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本源

标签:
超时空启示录佛学文化 |
分类: 科幻小说;美学理论、诗话 |
万物本源
科幻小说《地球上的巨堡》之番外篇
文--艾之宁耶

对于宇宙的终极认知,虽然我们感到无能为力和茫然无知,但是作为每一个文化个体的人,一定得有自己的判断与逻辑。这也是一个文化个体形成其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更是决定作品可能达到的艺术高度与思想深度的前提。
我在《诗的情思》一文中有一段话如下: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由信息、能量和物质构成。物质是由能量转化而来,能量是宇宙万物发生、回收的存储器。其中,最神秘的信息在哪儿呢?信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我的判断信息就是对宇宙的认知总和。因为认知是次第的、叠加的、部分的、无穷的,那么只要开启了认知,时间(量化的运动)就打开了空间。开启的时间基本认知(基本粒子),我称为时间弦(弦理论的最小单位),时间弦充斥的周遭,因为具备了认知的条件,我们便可以称为空间。有了这样的时空背景的交错纵横,表现出的温度现象(时空的载荷),我们称其为能量。有了能量这个认知指针,各种力学现象便可以产生各种物质。从这个意义上讲,说时间是不存在的理解是有偏差的,虽然可以说时间是想象的、虚拟的等等,但如果对应了物质这种存在,时间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存在的源头。因为,时间打开了空间,时空编织了信息网络的宇宙,信息网络的同一性状形成能量背景或介质。能量背景或介质在信息网络的性状变化中产生各种力,各种力的各种组合产生物质世界。
对于超出我们现实认知的事物,无论是科学,还是宗教有一种方法论,那就是黑箱原理,这属于哲学上的思考。哲思首先是人类对世界本源认知的灵魂发问。在这一发问的体系中,《道德经》的阐释最清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将我们所处却不明就里的宇宙发生机制称为道,那么反复的对照、观察就产生了运动(反者道之动)。进而,一点一滴的去了解事物、解剖原理就产生了科学(弱者道之用)。我们不可能全知天下万物,那么就只能认定其存在(天下万物生于有)。存在的也是从我们无法认知的无中黑箱而来(有生于无)。
这里,从两个角度看待了这个黑箱。身在宇宙黑箱中的我们反复对照、观察,也不可穷尽的“天下万物”是其一;跳出所处的宇宙之外,我们看到存在生出了万物,存在却来自于我们未知的黑箱(无)是其二。而宗教解释的正是我们看不见的黑箱内里,至于内里怎样,无法验证。所以,智慧的佛经(《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我们所处的宇宙万物的世界,就是佛经所讲的器世界,即身于黑箱之内而不可穷尽的世界。我们跳出所处的宇宙之外,看见的无法预知,甚至无法确认其存在的世界,就是空世界。因为,只是所处的观察角度不同,黑箱还是那个黑箱,存在还是那个存在,无法认定的存在还是无法认定,无论用何种感官与方式方法都一样。如《心经》的解读,“.....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运用的其实还是黑箱原理。
人在这个宇宙中,是比人类眼中的蝼蚁还要渺小的多的瞬间存在。相对应的是我们的认知和科技都是极其短暂和有限的,在不断地发觉不可思议之时,似乎一切都被安排了,故而总觉着有造物主的存在。上帝、神仙、真主、高纬度生物、平行宇宙的穿越者等等,无一不是我们这类地球上最会编故事的智人后裔的想象和编造。我们直到现今还在延续智人编故事的三大特症,一是极端地自私自利性,所编造的都是本身群体利益与价值观的体现;二是彻底地无知无畏性,本末倒置地用物质界的虚幻色相来诠释意识界的发生机制;三是盲目地执念执着性,即便是历史上反复证明的荒谬与错误,为了表明自己正确或权威,却不断的重蹈覆辙,不惜开启争斗和战乱。也就是说,今天的人类如果不能统一价值观,将等不到一级文明的完成,就会消失在各自编造的故事里成为一个短暂而可笑的故事!
任何一种试图占据主流价值观的思想,其根基必须能相对合理的解释万物的起源与发生、发展的机制。在这个机制里必须抛弃掉智人编故事的三大特症。螳螂凶横,一旦受伤在蚂蚁面前就是食物;人类能够绞杀干净威胁自己的动物,却在初级智能机器人的团队面前,犹如待宰的羔羊。故而,所有物质体的自高自大在宇宙法则面前都不值一提。在这里。众生平等都是初级认知,万物一体才是质能地真相。
然而,质能维度里的万物一体在熵增法则面前无情幻灭,趋于冷寂。意识的发生(信息宇宙)机制,一个隐藏在物态宇宙后面的全息背景黑箱(黑洞只是三维宇宙的一种表现)也连接着渺小人类的每一个心源。表现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应知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的非凡智慧。这就是,唯心现量的佛法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