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以物观物"(外-篇)
(2013-06-28 20:22:10)
标签:
诗评 |
分类: 随笔评论 |
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此诗用形象思维来构建语言,无论"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也好,还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亦罢,都从事物本身出发,通过作者的观察,发现景物,表达意境。全诗抛却分析与说理,更无主观的情绪抒发,但完全把景物纯然客观地倾泻在读者的视境里,既形象且灵动,让人有美不胜收的感觉。-----这就是"以物观物"的典型例子。
除了<<山中>>,王维还有<<鸟鸣涧>>,也是用"以物观物"手法写出的。当然,他的<<山居秋螟>>也有"以物观物"写法的成份: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可惜后面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加入了主观分析和演绎的元素,并非纯然的"以物观物"的结果,更非纯诗了。
以上论述的是古代诗人用"以物观物"的手法写出的古体诗。当今诗人用此法写成的新诗有么?答案是肯定的。
现举诗人古马的<<雪山短句>>来说-----
弯腰驮盐的男人
弯腰驮水的女人
霜雪的腰里飞着鹰
雄鹰和雌鹰
西藏的腰椎:雪山
在此诗中,古马不介入对景物的渲染,亦不作知性的描写,完全放弃用理性来演绎事物的动向与变化,只是报道式地把涉及的对象简单勾勒出来,在视境内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由写意造就出意境。这看似简单,实际有点难处,难在不用夸张丶变形的意象来表达事物的客观形态,仍然产生出诗意。
由于用"以物观物"手法写诗,受到多方制约,不能随意自由地演绎和渲染所写对象,故这类作品不多见,佳作则更少。但仍然有诗人挑战这种写法,不管难否,敢于尝试,柳宗宣就是其中-个。请看看他的<<分界线>>:
长途大巴车从雨水涟涟中
忽然驶入明晃晃的阳光里
那是1999年2月9日8点
我从南方潮湿夜雨中脱离出来
进入安阳地界,干爽的空气
阳光普照,天空-溜烟地蓝下去
华北平原灰茫,苍茫而苍凉。
整首诗仅表达事物的本身,并没有分析事物的变化过程,拒绝运用隐喻及意象,基本可以认定对事物客观的陈述,但有跳跃式的留白空间,呈现出数个画面(如雨水涟涟丶明晃晃的阳光丶天空一溜烟蓝下去丶平原灰茫),期待读者参与诗美的体验。这是-例"以物观物"写作,不用演绎元素表现事物的成功佳作。
企图驯服影子的人,开始在嘴唇上举行舞会。
这种对词语的运用,构成诗的语言,突破了常规,用陈述的语调直接进入陌生化的语境,开拓出语言组合的新疆界。客观说,用散文方式表述时,只能惯常地说"企图驯服影子的人,开始在舞厅里举行舞会”,被认为更合符语法丶逻辑;然而,诗要是这样说,就成了惯常语了,没有了新奇感,也没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显然,"企图驯服影子的人,开始在嘴唇上举行舞会”,具有诗性的创化,是一种陌生化的语感,对事象的描述是达意的。概括地说,是由语言创造出的境,简称"语境”。
诚然,诗要创造新的语境,原因在于原有惯常的语言已过于呆滞,无法让诗人的脚步自由行走,诗人需要新的摩擦力,赋予新的活力。但必须注意到:语言造境,要适度,不可过于,不然因语害意;要让语顺意表达,不能全由语境代替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