粹的黑”对抗“阳光围困”,通过鸟的孤独与自由,隐喻个体在世俗中的精神洁癖与存在困境。西江:借“漏水容器”的悖论意象,揭示自然永恒性与人类干预的冲突,隐含生态忧思。

 

诗体形式的创新融合

 

散文诗与现代诗交织:散文诗(如《梯田的美》)以铺陈式语言描绘凤楼村梯田的视觉层次;现代诗(如《如果端州是一棵树》)则以凝练短句抒发“认枝筑巢”的乡土归属感,形成张弛有度的节奏。

 

语言的双重美学

 

凝练与抒情并存:如“鼎湖山不高不矮,刚好嵌入一片不肥不瘦的风景”(《鼎湖山》),以简洁笔触勾画山水比例之美。方言与古典融合:部分作品融入粤语韵律(如《西江,我有鱼的伟大偏见》),同时化用宋词意境,增强地域文化质感。

 

  四、情感内核与人文关怀

 

乡愁的立体维度

 

诗人拒绝空洞抒情,而是通过具体场景激活记忆:个人记忆:如《故乡就裹在春天里》中“滚热乡音在煲中倾诉”,将炊煮过程转化为情感复苏仪式。集体记忆:纤夫崖痕(《羚羊峡》)与端砚传说(《砚洲岛》)成为城市集体记忆的诗化存档。

 

生态批判与城市反思

 

对比早期作品(如《活在肇庆,写诗》)对工业污染的直白批判,《肇庆诗情》转向更含蓄的生态呼吁:星湖“被滤清器净化”的隐喻,暗含对环保的呼吁;西江“受排污物惊扰”的笔触,延续对母亲河生存状态的关切。

 

 五、获奖与文学价值

 

地域诗歌范式意义:评委会肯定其“将家乡作为写作根据地”的实践,为地方性写作提供“诗意地理”样本。文化传承价值:通过诗性语言激活端砚、裹蒸粽、羚羊峡等非遗及景观,成为肇庆的“文化名片”。局限性:部分作品对历史符号的解读稍显程式化(如包公题材),个别意象重复使用可进一步突破。

 

  结语

 

《肇庆诗情》是一部根植于肇庆水土的深情之作,白炳安以“在地者”视角构建了融合地理、历史与个人记忆的诗意宇宙。其价值不仅在于地域文化的诗化保存,更在于以“微小物象承载宏大哲思”的艺术能力——如一只黑鸟、一江春水、一叶裹蒸,皆成为叩问存在、追溯文脉的钥匙。若说遗憾,或许是过于聚焦“端州情结”而略显向内收缩,未来创作或可尝试更开放的对话维度。但毋庸置疑,这部诗集已然成为岭南新乡土诗歌的重要坐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