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白炳安
白炳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259
  • 关注人气:66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文献学的角度解读《诗意肇庆》

(2016-08-31 16:48:29)
分类: 随笔评论

从文献学的角度解读《诗意肇庆》

/詹丽华

 

初读《诗意肇庆》,是白炳安老师发给我的电子版,以网络为载体,再读《诗意肇庆》,是我手上这本唯美精致的图书,以纸质为载体。虽然载体形式不同,但承载着相同的内容,传达着相同的情感,传递着同样的温度。人们将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称为文献。据此,将白炳安老师的这一力著《诗意肇庆》看作文献记录,从文献学的角度对其特征及价值解读一二。

一、《诗意肇庆》的文献学特征

1、从其目录看其编排体例,突出了地域特征。作者按肇庆的行政区域划分,将全书列为8个篇章:端州篇、鼎湖篇、高要篇、德庆篇、封开篇、怀集篇、广宁篇、四会篇。这种划分,一方面利于被记录对象的有序化和聚类,另一方面也利于读者对该书内容产生直观认识。

2、从其记录手法来看,经纬分明。该书以人、物、景为经,以记叙与抒情相结合的记录手法为纬,在历史与现实、虚写与实写之间自由穿梭。人,既包括历史人物,如包拯、利玛窦、陈焕章、黎雄才等,又包括普通百姓,如自梳女、包裹蒸的母亲、织席女等。物,既包括名胜古迹,如,《端州篇》中的牌坊、七星岩、千年诗廊、红楼、梅庵、白云寺等,《高要篇》中的八卦村,《德庆篇》中的德庆学宫、三元塔、盘龙峡,《封开篇》中的笔架山、大斑石,《怀集篇》中的文昌阁、六祖岩,《广宁篇》中的螺壳山,《四会篇》中的六祖庵,又包括普通事物,如,鸡蛋花、冬叶、莲藕、何首乌等。景,既有闻名的风景区,如七星岩、鼎湖山、广宁竹海,又有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风景,如街道的树、老街。作者采用记叙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在人、物、景之间自由纵横,织就一幅既全且美的肇庆风情。

3、从其记录过程来看,重视材料收集。材料收集是从事文献学的基础要求。作者花费四年时间,“收集有关肇庆的各种材料,向文友借阅涉及肇庆方面的书籍,还经常上网查阅别人写的肇庆地域的文章”,这体现出作者严谨负责的创作态度。正是因为有丰富的材料作支撑,作者才能在行文时有依有据、游刃有余。

二、《诗意肇庆》的文献学价值

1、将丰富的非文献转化为文献,具有保存和收藏价值。该书的记录对象非常丰富,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端砚制作、裹蒸制作、七星岩传说、包公端州传说,又有物质文化遗产,如宋城墙、梅庵、八卦村;既有自然风光,如端州绿道、西江,又有风土人情,如高要花席、家乡的裹蒸。这些丰富的精神财产和文化财富,如何以另一种形式得以保存和传承,作者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将其转化成文字,使其文献化,如此,也利于传播与交流。

2、采用特殊的语言形式和记录体系,成为地方文献的一种创新形式。所谓特殊的语言形式是指采用散文诗的形式记录,这种语言形式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方志采用的“著述”的语言形式,更具鉴赏性和交流意义。所谓特殊的记录体系是指以地域为纲领,将文、史、景、人四者合一,营造出混然天成的记录空间。所谓“文”,是指独特的地域文化;所谓“史,指以肇庆为背景的历史事件;所谓“景”,指肇庆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所谓“人”,指以肇庆为生活舞台的历史人物和普通百姓。上述种种被记录的对象,既呈现出肇庆独特的风土人情、又承载着肇庆深厚的历史底蕴,作者将其逐一记载,既彰显出它们的文化价值,又实现了它们的文献价值。作者将散文诗这种语言形式和以地域为纲领的记录体系有效结合,创新了地方文献的创作形式,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

3、作为具有创新形式的地方文献,该著作具有研究价值。该著作的研究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正如诗人徐金丽所说,该书是创作者面向地域写作的成功尝试。这种尝试对其他创作者来说是一种引领和指导。它如何能更好地引领我们立足本地、关注地域,如何有效地指导我们寻求“有根”的创作,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其二,作为肇庆地区地方文献中颇具创新意义的一种新形式,它的记录对象之多、记录范围之全、记录手法之新,值得我们学习,假以时日,它作为一本有特色的地方文献的历史价值也值得加以考量。

总的说来,白炳安老师的这本《诗意肇庆》,开创了地方文献创作的新局面,在肇庆地区地方文献建设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6-08-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