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诗论】--诗的通衢
(2021-03-07 14:01:19)
标签:
重磅诗论诗体探索文化 |
分类: 科幻小说;美学理论、诗话 |
诗的通衢【重磅诗论】
文\艾之宁耶
首先,从诗歌的“善化”程度说开去。我们都在说,诗歌追求的是真、善、美,那么真善美的核心是什么呢?我的善境之说,认为善是根本(详见“诗的某某”系列文章);继而演绎出诗人的“三性”,即心性、个性和灵性。(见“三性通会”系列文章)同许多诗歌爱好者一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特别推崇诗歌的个性化,直到全方位的诗歌实践开始以后及三性理论基本成熟时,我才幡然醒悟,原来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由信息、能量和物质构成。物质是由能量转化而来,能量是宇宙万物发生、回收的存储器。其中,最神秘的信息在哪儿呢?信息的本质又是什么呢?以人类目前的文明水平,尚无法认知。但是,作为每一个文化个体的人,一定得有自己的判断与逻辑。对于世界本质的思考是形成人类世界观的重要过程。我一直在讲,思想认识决定着人的精神格局,简单的讲,人思想认识的程度就是心性。每个人的精神格局就是个性,个性决定着心性,心性寓于个性之中。精神格局在现实层面的精神意识触发点,是诗歌灵性的来源。所以说,思想深邃、格局廓大、情感丰富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诗人。诗人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种职业,更不是一种自我标榜,而是衡量诗歌道德层面的自然高度。
对于同样的文化现象,人与人的认识阶段不同,得出的结论必然不尽相同。比如,都是从民国新月派诗人那里继承而来的新格律诗,当今诗坛有些作者称为“格律体新诗”。这里面,就有不少观念的不同。首先,闻一多先生阐释的新格律诗是开放的。白话新诗从打破传统,吸收东西方文化而来。新格律诗本质上就是新诗,只是开始了对新诗结构的探索而已。而声称要创造“格律体新诗”的朋友们,雄心勃勃,希望诗歌能够走上如同近体律诗类似的格律化。其实,在新诗诞生之日起,自由化和格律化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意要躬行。”,前辈诗人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我个人也有大量的创作实践,且无论是古体诗词,还是自由新诗,还有可以想到的各种新格律组合形式,我都不遗余力地进行了创作探索。在此基础上,我得出了:新诗固定几种模式的格律化是死路一条的严肃论断。汉字的排列,从2字一句到22字一句,以及各种组合形式,我都尝试创作。从而,不得不佩服古先贤们的四字、五字和七字的经典断句法。尤其七字的断句法的绝句、律诗,是将汉语诗推向庄重典雅,蕴藉厚重的极品。这里面的诗律节奏,非谙熟此道者不足以论。就是说千百年来,唯有五言和七言诗才能够将汉语言的格律臻于完善,达到了古人所说的“诗庄”境界。这里面隐藏着深刻的汉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不可替代。
那么,有人会说:不对,还有宋词元曲呢?试着,将宋词元曲用新诗一样的分行,读读看看好像现下流行的国风歌词。再将其中的语气助词去掉,压韵宽泛一些(中华新韵),甚至不去关注韵脚,再用些现代词语,一首标准的现代自由诗就完成了。我当然也探讨过七律的现代白话表述形式(见《新时代的门》一诗),并且严格依照格律,只是变化了节奏的组合。虽然,有所启迪,但是无法超越古人的七律形式。研究中国艺术的人都知道宋朝是我国高雅艺术的顶峰阶段,宋词也因为风格多样,雅俗共赏,能演能唱,可歌可舞,成就了汉语诗歌的极致大美。为何会这样呢?就是因为宋词(元曲为滥觞)的包容性和多样性!试问现在,在汉语诗歌的道路上,是闻一多先生倡导的新格律诗能走的远,还是所谓的“格律体新诗”可以走的通?闻一多先生在其《诗底格律》中曾有明确的三点区分古体诗格律与新诗的格律:“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的意匠来随时构造”。这三点区分是极其深刻的,是整个新诗格律理论的纲领和原则。从而彰显了新格律诗的多元性、延展性和包容性。这里的关键点在于新格律诗体形式与精神现实(内容)的不可分割,突出了创作者的精神主体。新月派的徐志摩等诗人在创作上就是遵循了闻先生的三个原则,从而创作出如现代宋词一般,化古代和西方新诗韵律为用的诗歌。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自由体新诗吧。说是自由诗,当真就自由吗?一个人接受运用的宇宙信息,换句话说,一个人的经历决定了其个性。每一个个体的个性都被一捆无形的绳索束缚着!你试图将人生况味触发成灵感、表现成诗,但是诗歌本身也受文字符号的音节、节奏和寓意钳制着。因而,能与灵感相契合的通道并不多,能完成的好作品固然少得可怜。而你,常年累月重复的个性是什么呢?最后,必然沦为情绪的惰性!这样,写出的就是情绪呕吐物生产的“垃圾“。于是,为了表达清楚思想意识,放弃文字的节奏和喻象的美感,如说话一样的写诗,有人称其为诗歌的散文化,这是诗歌的正道吗?显然不是。并且连散文化的描述都不够准确,因为散文也需要有灵感带动的美。姑且套用一个词;杂文、杂文化。因为,确实太杂了,杂的有打油、口号、俚语、屎尿、谄媚、梨花体等等,热热闹闹的写诗,实实在在的儿戏!会有人说,写成散文诗不成吗?可笑,散文已是散文,诗歌自是诗歌,认认真真地去写作好唻,何必作秀?但是,我的诗话文章仍旧判定自由体新诗是当今以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汉语诗歌的主力军。很简单的的道理,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诗人们个性的总和,造就了层出不穷的个性表达。自由诗原本是对格律诗极度工整化的反噬,但是因此抛弃诗的韵律是不对的。首先,如果要使自由诗是诗,还得遵循诗歌感觉、情绪思维的特点和基本的韵律规则,如在最简单的层次上遵循分行的原则,而在较为复杂的层面上,讲究音节的调和与结构的匀称。其次,应当视自由诗为一种在社会与语言变革时期过渡的诗歌形式。视自由诗为现代汉语诗歌多种形式中的一种,一种承担了革新传统、探索未来的功能的过渡性诗歌形式,却不宜将其看成是新诗的至尊形式而代替其它形式的探索。另外,我还是要提醒自由诗的作者们潜下心来学习古体诗词,从中感受诗韵的美和体会诗歌情感与节奏的契合。否则,永远只是跛脚诗人。如果狭义上的自由诗和格律诗的界限日趋缩小。只有当诗人普遍自由地掌握了各种诗体的写作,自由诗和格律诗的鸿沟才会被真正意义上的汉语诗家填平。因而,对于诗歌的振兴与繁荣发展,当代诗歌创作者,尤其是自由诗的创作者还任重道远!
中国诗歌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诗歌文化的巅峰。当我们文化璀璨之时,西方还是混乱黑暗之夜。因而,无论是思想高度、艺术成就,还是形式美感,汉语诗歌都是世界诗歌文化的翘楚。我也曾学习创作过西方现当代的各种诗歌流派的表现手法,最后发现那些表现方式,中国古体诗歌全部都能找到。可见,我们的文化早已将能够表述的精神理想照进了文字现实。理想照进现实,也能照见未来的诗歌道路。当今中国的诗歌创作者,其实正在为这一条道路铺设新的时代材料。而这种材质必然是有强大的包容性、延展性和适应性。今天,我可以毫不夸张的宣称,新格律诗正是这种材质。之前,我已有诗话文章表明了,现代新格律诗是过渡的诗体,是连接古今中外诗歌形式的桥梁,是能够将格律与自由结合起来的最佳载体。本文再进一步宣称,新格律诗就是汉语诗歌未来的通衢大道,是诗歌正道,是未来正宗的诗体。因为,闻先生所阐释的,以及我们(虽然目前是少数)所创作的新格律诗,既可以全部包容自由诗体,也可以工整到严丝合缝。因为,现代新格律诗只有一条规则,就是:句式在变化中工整,在工整中变化。因此,每一句的节奏直接连接诗者的情感,而不是“格律体新诗”机械地分割断句。新格律诗的思想表达和艺术张力等同于自由体新诗。再者,新格律诗中包含了所有的格律诗体,我已经创作过的各种诗体,包括塔形体、连珠体、回文体,甚至于连珠回文体。恕我直言,试问现今不知道有没有一位写格律体新诗的朋友能出其右?如果,你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又有什么资格去臧否自由体新诗呢?倒不如学学我,张开怀抱拥抱一切诗体,用新格律诗去摹写自由新诗、摹写古典诗词、摹写民歌与流行歌词等等。当然,在摹写的实践中可宽可严,可深可浅,可收可放。当然,个人的创作必不可少。如果你能够掌握好新格律诗体的各种写法,就等于学会了至高的武功“吸星大法”,你的才思不仅不会枯竭,还会源源不绝的形成新的情思。所以,新格律诗是包容一切的诗体,是吸纳古今中外不同的作品的最佳途径,是未来大模大样的主流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