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文史知识》2007年第6期宁业高先生作品整理改编而成
安徽凤阳县,家喻户晓;小曲《凤阳歌》,妇孺能唱。“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这支小曲已经演唱六百多年了,从淮畔乡村埂头唱到大明皇宫殿堂.从古代戏曲舞台唱到现代校园课堂,从华夏五湖四海唱到寰球五洲四洋,它不只是安徽淮河地方的一种乡调、一支民歌,而是中国民歌史上的一曲经典、一朵奇葩。
一、朱明皇帝的颂歌
说起《凤阳歌》,人们第一感觉抑或以为它是朱明王朝的咒歌,其实不然。凤阳这地方古称“钟离”,明洪武七年(1374)在此建中都皇城,择地凤凰山之阳才改称的。
朱元璋是凤阳的儿子,他期望这个崭新吉祥的名字能给家乡带来好运,富裕新生。并以刘邦恩泽沛县为例一次次说服众臣,诏谕惠政:“今凤阳、临淮二县之民,虽不同我乡社,同钟离一邑之民……永不课征。”(《凤阳新书.帝语》)“永免凤阳、临淮二县税粮徭,宜榜谕其民,使知朕意”(《明实录·太祖实录》)。“凤阳、临淮二县民徭赋,世世无所与”(《明史.太祖本纪三》)。朱元璋非常尊敬老人,还决意要比刘邦做得更好,每年都亲自给老人们做寿祝福,唱歌跳舞,打花鼓联欢。明代学者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南都打春》称:“太祖时,凤阳父老,亲自上寿,以比丰沛。”据《凤阳新书》等记载,朱元璋不只一次以皇帝的口气、乡亲的情愫对乡人说:你们在家乡,有福的去做父母官,无福的就给我看守陵墓,种田的不要你们交租税,年老的只管逍遥自在地吃酒。一年三百六十天,你们就唱着过吧!
作为政治经济特区的凤阳人饱享皇恩,自然把感恩的锣鼓敲得震天动地。洪武年间,凡逢年过节遇喜庆大事,凤阳花鼓队便驾彩马香车,从凤阳府唱到应天府(今南京市),从六部大院唱到乾清殿、坤宁宫,给朱皇帝、马皇后道喜祝福:
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
凤阳真是好地方,赤龙升天金凤翔,
数数天上多少星,点点凤阳多少将。
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
凤阳真是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荡,
不服徭役不纳粮,淮河两岸喜洋洋。
二、明末义军的谣歌
朱元璋是农民的儿子,特别关注农民、农业、农村,大力推行一系列耕熟垦荒、奖励农桑的政策与措施,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府库民室都储粮丰富。据洪武二十六年(1393)统计,全国可耕种田地已达850多万顷,比元末增长了四倍多。“是时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明史.食货志二》)。农业发展,经济复苏,朱元璋受到臣民歌颂为势所必然。《宴飨九奏乐章》日:“炎精开运,笃生圣皇;大明御极,远绍虞唐。河清海宴,物阜民康;威加夷獠,德被戎羌。八珍有荐,九鼎馨香;鼓钟黄黄,宫徵洋洋。怡神养寿,理阴顺阳;保兹遐福,地久天长。”(《明史.乐志三》)
既然如此,那么为何唱出“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呢?这个中自有缘由。诚如许国红博士所考:“这首歌词是明末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占凤阳以后开始出现的。”(《凤阳歌的历史渊源初探》)河南杞县人李岩,虽举人出身,然其在朝任兵部尚书的父亲李精白与阉党魏忠贤有瓜葛而被诛,使得他在县乡遭受鄙薄,本人又因案下狱,两代人的仇恨使他誓与朱明王朝不共戴天,归合李自成之后,即劝“收人心以图大事”,并编写各种谣谚,挑选能说会唱的人扮成商人、流民,奔波城乡,教妇幼传唱。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三 清政府的佣歌
金庸小说《鹿鼎记》第五十回有这样一段描写:康熙皇帝玄烨瞥瞥眼前那个连连磕头的韦小宝,叹了一口气,抬起头来,出神半晌,缓缓地道:“我做中国皇帝,虽然说不上什么尧舜禹汤,可是爱惜百姓,励精图治.明朝的皇帝中,有哪一个比我更加好的?现下三藩已平,台湾已取,罗刹国又不敢来犯疆界,从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天地会的反贼定要规复朱明,难道百姓在姓朱的皇帝治下,日子会过得比今日好些吗?”韦小宝说道:“奴才听打凤阳花鼓的人唱歌儿,说什么‘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现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皇上鸟生鱼汤,朱皇帝跟你差了十万八千里,拍马也追不上。”康熙微微一笑,道:“你起来罢!”
玄烨为何微笑?也许是他从韦小宝话中悟出了个好主意,谩骂朱皇帝的《凤阳歌》正可借来抚慰汉民之心,填堵那些抗清复明的“反贼”之
E1。在清政府大力策动与强权逼迫下,官府筑戏台,民间摆曲场,九州齐唱《凤阳歌》。
四、江浙移民的怨歌
《凤阳歌》的演唱者并非都出于被迫,自愿者也并非都是凤阳土著人,他(她)们中有江苏、浙江富豪移民的子孙,也有被押解来凤阳屯田垦荒罪犯的后人。
史实告诉我们.农民出身的朱元璋面对百废待兴的社会强行施政,一是“惩元末豪强侮贫弱,立法多佑贫抑富”;二是厉行“安抚流民”、“移民垦荒”、“以富带贫”的政策,并在凤阳府试验。首先从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地将无田业者四千馀户调入凤阳垦种,由政府拨给牛、种、车、粮,并惠以“三年不征其税”。特令“官吏罢职者、民犯流罪者,俱发凤阳屯田耕种”。同时,强令“迁徙江南富民十四万户以实凤阳”,企以江南富乡的人、财、物力和生产经验、技术来给凤阳增强致富意识和注入发展活力。效果很显著,凤阳很快就展现出勃勃生气和兴旺景象,于是便在全国多处贫困地区推行此策。
喜沐皇恩的凤阳及其周边府县的土著人在敲锣打鼓给朱皇帝歌功颂德的同时,而江浙移民及黜官、罪犯的家属、后人则怨恨入骨。
说凤阳啊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就起出了个朱洪武哇,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田庄,小户人家卖儿郎。
我家没有儿郎卖,肩背花鼓走四方。
五、两淮流民的乞歌
有明一代,尤其是洪武、永乐年间,在朝廷和地方政府的控制下.凤阳府的户籍只进不出,江浙移民想回老家也只是私下的个别行动。朱明政权倒了之后,原凤阳府及淮河两岸出现了移民大回迁,伴随出现淮民大流亡,人们在回迁、流亡途中,演唱《凤阳歌》成了他们索钱财、讨饭吃的手段.
敲起鼓。打起锣,敲锣打鼓我来唱歌。
别样歌儿勿会唱,会唱凤阳是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田庄,小户人家卖儿郎。
我家没有儿郎卖,肩背花鼓走四方。
我命苦.真命苦,一生一世嫁不得好丈夫。
人家的丈夫做官又坐府,我的丈夫是个打花鼓。
我命苦,真命苦,一生一世讨不了好老婆。
人家的老婆绣花又绣朵,我的老婆贪吃又懒做。
《凤阳歌》历经六百年风雨洗礼、烈火涅炼、幻形演义、冶成瑰宝——它是一支歌,唱出百姓的悲与怨;是一面镜子,照出封建皇朝的兴与衰;是一部书,写出了明清以来的社会史、移民史、流民史;是一卷画.描绘出了中华古代近代政治、军事、民俗文化的长卷画图——虽不似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那般清晰、细腻、繁华、欢乐——它不只以小小汴梁城街为视野,却会比郑侠《流民图》更为广阔、博涵、粗犷、浑成——它是以偌大九州地域为背景。
《凤阳歌》是支非同寻常的民歌,“民”中见政,“歌”中载史。倘有“史歌”之说,此当属之。
加载中,请稍候......